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有才火了,废弃多年的荷泽南站也跟着火了,就连荷泽的GDP都跟着噌噌往上窜,而素以管理者自居的荷泽文旅局、公安局的执法人员,此刻也秒变成了这里的专职“服务员”,这就是信息化时代网红效应产生的魔力。
但实际上,郭有才的唱功非常一般,其嗓音更是让外行人一听便知是位业余歌手,也就是说,郭有才的演唱水平同他的火爆程度根本不成正比。
我认为,郭有才之所以能从亿万草根歌手中脱颖而出,靠得既不是唱功,更不是颜值,而是其演唱时声调刻意渲染的凄苦氛围,这或许让一些生活的并不如意的人们在心里面与他产生了共鸣。
其次是外在形象,郭有才复古风的着装打扮和极具个人特色的表演,确实令人印象深刻,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它也让怀旧和喜看热闹的人们心灵上有了归宿感和新奇感。
现在的一些观众,说难满足也难满足,说好满足也好满足。
难满足的是,在没有个人鲜明特色的高度同质化的竞争下,人若想出圈儿简直比出门还难。
好满足的是,只要稍微添加一些能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东西,你便能从亿万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像当年小沈阳为什么能火?跳舞者千千万,但为什么闻会军能火?以偷电瓶为生的窃·格拉瓦为什么能红?以短视频唱歌为业的“东北小黑姐”为什么能在短短两、三年内粉丝突破千万?
他们这些人能红能火靠得肯定不是专业水平,因为你业余爱好者,无论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在专业技术上,将以此为职业者甩开。
只不过,郭有才现象大多都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火得快,凉得也快。因为你火靠得不是专业技能,而是自己的某种特质恰好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但这种口味却很难做到让观众久吃不腻,因此郭有才现象大多来的快,去的也快。
而靠专业技能慢慢被观众认可了的人,这类人虽然红得缓慢,但其凉得更缓慢,因为喜爱他(她)的人,都是奔着专业水准、欣赏艺术去的,只要他(她)的专业水准不滑坡,那么他(她)就不容易凉。
当今的网红效应,有时会让我觉得,现在的一些成年人活得真像个心智未熟、盲目跟风的小孩子,为了看一看屏幕上的某位网红,就不惜船车劳顿的跑几百、几千里路程,它真的值得吗?它究竟又能带给你些什么价值呢?
不要说什么郭有才了,就算我最喜欢的明星刘亦菲在荷泽南站开演唱会,我想我也绝不会去的,因为我即便不在现场,但现场的画面我也完全能够脑补回来。
我认为,有些画面能够脑补的话,就不一定非要目睹,尤其是用浪费金钱、耽误工作、舟车劳顿、风吹日晒的代价去交换可脑补回来的东西,实在有些不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