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话剧“六连放” 均改编自著名经典

 

如果还有人不承认当代舞台原创乏力,那么即将于8月至9月间在国家大剧院掀起新一轮话剧风潮的六部作品便是最好的证明。这六部剧作分别是台湾果陀剧场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国家话剧院的明星版《红玫瑰与白玫瑰》、《理查三世》和新作《活着》,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12个人》,以及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安魂曲》。其中四部改编自经典文学名著、一部是莎翁经典、另一部则是经典电影移植,厚重的文学为话剧铺就底色的同时,也让经年累积的原创乏力如影随形。

《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美国作家米奇·爱尔邦的畅销小说《相约星期二》,台湾艺术家金士杰将与鬼马主持卜学亮同台重现一段真实的生命故事,用一位老人在生命最后14周的人生箴言,撞击当代人忙碌而空虚的脆弱心灵。仅有两个演员撑起的作品能够创造轰动台湾及上海的佳绩,即便是没有读过原著的人恐怕也能够想见当年小说的红极一时。

以色列卡梅尔剧院的《安魂曲》口碑与人气毋庸赘言。全剧用古老的希伯来语以及象征意味极强的意向在童话般的世界里演绎极致的悲伤,在欢愉的气息中,“向生而死”的生命光辉令人感怀电影版权购买。剧中,以色列民族的精神世界一览无余,观众在为极简舞台以及表现手段喝彩的同时,也不会忘记该剧对于生死的探讨其实来源于契诃夫的三部小说。

或许是今年最值得期待的话剧作品的《活着》,9月的登场无疑将是一场戏剧界和文学界的跨界狂欢。作为文学作品的《活着》,以深邃、平实的笔调,以普通人的悲剧勾勒出一个饱经沧桑的中国。而其诞生20年之际的舞台首秀,导演孟京辉则期望以一种爆发于生活最深处的生命意志和决绝姿态,呈现出一部极具“文气”与史诗气质的诚意之作。

田沁鑫的《红玫瑰与白玫瑰》细腻、精致、琐碎,但这样的气质其实正吻合了张爱玲的原著。旧上海的那些家长里短和情情爱爱附着于旗袍女郎之上,这无疑来自于张爱玲的粉雕玉琢,而双重角色饰演同一人物的设计则来自于田沁鑫的智慧,形式感也让全剧显得并不沉闷。

王晓鹰版《理查三世》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莎剧版本,这不仅是因为诸多中国元素的融入,剧中的核心人物理查三世也从肢体残疾与内心邪恶的百分百恶棍形象首次变为一个肢体健全的人。在王晓鹰看来,“莎士比亚时代的西方语境里,先天残疾往往是邪恶人格的象征。但莎翁本来就是为了表现人的欲望和野心对人性本身的伤害,所以理查并不需要以外部的残缺为借口。”

海派话剧《12个人》改编自经典电影《十二怒汉》,讲述了一场发生在法庭外会议室里的激辩。12个担任陪审员、职业各异的男人因一起杀人案聚在一起,他们将为决定一个生命的生死进行一场封闭式的谈话。这是一出不折不扣的“和尚戏”,12个男人用一场场振聋发聩的争辩来摇摆人们心中正义抑或偏袒的天平。在原作铿锵的台词中,看似充溢冷冰冰法律味儿的作品之下,实则蕴藏着火热而深刻的人性思考。北有《哗变》,南有《12个人》。

明星专访美国灾难话剧

有用 (7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