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产贺岁片盛世不再 众星齐卖力票房不过一成

群星贺岁越来越无力     尽管主打“贺岁”,几部港产喜剧却成为春节期间上海电影票房的鸡肋,加起来每天几万元的票房难逃口2017好莱坞电影碑垫底的命运。“贺岁喜剧”曾是港产电影进入内地银幕的招牌,如今却在电影论坛里被视为“山寨文化+乱炖火锅”,成为影迷集体调侃和叹息的对象。   从元旦的《大内密探零零狗》、《机器侠》,到春节的《花田喜事2010》、《财神到》,汇集的“群星”包括古天乐、曾志伟、吴君如、熊黛林,甚至还有谭咏麟、张学友。换来的评价平和一点的说,他们是“超龄顽童玩泥沙”;尖刻一点的则说,不过是明星出来拿压岁钱。 众港星,如顽童玩泥沙   现实题材的主题和轻松幽默的风格,原本正对春节期间观众的心理,《花田喜事2010》、《财神到》、《72家租客》等生活话题贺岁剧,却被《大兵小将》、《锦衣卫》、《喜羊羊与灰太狼之虎虎生威》等古装甚至儿童动画电影抢去了风头。加上海外大制作的挤压,港产贺岁片票房在春节总票房中还不足一成。   比票房更惨的是口碑。不少影迷在论坛上将《花田喜事2010》定义为“一厢情愿的闹剧”。就算香港当地的电影论坛,影迷给出的评价也不过2星,换算成百分制的话也就是40分。影评人石琪说,古天乐、吴君如、郑中基、熊黛林等合演,只能说他们“童心未泯”,尽责地“无厘单刀”,就像超龄顽童玩泥沙。采用分段小故事组合的《财神到》,有一个散文式的外壳,内容却让很多影迷不满。在某些网站上,给出好评的观众大多是冲着谭咏麟的“风光犹在”。不满的理由则各有不同:“五味杂陈的俗套”;“拜金闹剧”;“不看好像对不起群星,看了感觉跟没看一样”。   从片名上就能看出向经典“致敬”,《花田喜事2010》、《财神到》却让更多影迷觉得“时光不再”。唯一的安慰要算《72家租客》,开头久违的“邵氏”片头以及故意旧化的一段,触及了资深影迷的怀旧心。豆瓣网上一位影迷评论《72家租客》的标题是“春节去影院找TVB的脸”,他说:“郑欣宜在水龙头下洗衣服,真正恍如隔世。当年她妈妈肥姐在楚原导演的《72家房客》中就是演的这个角色。”然而,口碑3星的《72家租客》票房比2星《花田喜事2010》的更少,有媒体报道称,前者只有后者的20%。 硬搞笑,热闹多滋味少   贺岁片的概念最早由香港传至内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香港贺岁片,古装的《花田喜事》、《东邪西毒》,时装的《大富之家》、《家有喜事》等,如今已经成为“70后”“80后”影迷心中的“经典”。轻松幽默的对白,强烈夸张的动作,加上几乎全明星的阵容,港产贺岁片的观赏性和娱乐性成为香港电影独特的标志。   “今年没有冯小刚的贺岁片,不然港产贺岁片大概更惨。”有影迷在讨论港产贺岁片是否“注定颓势”时,将内地和港产贺岁片做了比较,认为内地喜剧电影的崛起打压了港产贺岁片。同样,业内人士也持有相同观点。一位影评人说,当《疯狂的石头》票房偷袭成功后,“冯氏喜剧”都开始走向边缘,更不用说港产贺岁喜剧了。“智慧幽默的对白,加上情节陷阱,喜剧已经进化成有营养的快餐,而不是图一时热闹的火锅。”《花田喜事2010》、《财神到》的制作和创作水平都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火锅水平”,票房口碑双双“烂番茄”就不难理解了。   影迷对群星齐聚也没有太大的感觉,反而是几年前只有周星驰一张“贺岁王牌”的《功夫》更受欢迎。“香港贺岁片风靡一时,正好是内地观众对‘香港偶像’疯狂崇拜的年代。贺岁片里一大帮明星出来,光看脸就足够‘粉丝’兴奋的了。现在则审美多元,谁还敢说自己是一呼百应的偶像?”业内人士表示,重要的不是演员而是故事。堆砌明星的硬搞笑背后是缺少电影剧本文学支持的硬伤,“《花田喜事》、《东邪西毒》脱胎于包公和射雕的原著故事,搞笑背后有一层‘文气’。如今的港产贺岁片却有些像空中楼阁,甚至‘山寨’。”而山寨+火锅的味道可想而知,被影迷大众点评遗忘,正常。

韩娱新闻电影推荐港产贺岁

有用 (83)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