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电视评书未有终结

  近来,由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主讲的电视评书《大话成语》,以及由此集合而成的《田连元大话成语》,在荧屏和图书市场上很是火爆。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评书在广播电台的火爆,面对各种娱乐形式的冲击,评书这门艺术似乎离电视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这让曾经把评书引入电视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感到很心痛。昨日记者跟他聊起这个话题时,他表示用评书讲成语只是一次尝试,电视评书从来没有终结。   田连元1941年出生于长春市,祖籍河北,出身说书世家。自学完成初、高中、大学的文科课程。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0年冬在彩屯矿区书场演出长书《大隋唐》,座无虚席,初露锋芒。1962年演出了他自己改编的短篇评书《虎穴除奸》受到前辈们的好评。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评书《欧阳海之歌》。   1985年他录制的长篇评书《杨家将》在全国各地电视台交换播出反响强烈,首开了长篇电视评书的先河,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的新年、春豆瓣韩国电影评分排行节晚会,担任过“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的开播主持人和撰稿人。1991年被“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小说连播研究会”评为“听众喜爱的优秀演播艺术家”。   评书讲成语是个新课题   用评书的形式去讲人们熟悉的成语,这在如今的书场上还不多见,田连元坦言对他来说是一个新课题。他说,中国成语的出处都有典籍记载,很严谨,但有时候让人觉得似懂非懂。用评书来讲就有必要还原成语来源当时的环境和场景。于是他翻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找到各成语的出处,将之还原到二十五史、《论语》、《左传》里面,发现每个成语都有具体的情景、前因后果,可以说,一个成语,就是一部小“评书”。   虽然把自己的这项工作形容为“螺蛳壳里做道场”,但是田连元却乐在其中,在他看来这不但是一种全新的学习和创作,同时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和传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成语的出处绝大部分都是传统的典籍,都是文言文,非常洗练,而评书形象生动,可以借用很多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这是用评书讲成语非常有利的一面,也有利于大家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意思。
  电视评书并未终结   作为第一个将评书引进电视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对于评书艺术的发展可以说是功不可没,但是电视评书的衰落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田连元表示,和“文革”前相比,说评书的队伍是缩小了,但从发展走向看,观众面却是扩大了,自觉不自觉中,评书已经在悄悄改革了。在今天,评书的艺术特征其实已经被其他很多艺术品种吸取,比如现在电视上有很多的故事会形式的节目,辽台王刚讲故事、江西台的金飞讲故事等等,很轰动,收视率很高。虽然它们不是评书,却学习了评书的许多形式和内涵,其实这是评书艺术的向外延展。今天的电视评书是少见了,但是广播书场却多起来了,受众面没有缩小,观众群没有变小,影响却扩大了。田连元表示,其实电视评书还有很大的可能性,只要有好的本子,讲述者的素质和能力能够承担,就还能出彩,电视评书从来都没有终结,好的评书需要功夫,需要年轮打磨,也需要积淀。   评书传承任重道远   如今,评书已经被国家列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田连元说,评书的出现距今已有千年的历史,至今未衰,而且始终是紧跟着时代步伐前进的。他说过的《杨家将》这部书其实最早出现在北宋末年,后来经历了各个朝代,逐渐演变丰富,才变成今天的面貌。虽然评书植根于民间,能深入民心,但是大家都知道,评书是曲艺中的弱势项目,而曲艺又是文艺界的弱势项目,因此评书陷入困境是很自然的事情,评书未来的发展任重道远。但是田连元对于评书的执著和热爱从来没有降温。他告诉记者,他目前正在辽宁科技大学艺术系代课,自己也带弟子,几个弟子也都有了作品,他在台湾还有个女弟子,在传承方面他是不遗余力的。   如今,郭德纲等人把相声又请回了场馆,而连丽如等人在北京也开了宣南书馆,都非常火。田连元说,他都去过,每次去发现都是满座,观众也是新观众,老年人并不多。他觉得评书肯定有回到书场的趋势,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电影影评冰毒电影田连元

有用 (11)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