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8月3日,温家宝到解放军总医院,为季羡林祝贺96岁寿辰。
2009年7月11日,对于中国国学界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日子。这一天,当代中国两位学术泰斗季羡林和任继愈,就像事先约好似的驾鹤西行。从学术成就来看,就学术影响而言,或拿治学品格而论,两位先生可谓学贯东西、享誉中外、德高望重,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一天之内陨落两颗巨星,学界痛悲、举国痛惜!
中国两位学术泰 斗同日驾鹤西去
●季羡林: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 深教授,享年98岁●任继愈:著名哲学家、宗教学家、历史学 家,享 年93岁
我国著名学者、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国学大师季羡林辞世
据新华社电 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7月11日上午9时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
记者当日上午从北京大学获悉,北京大学已成立治丧工作组,开展相关工作。
儿子季承介绍:突发心脏病父亲昨晨逝世
记者从季羡林之子季承处获悉,季羡林走得突然但很平静。
没人想到今后每年的7月11日将会成为季羡林的忌日。早晨起床,季羡林感觉不好,特别是眼睛乏力,301医院的医生们猛然意识到这是不好的征兆。就在他们研究北京电影学院出国留学基地治疗方案的时候,老人心脏病发作,陷入昏迷,紧张的抢救随后展开。
季承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是关于父亲的不好的消息,他赶紧出门,他觉得父亲的骨子硬,他一定可以挺住的。季承是8时30分赶到病房的。抢救依然在进行,父亲已经陷入深度昏迷,不能说话了。季承被请到门外,他预感到与父亲告别的时刻到了。
9时,医生疲倦地走了出来,一些年轻的护士哭了,父亲就这么走了,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北京大学的领导闻讯赶来,双方商量了后事的问题。季承握住父亲的手,还有余温在,昨天父子俩还相谈甚欢的,怎么就走了呢?73岁的季承老泪纵横。12时,季羡林的遗体从301医院的西楼移到太平间。
季承默默地整理着父亲的遗物,很简单的几件东西,清理几下就没有了。这间父亲住了7年的房间冷清极了,等遗物整理完之后,一点也看不出父亲曾经待过的痕迹了。季承难过地走出病房,遇到了一群记者,他对他们说:“父亲走得很突然,但很平静,没有痛苦。父亲没有遗言。我每天都和他在一起,这一段时间,是我们父子俩最快乐的日子。”
季承还告诉记者,自己的姐姐已经过世,因此父亲去世的时候只有自己唯一一个亲人。
季羡林生前说:“这半年来,非常愉快”
据钱文忠透露,最后两个月,季羡林先生一直在其子季承的照顾陪伴下,老人的心情非常愉快,胃口很好,仍然酷爱吃胡萝卜羊肉饺子。据了解,季羡林前不久在接受一档电视采访时,思路极其清晰、逻辑极其严密地对着镜头,连续说了半个多小时。用季羡林先生自己的话说:“这半年来,非常愉快。”
季羡林生命的最后100天 四月:鼓励学生探究“水文化”
约莫四五月间的一天,唐师曾又来看先生季羡林了。“先生……”48岁的学生,见到先生,还是如20多年前在未名湖畔般亲切。
唐师曾总是在遇到人生的大事时来找先生。唐师曾这次是来向季羡林汇报他“水文化系列”写作计划的。
去年,唐师曾已经把黄河流域走了一遍,写了一本关于黄河文化的书叫《黄河联想》。今年他还准备把珠江流域走一遍。季羡林听了很高兴,他对学生说,水文化对于中华文明而言极其重要,因为水文化之中孕育着文明的最初形态。季羡林答应为学生关于珠江的新书题写书名。
五月:拼命题字还人情债
五六月间的一天,季羡林收到了画家荣宏君的新书《世纪恩怨》。这书名正是两个月前季老亲笔为荣宏君题写的。
季老翻看着散发油墨香的新书,轻轻地感叹终于又还了一份情。身边人都知道,老人说的是一百余封老人私信完璧归赵那件事。那是在今年2月,荣宏君在市面上用7000元买到了这批老人的私信。荣宏君找到季老的儿子季承,季承鉴定为真,荣宏君便决定要将信件物归原主,而坚决不收分文。这让季老很过意不去,他不喜欢欠人情。老人为此左右思量,何以为报?恰巧荣宏君正在写关于徐悲鸿和刘海粟恩怨的这本书,季羡林就欣然应允题写了 “世纪恩怨”作为书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