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鬼文化"的误区

  尽管“鬼”是一个虚无飘渺的“存在”,但是这个幽灵却一直缠绕着阳世人间许多活人的头脑,从古到今,中外皆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慑于其“威势”,对它又怕又敬,所谓“敬鬼神而远之”,往往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的办法。或者建庙树碑、谄谀拍马,烧纸送“钱”、进行贿赂;或者请来方士钟馗,烧苻念咒,捉拿驱赶。人们软硬兼施,手段多样,于是形成各个民族形形式式的风俗习惯,丰富多彩,光怪陆离。“鬼”既然成了社会生活中一个挥之不去的幽灵,成了人们想像中的一个“存在&rd2018年欧美地下的电影quo;,文学艺术里必然也有所表现:在西方,就有莎士比亚戏剧里的《哈姆雷特》;在中国,就有戏曲里的《窦娥冤》、《李慧娘》,蒲松龄《聊斋》里的许多鬼故事;等等。它们脍炙人口,千古流传。人们把这些作品称之为“鬼文学”,连同那些民间习俗,一并称之为“鬼文化”。     武振平作品集酆都是一个著名古城,远在隋唐已有建制,现属重庆市。它的出名就因为它是“冥司”所在,即“阴曹地府”的“首都”。据说人死了成“鬼”之后,都必须来此向阎王殿“报到”,登记在册。所以,千百年来,一直是活人又敬又怕的地方,神秘极了。笔者曾经溯江而上,船经酆都,很想瞻仰一下鬼都风采,顺便向阎罗王先期挂个号,预留一个户口。惜游程上无此节目,船行甚速,匆匆掠过,成为遗憾。 [page_break]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名城”,具有前瞻眼光的酆都县领导,当然深知其潜在的旅游价值。近年来,他们不惜工本,进行了大规模开发,计划扩建占地110亩的三大“鬼文化”工程。虽然后来因为资金不到位,其中“天堂仙境”工程被迫搁置停工,而其余的“鬼国神宫”、“阴司街”二大工程,已经胜利建成,向游人开放了。对于这项扩建工程的总体目的,县有关领导明确表示,是为了“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了“以鬼教人、惩恶扬善”,为了“寓教于乐”。   这当然是一个响当当的正确方针。奇怪的是,CCTV的记者参观这些工程之后,却得出一个相反的印象。游客的感受也是“太恐怖了,特别是小孩看了不好。”问题何在呢?   一位伟大的思想家说过:希腊神话是“在人们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神话如此,“鬼话”大概也差不多。作为一种人文现象,“鬼文化”并不真正是“鬼”的文化,而是变了形的人的文化;它所反映的也不是阴曹地府“鬼”的“世界”,而是阳世人间社会生活的折射,是人们在幻想中经过自觉或不自觉艺术加工的社会形态。周作人说过:我不相信人死为鬼,却相信鬼后有人,“鬼为生人喜惧愿望之投影”,这是不错的。像李慧娘那样善良的弱女子,受尽以贾似道为代表的丑恶势力的欺凌迫害,最终冤屈致死。她们在阳世人间无力报仇雪恨,只能把美好的希望和幻想寄托在阴曹地府,企图以“鬼”的力量摧毁人间的丑恶势力,伸张真理正义。李慧娘这个鬼的故事,正反映了、也鼓舞着千千万万弱者反抗丑恶追求美好的愿望,这正是“鬼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当年廖沫沙“有鬼无害论”的思想基础。我想,如果酆都县的“扩建工程”,沿着这条路子走,不愁不会达到“寓教于乐”、“以鬼教人、惩恶扬善”、“为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服务”的目标。 [page_break]   也有另一种“鬼文化”。它把人世间镇压老百姓的社会“秩序”,“移植”搬进阴曹地府,改头换面为“阎罗王”的专制统治;把阳间各种丑恶势力的爪牙,化为阴间青面獠牙的“厉鬼”,残害“好鬼”;又把阳世迫害老百姓的种种残酷刑具,经过加工“强化”带到鬼域世界,像刀山、钉板、油锅、“奈何桥”…..种种恐怖手段和设备。这种“文化”从来就不是“以鬼教人、惩恶扬善”,而是“以鬼吓人”、惩善扬恶,只是给阳世间恶人提供了又一种精神统治手段,从心理上迫害千千万万善良人们,以死后的恐怖威胁现实世界的弱势群体,使他们像祥林嫂那样不得不接受现实丑恶势力摆布的命运。这些都是“鬼文化”里的糟粕。酆都新建工程的“鬼国神宫”、“阴司街”是何景象,笔者无缘访问,不敢妄评;但是,听了游客反映“太可怕了”,“小孩看了不好”,估计少不了这些

电影影评中国电影鬼文化

有用 (76)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