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批评挡不住票房两亿,《云边》负评不断,张嘉佳超越郭敬明?

从《热辣滚烫》到《云边有个小卖部》,业内嘲讽观众买单,电影市场怎么了?

《云边有个小卖部》播出后,网络上出现很多负面评价。

“剧情没有骨架、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主次不分、转折莫名其妙”,甚至有观众评价,张嘉佳超越郭敬明,成为最烂青春片导演。

央视也下场批评,在播出的节目中,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冯梦瑶认为:《云边有个小卖部》剧作技巧有明显短板,导致出现剧情松散空洞不连贯的问题,这部电影能让观众感受到浅层的治愈维度,但仍欠缺更深力度的治愈程度。

尽管业内一片嘲讽,尽管豆瓣评分只有5.4,依然挡不住《云边有个小卖部》票房大卖。

上映5天,《云边有个小卖部》拿下2.16亿票房,票房占比和排片占比,都遥遥领先。

让人想起前段时间的《热辣滚烫》,同样不被业内看好,却拿下34.6亿票房。

走出影院的观众,有人一脸无奈,有人热泪盈眶。

无他,电影,只是满足和治愈了一部分观众的情绪。

张嘉佳,很宠粉,他答应把书拍成电影,他做到了。

他没有野心,有的,不过是回馈书粉。

《云边有个小卖部》,没有深刻的故事,没有伟光正的人物,故事简单人物清晰,甚至有些潦草。

然而,这部电影,不正是电影中的刘十三吗?

它没有很优秀,它被人瞧不起,它是边角料,却也是张嘉佳和书粉们的小骄傲。

芸芸众生,年轻人压力巨大,生活里又有多少个刘十三?

他的经历,能让很多人共情,看到在大城市苦苦挣扎和奋力拼搏的自己,看到回到故乡疗愈的自己。

电影让观众落泪的,都跟外婆王莺莺有关。

王莺莺开着拖拉机去城里找刘十三,她不认识字,问了很多人,终于找到刘十三。

当时,刘十三梦里有一辆火车驶过,其实,是外婆找到他,把他带回云边镇。

“十三,回家。”

短短四个字,感人于无形,即便不喜欢电影的观众,也会因为王莺莺泪湿眼眶。

外婆去世,刘十三上山挂灯,他冒着大雪艰难爬到山顶,给外婆挂引路灯笼。

“外婆,我没本事,只能挂这一盏,你眼睛尖,一定能看见。 ”

眼泪,真的止不住。

“王莺莺,长命百岁!”

出现这一句话时,不管书中还是电影中,都无法绷住。

谁不想拥有一个王莺莺那样的外婆,谁又不想拥有一个云边镇那样的故乡呢?

希望每一个王莺莺都能长命百岁,但是,外婆去世了,回到故乡,也终究要面临不得不面对的告别。

很多读者或观众,当年多喜欢张嘉佳和大冰,如今就多避之不及。

甚至,把喜欢过他们的书,当成意欲掩饰的可笑过往。

然而,那些不都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吗?

虽然当年的感动不复存在,虽然有些文字经不起岁月的考量,然而,那也是年轻的岁月,幼稚却存在。

世上,还有千千万万个曾经的你、我和他,又何必去贬低甚至嘲讽?

王莺莺和程霜,爱你的人无论生死,都“陪伴”在身边,她们的爱,让四处碰壁的刘十三长出自己的力量,也治愈着一些观众。

《云边有个小卖部》不是一部上乘之作,观感确实割裂,左一段右一段,对于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来说,不喜欢很正常,业内批评也情有可原。

它不是完整的故事,更像一段段情绪的堆积。

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大多抒情,都被看成无病呻吟。

但是,有电影能理解能共情能治愈,能予人情绪价值,高端与否其实并非那么重要。

电影是一门艺术,但是,大多数观众不是奔着艺术去的。

没有多少观众,是为了“意义”和“艺术”走进影院。

让他们哭,让他们笑,让他们共情,能治愈他们,他们就愿意贡献票房。

电影一直都在,一直没变,好电影流芳百世,《热辣滚烫》和《云边有个小卖部》安抚部分人的情绪。

大家各取所需,毕竟,走进影院的电影都带着商品属性,观众也只是付钱买个“我愿意”。

难道,没有所谓的高端品味,连部电影都不配看吗?

电影资讯央视郭敬明云边张嘉佳米椒娱乐娱乐

有用 (627)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