对于少数民族电影来说,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审美取向更与风格化的艺术表现形式联系紧密,如何在影像呈现方面体现更具有主体意识的民族特色,是衡量少数民族电影文化认同建构水准高低的一个重要尺度。
万玛才旦电影在艺术形式呈现上秉持去奇观化、标签化的原则,在叙事手法层面体现为强烈的纪实主义倾向,在视听语言层面体现为质朴、原生态的审美意蕴。
剧情编排与叙事结构
1.单线生活流叙事
万玛才旦的作品在叙事结构层面更倾向于简洁的单线结构,以时间顺序推进,强调情节的逻辑性和完整性,清晰有序地讲述藏民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复原藏族生活的真实质感。
万玛才旦在叙事层面有意淡化了以往电影创作实践中,和少数民族题材紧密相连的戏剧冲突,力求还原藏区生活的本来面貌,以平淡的、缓和的叙事节奏书写民族性。
《静静的嘛呢石》以生活流的形式记叙小喇嘛春节回家的故事,镜头紧紧跟随小喇嘛的脚步,以时间进程为线索娓娓道来,细致地还原了小喇嘛在这个藏族传统节日中的所见所闻。
影片摒弃复杂的叙事结构,其实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以往少数民族叙事中的夸张化或戏剧化的规避,通过还原真实的日常场景,形成一种深入藏民生活内部的全景式观览。
万玛才旦以叙事结构层面的平淡朴实,映衬出文化主旨层面鲜活奔涌的藏族文化,使得他对藏族文化的讲述更加沉静有力。
《老狗》中也以同样的叙事结构串联,从起初儿子卖狗,父亲赎狗,再到丢狗,最后杀狗,故事发展牢牢围绕狗的命运起伏展开,但也并不为了增强影片的戏剧效果刻意凸显矛盾冲突,而是尽可能还原情境,展现藏区生活的原生态质感。
2.交织多线叙事
万玛才旦的作品几乎不会将两条或多条故事线完全并列,也很少使用节奏较为紧凑的平行蒙太奇。
万玛才旦的多线叙事同样建立在平缓的生活化叙事风格基础上,在推进核心事件发展的过程中,从主线中延伸出更多的剧情,通过各条叙事线索之间的交错,形成更具张力的叙事效果。
在影片《寻找智美更登》中,万玛才旦就在导演一行人寻找智美更登演员的旅程这一主线之外,通过作为摄制组向导的老板在路途中的讲述,延伸到老板和初恋情人之间的往事。这个典型的藏族爱情故事被拆分为四个片段交织在导演一行人从上一个目的地前往下一个目的地的途中。在第一个段旅程中,老板讲述了他和初恋情人初见的经过。
第二段旅程中,老板讲述了他和初恋情人相恋的过程。第三段旅程中,老板讲述了他为了迎娶姑娘前往西宁打工的经历。
而在旅程即将结束时,老板讲述了他与姑娘经历失联、寻找、重逢等一系列过程后已经物是人非的结局。
两条叙事线索相互交织,层层推进,最终合二为一。当导演一行人最终抵达州府时,老板的初恋故事也讲到了尾声。两条看似相互独立的叙事线索,最终都以遗憾的结局收尾。
《寻找智美更登》以人物活动轨迹带来的空间交替实现了两条故事线之间自然的切换,保留了时空完整性和客观性,赋予影片一种纪实美感。
同样在《五彩神箭》中,影片以拉隆村青年扎东与达莫村青年尼玛在射箭技术上的较量为主线,延伸出尼玛和扎东妹妹德吉之间的爱情故事以及两个村子的少年儿童之间的比箭较量。
和《寻找智美更登》中两条叙事线不在同一时空,互相独立的关系不同,《五彩神箭》中的多线叙事之间有了更多的因果关联。
扎东在和尼玛的射箭比赛中连续两年落败,沮丧的心情不但使他一度想放弃射箭,甚至还出手阻挠妹妹德吉和尼玛的爱情。而德吉并没有责怪哥哥,而是为了哥哥萌生出放弃爱情的想法。
扎东的弟弟为本村输掉比赛愤愤不平,并暗下决心要挽回村子的荣光。弟弟在父亲的训练下不断精进自己的射箭本领,并向达莫村的少年发起了挑战。
这种不服输的精神和对射箭的痴迷唤起了扎东对少年时代的自己的记忆,并最终一扫失败的阴霾重拾信心,不但赢得了新的比赛,还和对手尼玛成为了交心的挚友。
电影中多条叙事线索互相引发,不断交织形成了丰富的多重叙事结构。
3.梦幻式复调
梦境式复调故事结构即电影以梦境与幻想为故事的主干,并借助观众对幻想的表达,构建起整个电影的故事架构。
