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阵容,狂砸8亿,还是血扑

最近,有部院线新片大扑。

此片在北美人气可不低。

耗资高达1.1亿美元(约8亿人民币)。

首映夺得北美单日和周末票房冠军。

阵容豪华。

导演兼编剧约翰·卡拉辛斯基,曾拍出大热的恐怖片《寂静之地》。

主演瑞恩·雷诺兹,贱萌的「死侍」扮演者。

此外,还有马特·达蒙、艾米莉·布朗特、布拉德·皮特、史蒂夫·卡瑞尔、山姆·洛克威尔、菲比·沃勒-布里奇等众多大咖参与。

但没料,影片引进内地上映后表现惨淡。

也因为前期宣传不足。

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样一部电影。

上映首日在排片占比6%的情况下,仅拿下115万人民币的票房,在一众新片中惨遭垫底。

评价也褒贬不一。

有人看得潸然泪下。

有人大呼「像在坐牢」。

这片到底值不值看?

今天就来聊一聊——

《神秘友友》IF

初看预告,确实饶有趣味。

这是一部真人与CG动画相结合的奇幻片。

可爱、治愈的巨型萌物,与现实世界无缝衔接。

奇思妙想的故事搭配复古的置景,感觉下一秒就进入了《哈利·波特》的对角巷。

此片被分为PG级,意味着是一部并非完全低幼的儿童片,小孩需在成人陪同下观看。

那么,到底讲了怎样的故事呢?

影片一开始,女主碧就告别了童年。

她把儿时的玩具和画笔锁进柜子里,对故意扮傻逗她开心的父亲说:

「人生不需要时时都保持欢乐。」(大意)

碧虽然只有12岁,但已经历了母亲患病身亡。

如今,父亲也住院了,还进入了同一家医院。

她顾虑重重,也异常懂事。

听从大人的安排,搬进了纽约的祖母家。

就在这段日子,怪事接连不断发生。

碧在深夜目睹了一个成年男性和一个紫色的怪物翻墙进入别人的家。

又近距离看到一个芭蕾舞娃娃像人一样冲她打招呼。

跟随它们,女孩看到了无数奇奇怪怪的存在。

会说话的红色软糖、长着眼睛的冰块、有眼睛的香蕉、已经活了快100年的泰迪熊……

他们就是片名所指,「神秘友友」。

原来,神秘友友(Imaginary Friend)指的是人们儿时幻想出来的朋友。

多数情况下,当人们长大后,就看不到它们了。

它们被彻底遗忘后,就会像《寻梦环游记》里的鬼魂一样,彻底消失。

如此剧情设定,或许对于成年人更有共鸣。

片中有一幕,一个西装革履的打工人,紧张地练习会议发言,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

似乎暗示了人长大后看不见「神秘友友」的原因:

我们并非不需要幻想中的朋友,只是忙碌的成人世界不允许我们沉溺于幻想。

既有童真和想象,又不乏现实意涵,原以为此片不至于太差。

但看完后,实在是大失所望。

第一感受是,这绝对是部分孩子家长最想看到的电影。

片中,碧勇敢直面困难,顺利帮神秘友友回到了童年玩伴身边,父亲健康出院,对母亲也只留下了美好记忆。

有完美无瑕的友情、亲情,传递出真诚、善良、友爱等价值观。

全片没有任何迈不过去的坎,没有反派,没有任何消极、负面的信息。

显然,这恰恰是最大的问题。

作为一部奇幻片,没有建构出一个充满矛盾的、真实可信的世界。

前段时间,网上流行一句话——「全世界都在假装自己是大人。」

就像一开始的碧,故作大人姿态,推开幻想世界,只是出于对未知的不安。

好在,片中有了和神秘友友的奇遇后,她卸下防备,不再故作坚强,承认自己依然是个小孩。

并且她发现,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孩,包括她的爸爸和祖母。

这个转变是怎么发生的,本该是最大看点。

但片中却完全没有给出答案,只是单纯地呈现这一转变。

碧意外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怪物,就说明她还没有长大。

然后她去了神秘友友们的世界,彻底唤醒了童年回忆。

你会发现,角色没有任何基于现实的驱动力,整部影片就像一个漂亮的发条玩具,只需要在特定的场合做出相应的动作。

影片一开始抛出的难题「人无法时时刻刻保持童真」「长大后就要放弃童年幻想」是切实存在的。

我想每个人都经历过儿时无可奈何的别离,也的确会在某一天,我们需要通过拥抱过去,才能获得治愈,继续向前。

那么,神秘友友就不仅仅是幻想中的玩伴,也隐喻了一种疗愈机制。

如何很好地表现孩子的成长和变化、受伤和痊愈,也反映在这些神秘友友的形象上。

但让人遗憾的是,影片完全没有赋予神秘友友以真实的人格。

那么多神秘友友,却没有多彩的个性,只起到一个造型的作用。

就像紫色的萌物「蓝蓝」,只知道全力卖萌,用打大喷嚏制造无意义的笑料。

芭蕾舞娃娃,也只是一个温柔可爱的小女孩。

影片没有足够的情感和逻辑铺垫,有效连接现实和幻想世界。

前一秒,神秘友友抱怨自己绞尽脑汁也无法让自己被旧友看见。

但下一秒,我们就会发现,让他们再次被朋友看见相当简单。

碧的祖母小时候梦想成为舞蹈家。

如今,碧只要播放曾经跳舞时的音乐,祖母立马就能看到童年玩伴了。

还有一个成年男性小时候喜欢吃可颂。

女孩当着他的面吃可颂,对方闻到熟悉的味道,就看到了神秘友友。

类似大量缺乏想象力和因果链的情节,完全抹去了现实世界的不易,以及成长所伴随的必然隐痛。

好像很多人只是短暂地忘记童年朋友,只需要有人提醒一下,就能回一秒回到童年。

同样地,「贱贱」饰演的男主,也是一个被遗忘又被想起的神秘友友。

因为拥有和普通人一样的外形,还成为一个被强化的反转点。

但,伏笔又埋得过于明显。

影片开始,女孩翻开一本书,书签上是她曾经画的蓝色小丑。

后来,碧听闻,男主以前是个小丑。

直到结尾,她才意识到,男主就是被她遗忘的幻想朋友。

这在神秘友友离奇消失后,被炮制为一个催泪点。

但来不及感伤,下一秒他又再次出现,影片马上皆大欢喜收尾。

影片吊诡的节奏,使得很多观众包括鱼叔在内自始至终都没能共情。

豆瓣评论区,不少人真诚发问,为什么小女孩的幻想朋友是一个成年男人?

谁会在童年幻想出一个如此具象的朋友?

有趣的是,片中还用谐音梗隔空回(jiao)应(bian):

不要纠结于细节的真假,生活有太多需要独自面对的时刻,我们都需要「无中生友(有)」能力。(大意)

作为一部合家欢电影,此片定位十分模糊。

一部号称给成年人的童话,却拍得相当低幼。

剧情直给,主题浅白,流于说教。

成年人看,不够深刻。

角色没有特色,情节寡淡如水,全无冲突和高潮。

儿童看,也不够有趣。

总体来看,只有视觉特效和画面风格还算过得去。

故事却远未能达到很多其他成长型(coming of age)动画的深度和情感力量。

与之相比,皮克斯早期的很多动画作品,不仅有可爱治愈的风格,故事也都打磨得既有趣又深刻。

像《玩具总动员3》,同样讲孩子长大后,舍弃了幻想中的童年玩伴。

我们既能共情胡迪多年陪伴却惨遭抛弃的不甘,也能理解安迪的选择,就像我们所有人一样,他要离开家去上大学,不能背上所有童年玩具。

影片最后,安迪一边表达对胡迪的爱与不舍,一边将它郑重地送给另一个小女孩的矛盾场景,成了全片最催人泪下的一幕。

《头脑特工队》也有如出一辙的情节。

片中,小女孩也有一个童年幻想朋友冰棒。

女孩长大后,幻想朋友不再出现。

但后来,女孩因为生活上的烦恼,陷入情绪麻木,丧失了许多美好的记忆。

为救出女孩的核心记忆,冰棒选择牺牲了自己,一辈子留在「忘记区」。

给主宰快乐情绪的「乐乐」留下一句:

「带她去月亮,好吗?」

这两部动画之所以让我印象深刻,因为它不全是温暖和治愈。

它承认成长不仅是获得全新的体验,也意味着失去旧有的美好。

现实的灰暗面,有效增强了情感的真实感和深度,也通过角色的牺牲和坚强,传递出更厚重的成长故事。

虽然这两部都是动画电影,但反而更为贴近现实。

《头脑特工队》中花里胡哨的幻想朋友仅存在于童年的想象中,成年后被彻底遗忘;

《玩具总动员》中玩具只在人类看不到的地方活动,玩具的各种下落也指认了现实中玩具的宿命。

看似可爱的幻想角色,也都遵循自然人性在塑造。

皮克斯的高层曾说,《玩具总动员》的剧本曾几经更改,初版故事太过低幼,直到把胡迪这一角色改得足够刻薄讨厌,符合他被冷落后愤世嫉俗的形象,才有了这部经典。

再反观《神秘友友》,天使般的标签角色,美丽无痛的童话。

仅仅用单色调的笔,具象化了童年的幻想朋友这一概念。

这里没有现实的风暴。

孩子和幻想朋友之间只是短暂地走失,很快又回到了各自身边。

而且结尾,几乎每个人都被机械地分配了一个幻想朋友,包括碧的父亲和祖母,完全罔顾他们的现实处境。

强设定背后没有逻辑支撑,也没有将故事引向幽微的人性长廊。

纵然影片不乏很多催泪的桥段。

但就像网上被频繁转发的感人视频合集,用特殊的片段配合煽动性强的台词、音乐,会在短时间内击中观众。

却因为未能在叙事和情感上建立起足够的共鸣,难以在内心深处留下持久的印象。

走出影院后,所有的角色和故事都被抛在了脑后。

只不过再次证实了,视觉特效+众星云集的配置,在好莱坞已经失效了。

人人都经历过童年,也都在某种程度上背叛过童年。

因此才不愿意相信影片里至善至美的童话。

若还想让我们为成长落泪,先让魔法生效吧。

电影资讯独立鱼电娱乐

有用 (920)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