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连元:评书会永远永远有拥护者


田连元   谈当年的骄傲:李金斗曾笑称当时是“田连元评书年”   与辽电影票渠道宁的缘分:评书在辽宁地区有一阵儿真是特别火   对后辈的告诫:年轻评书演员需要时间锤炼,不可能一夜成名   ■关于评书   曲艺的一种。一人演说,通过叙述情节、描写景象、模拟人物、评议事理等艺术手段,演绎历史及现代故事。   北方语系通称评书,南方多称“评话”,也有称“评词”的。      ■关于田连元   1941年出生于长春市,祖籍河北省盐山县。出身说书世家,祖父田锡贵是著名沧州木板艺人,父亲田庆瑞先说东北大鼓,后改西河大鼓。   童年的田连元随父母浪迹江湖,1948年,定居天津咸水沽,上学读书时被“津师附小三分校”评为全校惟一的模范儿童。读书5年,因父病,辍学从艺,没有获得一纸文凭。他靠借读同学的课本,自学完成了初、高中,大学的文科课程,并在学艺之暇,遍读名篇杂著开拓视野。在天津、济南一带开始演说长篇评书。   他是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表演艺术家,1985年他的评书联播《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试播成功,从此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备受喜爱的幽默派评书名嘴。新娱    一块惊堂木、一把折扇、一位说书人,一句“且听下回分解”……这是大家最熟知的评书演绎方式。   在中国众多的电视评书表演艺术家中,有一位也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他就是今年已经68岁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田连元。   近日,根据田连元的电视评书《大话成语》编辑而成的《田连元大话成语》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而在北京交通广播和北京广播网上也正在播出由田老演绎的《书剑恩仇录》。   本报记者将电话打给田老的时候正是晚饭时间,可一说到评书,他立刻兴致勃勃地和记者聊起来。   【评书与辽宁】   “辽宁的工人都喜欢听评书”   华商晨报:1985年您的评书《杨家将》在辽宁电视台试播成功,之后您的身影便经常出现在各个频道,当时围绕着您的光环一定很多吧?   田连元:我就给你举一个例子啊,当时我的评书在中央电视台三个台一天播九回,李金斗就跟我开玩笑说:“知道不,上面下文件了,今年是田连元评书年。”我说,你净胡说八道,他就说:“怎么哪个台都是你啊,怎么躲不开呢!”   华商晨报:像您、袁阔成和单田芳,都选择在辽宁说评书,这是否也与我们的黑土文化有关?   田连元:之所以选择在辽宁说书,是因为辽宁的重工业城市比较多,那里的工人都特别喜欢听评书。而且在建国以后,辽宁曾搞过多次曲艺汇演,这无形中就把我们都吸引到了辽宁,评书在辽宁地区有一阵儿真是特别火。   【评书的历史】   “很多著作都和评书有联系”   华商晨报:您认为南北方评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田连元:北方的评书因为都是普通话,所以听众群比较大。而南方评书,比如扬州评话、上海评弹、苏州评话……大多使用的都是方言,虽然在本地很火,但是在北方很难流行起来。有些南方评书真是连我都听不懂。但是南方评书传承得确实比北方要好。   华商晨报:在章回体小说中,常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语句,这种在评书中经常用到的结束语,为何也会出现在诸多的名著中?   田连元:中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著作都和评书有着紧密的联系。四大名著中,除了《红楼梦》是曹雪芹自己写的,其他三部都是先由说书人在老百姓中讲述,后来才由罗贯中等人改编而成的。像是“且听下回分解”为什么是“且听”呢?因为最早这些故事就是在书场或者茶社里面说书人经常用到的话。   【评书的传承】   “我的子女中没有说评书的”   华商晨报:您的子女有说评书的吗?   田连元:我的子女都有稳定的工作,他们没有一个是说评书的。   华商晨报:现在小品有赵本山,相声方面也有姜昆、郭德纲,那么您认为评书艺术的扛旗人是谁呢?   田连元:赵本山应该是二人转扛大旗的,因为二人转是他带出来的;至于郭德纲,是因为这几年比较火,但并不是只有他说的相声才好。前几年“超级女声”比较火,得第一的那个孩子她唱的就真是最好吗?现在是市场经济,这里面就有个炒作和宣传的问题。至于评书的扛旗人,袁阔成老师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扛旗人,现在的扛旗人我这里不好妄下评论。   华商晨报:就目前来看,评书的传承是否出现了问题?   田连元:评书演员中的年轻队伍还是有的,只不过还没有造成影响和态势。比如在长春、天津、广州,都有我的徒弟,甚至在台北曲艺团也有我的徒弟

电影影评6月电影田连元

有用 (81)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