万玛才旦在最新小说《撞死了一头羊》中,营造了三个空间:现实空间、追忆天空、梦境天空。
电影故事在现实空间——梦境天空——追忆天空的交错中进行,并表现为在真实中遭遇、在追忆中找寻、在梦境中救赎。空间的虚实融合,营造出了一种不真实的梦幻氛围。
运用橘黄色光线、摇晃摄影机、定格、逆光摄影、不规则结构、大特写等手段,创造出梦境的非理性色彩。
由《我的太阳》作为插曲、翱翔天际的直升机、正要进餐的秃鹫群等镜头,又大大地减轻了此前营造的紧迫与悬念氛围,给梦境中平添了一分浪漫。
在真实空间、回忆空间、幻想空间的多次交互中,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之间的故事孰真孰伪早已难以辨认,正如在电影结尾处的藏族谚语"假如我告知你我的梦,或许你会遗忘它,假如我让你走进我的梦,那么它也将变成你的梦"。
镜头设计和叙事空间
1.长镜头:空间的凝固与流动
万玛才旦偏爱使用长镜头,这和他所崇尚的、充满生活感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一脉相承。
《寻找智美更登》全片仅用102个镜头,《老狗》全片仅111个,《塔洛》更是精简到了84个镜头,开篇就是一个长达11分钟的长镜头。
万玛才旦作品中的长镜头鲜少有镜头内部的场面调度或镜头外部的摄影机运动,简单的固定长镜头还原了真实的叙事空间,也构成了万玛才旦藏族影像纪实美学的基础。
透过这些长镜头去观察藏族人民的生活状态,仿佛在透过银幕向藏族文化行严肃的注目礼。
《寻找智美更登》的第一个镜头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导演一个人伫立在藏区的崇山峻岭之间,开始的几十秒画面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如静帧一样,只有导演的手在抽烟时有微微的动作,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体现着藏族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思考,万物皆有灵,在大自然面前,人永远都是渺小的存在,诗意的构图使得空灵之感油然而生。
过后,镜头才开始向左摇,藏族音乐响起,越野汽车入画,几句简短的对话,导演上车,从而完成了影片的第一个镜头,导演、车、藏区风光并存的长镜头形成了对于片名“寻”的有力呼应。
万玛才旦在《老狗》中以摇晃的手持长镜头拍摄最后老人勒死狗的结局,摄影机以近景呈现这一仪式,在老人的背影、挣扎的老狗和勒死狗的铁链之间游移,以强调生死诀别场面的悲情,用影像的方式发出对于传统文化消亡的的哀鸣。
2.全景镜头:还原旁观视角
在万玛才旦电影中,远景和全景较为常见,通常与长镜头尤其是固定长镜头相结合。《寻找智美更登》是万玛才旦作品谱系中将这种“全景美学”发挥到极致的一部作品。
影片在前几十分钟内,只有导演和老板一行人在车内的几个镜头是中景镜头,用以向观众交代故事的几位主要角色,其他全部为全景镜头或者远景镜头。
导演一行人第一次深入藏族村落中寻找藏戏《智美更登》的演员,向转经老人的询问,对村长的正式采访,见到此前饰演智美更登王妃的女孩卓贝,拜访现实生活中施舍掉自己妻子的“智美更登”,所有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对白都以全景镜头的形式呈现。
全景镜头通过制造出具有一定距离感的旁观视角,使人物活动回归真实的藏地生活空间,从而实现对民族性的叙事空间的完整还原。
《撞死了一只羊》和《气球》两部影片依旧保持着远距离的观看与呈现,但是在镜头景别切换和叙事空间塑造方面更加灵活,也逐渐将人物活动从全景镜头中分离出来。
全景画幅中展现出来的广阔藏地风光,在具象的叙事空间之外也拓展了人物的情感空间的扩展,成为了影片文化意蕴的天然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