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讨文怀沙”的是是非非

  出生年月造假,“文革”入狱另有原因,学术水准难当“大师”。近日三个焦点问题让文化老人文怀沙陷入了质疑的漩涡中,且愈演愈烈,虽然文老选择了不回应,但是这场争论依旧没有结束。   日前在北京一平面媒体刊发文章质疑文怀沙的李辉说,自己从来没有采访过文怀沙,那么这个与文怀沙毫不相干的人为什么会突然之间质疑起这位老人呢?原因不得而知。但从其文章中笔者略有所悟,自称是研究文化老人的李辉,对当代的文化老人的研究应该有不少心得,既然能够把文怀沙作为一个现象来研究,从某种程度上讲他已经承认了其作为一名有价值的文人的地位。研究成果如何体现,质疑当然比夸赞韩国很感人的电影要来得迅猛,文人相轻的劣根性终究战胜了理智,“倒文风波”自然而成。在当今,成名靠炒作已经成为一种“潜规则”,借名人上位则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记者出身的李辉看惯了名人的走红史自然是驾轻就熟。文化圈里的“党同伐异”由来已久,李辉如果成了别人的枪手还在言辞凿凿,那倒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   其实,为这三点质疑寻找答案并不困难,前两点应该有据可查,第三点正如文老所言不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在文老的言行中他也从未自称过大师,因此就我看到这三点争论并不是这一事件的关键。如果是学术上的争论,李辉有新观点无可厚非,但是焦点却是集中在了隐私上,这有点儿不妥,作为一个晚辈公开攻击长辈,这样有违人伦的做法值得商榷。“文无第一”的规则大家都明白,所以学术上的研究都是一家之言,能否成为大师却是后世盖棺论定,而并非一人之言。而网友附和性的投票则有些哗众取宠的味道,也反映出了当今人浮躁、随意的心态,这是很可悲的。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哲理,文老的事件却让人对这句话理解更加深刻。“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是不变的定律,如果人们判断一个人的是非标准只看到短处而看不到长处,那么这个世界就没有好坏之分,这是很可悲的。笔者曾经跟文怀沙有过接触,文老在开会的时候会把喝过的半瓶水揣在兜里,直到喝光了才把瓶子扔掉,而不是扔在那不管了,就这种节约的美德现在有多少人能做到,恐怕不多,光从这一点,这个老人就很可爱。   其实“声讨文怀沙”的人,也应该扪心自问,在文老身上还能不能找出超过三点的好,如果能,声讨一个老人的是非倒让人觉得有些无聊。

韩娱新闻澳洲最新文怀沙

有用 (92)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