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摇晃的中国》揭秘百年辛亥 张鸣陈丹青贾樟柯畅谈民国与鲁迅

《辛亥:摇晃的中国》     1月8日至11日,被誉为中国书业“年度风向标”的2011北京图书订货会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行。1月7日,著名画家陈丹青和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携手广西师大出版社联合在北京举行举行新书《归国十年》、《笑谈大先生》和《辛亥:摇晃的中国》发布会,著名学者钱理群、王军以及著名导演贾樟柯到场助阵,因为今年恰逢辛亥革命百年,所以到场的各位名家从各领域回望“辛亥百年”,畅谈鲁迅和各自心中的民国,评论界认为《辛亥:摇晃的中国》化繁为简,以老辣笔法,全景勾勒晚清民国大班底,追踪这场中国内部的革命,呈现辛亥革命的创世纪与诸神谱,对现代人有其有特殊的意义。《笑谈大先生》收录了陈丹青近年来关于鲁迅的七次演讲文稿。《归国十年》则根据陈丹青同名画展编成,收录了他归国十年的代表性画作,以及谈论“写生”与“临摹”的两篇长文。     发布会上,张鸣表示自己新书《辛亥:摇晃的中国》就是这段历史的杂谈。民国和百年前的辛亥革命,就像部动作大片。著名学者、、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表示民国就是鲁迅笔下那个让所有人剪了辫子的时代;对鲁迅这一代人来说,民国意味着“剪辫子”,意味着有机会摆脱政治压迫,摆脱思想的束缚。众所周知,鲁迅一般不大怀旧,但是他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来怀旧,怀念清朝末年的老维新党人,三四十岁在那个时代已经算老了,但他们有争取国家富强的理想,所以硬着舌头学化学、英语,这是民国所留下的精神。但无疑鲁迅也对民国不满,沉默的真相电视剧他说过民国只不过是一些旧的乡村又建立了新政府。到1925年时,他曾非常沉重地表示没有所谓的“中华民国”,鲁迅曾说:“革命前我是做奴隶,我觉得有许多国民其实是国民的敌人,许多烈士的血都被他们践踏了。”钱理群更直指当前民国教材受到很多家长追捧,完全是因为如今的教材审查太严,而民国的教材更多元,最重要的是这些老教材都是通过实践筛选出来的。     当天发布会的主题就叫“这就是民国”,在辛亥革命胜利百年之际,聊聊那个逝去的朝代。名导演贾樟柯以嘉宾身份现身第一个上台发言,《海上传奇》之后贾樟柯新作《在清朝》一直备受外界关注。他表示来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清朝》,讲的也是民国初年的故事。民国就像自己家乡小学围墙上那一对民国年间留下来的铁燕。回忆民国给自己印象最深的就是县城里变成招待所食堂的教堂,后来盖这个教堂的教会办了学校,而美国前驻华大使恒安石的父亲就在那儿教英语,恒安石因此就出生在汾阳。后来恒安石带来了一台放映机和一卷记录抗战时汾阳的胶片,这让贾樟柯深受触动。     记者采访中,贾樟柯说:“虽然我要拍新片叫《在清朝》,但其实还是说民国初年的事,我从老家地方志通讯里发现线索,清末民初,科举制废除后,整个山西、包括汾阳周边几个县城,曾经有秀才因此示威游行。因为他们整整一代人读四书五经,求功名仕途,甚至求职业,科举废除后,这条路就被阻止了。这件事情很震动我。电影《在清朝》就是围绕这件发生清末民初山西汾阳周边一个县城秀才示威游行的故事展开的。从大历史的角度来看,废除科举、废除旧教育,发展新式教育,是现代化进程里的必然之路。不过具体到个案,在当时,变革也牺牲了一群人。”有意思的是他还讲起了前不久做的一个梦,他说:“我梦见文艺圈里的人被侵略者押着去北京五棵松体育场开会,我旁边有很多人,有郭德纲、章子怡,还有陈丹青老师,我惊醒之后泪流满面。”陈丹青听罢笑而不语。     陈丹青也表示民国全来自父母的记忆,他说:“母亲16岁就离家抗日,去军队参加文艺宣传队,祖父则是黄埔军校第7期毕业。母亲虽然没念过什么书,只读过私塾,却到现在都很认真叫劲,不时纠正我的错别字,她的中文是一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学生教的,英文也是他教的。我很想知道今天慈溪小镇上的小学老师甚至中学老师能不能兼教中文和英文,而且是文言文,这就是现在和民国的差别。”对于陈丹青的这番话,张鸣就认为,民国的真实现象就是混杂,“我们说民国教育很灿烂,民国也有野鸡大学,但是没有人在乎,买一个文凭而已,不像现在,买一个西太平洋大学的文凭还夸耀。”     陈丹青说自己新书《笑谈大先生》中也讲到鲁迅和美术的关系,还有一个补记。其中提到鲁迅每年的书单,他选了1928年和1931年两份书单,让人很吃惊。1931年的那份书单显示当年鲁迅到上海以后,大量买西洋画册,包括世界、日本美术画集,还有宋朝的画集、民国时期的画集、西洋前卫艺术画集,加起来有100多种,占每年购书的五分之一。此外,还附上鲁迅写给当时的左翼青年的20多封信,非常平实、亲切,从中大家会看到鲁迅的另一面。有人评价

明星专访平遥电影张鸣

有用 (3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