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电影的创作者很多时候都会陷入到一个误区,那就是儿童电影采用了成年人的视角,这实际上是一种惯性思维,但就是这种惯性思维却导致了一部分儿童电影看上去属于四不像,成年人看着别扭,因为孩子被赋予了一种不属于他这个年级的思维,儿童们看着更加别扭,因为他们根本不是这个样子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导致一部分儿童电影质量上佳,因此,也反衬出来质量高的儿童电影的根本逻辑,那就是真正的儿童视角。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喧闹村的孩子们》就属于儿童视角之下的一部儿童电影。整体的观感来说,本片给人的感觉是舒服,这种舒服是没有任何的负面,也没有任何的可以需要你深度思考的余地,更多的是享受片刻的宁静,而这种片刻的宁静的享受自然来源于本片的创作者对于儿童电影的真正的理解。
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电影,主要的角色是一群孩子们,孩子们的故事发生在夏天,发生在这个瑞典的一个毫不起眼的安静的农村,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自在的玩耍,也可以三五成群的背着父母做一些他们才能懂得事情。面对着自己的不理解,孩子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面对着大人们说过的话,孩子们都给出了属于自己的定义,美好的故事萦绕着一整个夏天,最终,夏天结束了,故事也画上了句号。
《喧闹村的孩子们》好吗?当然好,但我们要讨论儿童电影的好与坏,根本在于我们要知道好在哪里,坏在何处?如果仅仅是讨论一部电影的好与坏而不去总结归纳的话,对于创作者来说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本片的好很简单,也很明显,如果创作者视而不见的话,那就糟糕了。《喧闹村的孩子们》好在何处呢?好在简单,好在顺畅。
简单的意义在于它所选取的核心是孩子们的世界,而且是一群放了暑假不用去学校的孩子们的世界,这个世界其实大家都明白,谁都是曾经经历过童年之后才长大成人的,而更多的人在成为了成年人之后却忘记了作为一个孩子最基本的特性是什么。在没有形成固化的三观的时候,孩子们最大的特点就是简单,对于事情的认识是简单的,比如面对未知的领域,面对一个自己从来没去过的小树林,喧闹村的孩子们会认为里面有妖怪或者鬼魂,面对着母亲们的一句笑话,喧闹村的小女孩们却在傍晚认真跨栏执行等等。
这些看似简单且作为成年人很难认同的行为,大都源于一个真正的孩子的内心,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可以参考的思维帮助自己辨别某一行为的合理性,更多的时候,他们需要用自己仅有的知识来帮助自己自圆其说,这一点包括男孩女孩各自的恶作剧以及时不时的在沼泽地里表演舞台剧等等。这些简单是成年人无法具有的,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是真实的。
其次就是顺畅,喧闹村的孩子们的世界是不与成年人的世界挂钩的,因为他们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自顾自地得到一种安慰,这就好比一群孩子说,我们要做游戏,这个时候,成年人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划定场地,然后提供给孩子们可以选择的游戏,然后看着孩子们玩游戏;另一种则是给孩子们一片区域,甚至不用专门划定场地,因为孩子们自己在心里都有约定俗成的场地,然后任由孩子们自己玩游戏。当然,《喧闹村的孩子们》选择的是第二种,这也是本片的创作者高明的地方。
顺畅在于创作者完全成为了一个跟随记录者,他并不需要去专门指导孩子们的行为,就可以从孩子们的视角收获属于孩子们的快乐,这种快乐是真诚的,同时也是清澈的。因为在喧闹村,孩子们的行为被单独当作核心展现了,而这个时候的大人们却被淡化了,淡化为了一种背景,一种需要出现,但不会承担更多内容的背景,就如同一棵树,一个湖,一阵风,一个水桶等等。
大人们在喧闹村仅仅是当作大人存在的,但是却不在喧闹村的孩子们的世界充当更重要的角色,孩子们自己则是自己世界的核心,而在他们自己演绎的故事当中,大人们只是工具,只是背景。比如说小男孩看来,鞋匠家的狗是可爱的,是可以跟自己一起玩闹的,而鞋匠看来,自己家的看门狗是可以一口咬断小男孩的脖子的,因此,它是危险的,但最终的结果是小男孩获得了这条狗,而这条狗也没有如大人(鞋匠)所认同的那样咬断小男孩的脖子,这就是一个世界的两个人不同的价值观所在。
很多时候,我们的创作者并不是拍不好儿童电影,而是采用的方式方法错误了,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抛开惯性思维的时候,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原来儿童电影并不复杂,真正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儿童电影或许才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类型,否则,更多的儿童电影只会面临自欺欺人的命运。
……
你好,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