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恒星》:不喧哗,自有声

  近日,话剧《恒星》受到蓬蒿公益基金会和壹基金支持,于4月3日-7日在蓬蒿剧场开启第二轮演出。此前首轮演出中,有剧评将其评价为中国舞台版《雨人》。首场演出结束,记者采访了自编自导自演这部剧的马岩,了解到这部作品的“特殊”视角。   照亮“星星”的并不是月亮,而是星星自己的光芒。   话剧《恒星》的主人公是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的“自闭症者”,很多人叫这些人为“来自星星的孩子”。《恒星》讲述的就是,一个家庭中的母亲意外去世,家中的妹妹与自闭症哥哥在相处中不断碰撞和磨合,自闭症患者的内心世界一点点被展露浮现,故事从无数家庭纠葛、亲情矛盾中渐渐抽离,最终回归到情感的终点。   《恒星》在2016年3月底开启了首轮演出,当时有剧评人将其称为“中国版《雨人》”。就此话题,话剧的导演和主演马岩还原了整个原创过程,“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与一个帮助自闭症孩子的公益机构合作,给这些孩子做戏剧课。这样就接触了很多自闭症孩子。做这部剧就是想做一个戏作为总结。”起初只是想给予社会温暖、承担社会责任,用这部剧引导大家去关爱‘来自星星的孩子’,但它的意义并不止于此。从创作角度来讲,我们的初衷是将一个特殊的人放到环境里,引发正常人的思考,所以这部剧也适合普通人去看。主人公的行为,像整理癖、喜欢规律的事物等,普通人在生活中也会有。大家来看剧,很可能就从剧中人物身上,看到了生活中的自己或周围的某个人,”马岩解释道。历经几个月的剧本磨合,马岩笔下的“自闭症患者”诞生了,他的出场并非以悲剧开始,而是轻松自然的传递着一种力量。演出开始时,主人公的不断重复地自说自话、怪异行为引来笑声,但随着剧情的递进,笑声背后的行为和思想渐渐被常人吸收,一个有别于常人但有合情合理的人物展现在观众眼前。   不问结果,只在乎过程,《恒星》是无数人心人一生必看的电影中的“闪念”,但永恒。   做艺术的人,脑洞都大。马岩在选题的时候也几经纠结,现如今,演绎爱情故事基本叫好叫座,但他偏偏要把人力财力智力集中在社会的“小众群体”,希望用小众赢得大众乃至众多的关注。他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消费市场的不断成熟,以及国家层面对文化的高度重视,结合现如今高压力的社会环境,“病症”生活潜入到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呈现《恒星》一方面想要用轻松的视角展现“自闭症者”,另一方想让当代人珍惜生活给予的一切,让内心有追逐阳光的动力,让一切“不满足”和“负能量”释怀。”   在马岩的世界里,做一件事只要不违背道德和内心,那么它势必有它的意义。   《恒星》的光芒就在于,并不期待永恒,只尊重它存在的意义,至于是否永恒,要交给观众、交给时间、交给整个社会。

明星专访电影互文恒星话剧

有用 (50)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