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看的不是央视春晚,而是我们村自己的春晚。在村团支部的组织下,一帮青年办起了自己村里的春晚,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二,连续三晚。除夕是预演,初一是首演给乡亲们看的,初二是再演给回娘家的客人看。
(图为1994年春晚村支部书记致新年贺词)
(2005年春晚开幕团支部书记致新年贺词)
那些年,我们的春晚大概是1988年开始办的(比央视春晚晚了5年),办了近20年,直到2005年,一代传一代,一班接一班。只可惜那时候没有迫于条件没有留下太多照片作为留念......
(图为1995年春晚)
那些年,我们没有钱,晚会所需资金全基本是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你5元、我10元,大家一起集资起来办晚会。同时也会组织全村打扫卫生、给老人拜年、甚至是修缮公共设施等.....
(图为1994年除夕村青年组织清扫全村内主要道路)
那些年,那帮有激情、有奉献精神的青年和乡亲父老,个个才华横溢,文笔飞扬,大年30都会赶出一期墙报,宣传各种正能量,书写各种标语以示对家乡美好明天的号召和祈福(如要想富,先修路;茶川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等);春晚的节目自编自演,他们将每一场活动组织的有条不紊,井然有序。青年们离开家乡外出务工,利用春节回家之际,将城市文化带到乡村,用各自的形式表演出来,让父老乡亲们能够享受一次盛会的联欢,载歌载舞,可以说在那个物质还算匮乏的农村时代,是一份不可多得的精神礼物......
(曾经那帮70后,充满阳光、活力、激情......)
那些年,全家老少吃过,就聚集到大礼堂(由祖先留下来的两栋明朝祖屋改建的)来看春晚。尽管那时候的冬天很冷,但全村人能挤坐在一起,看看咱们自己筹办的春晚,看看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心是暖暖的。很多乡亲在那个氛围影响下,都会参与进去即兴表演……
(1994年大年初二前来观看春晚的乡亲们)
那些年,物质的匮乏不能阻挡我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岁月如同东逝水,弹指一挥间,曾经年轻的我们已然渐渐步入而立、不惑之年,有的甚至是知天命或耳顺之年。1988-2018,我们的歌声已经飘过30年,回首这30年,我们走过的每一段路,何曾不是一首歌、一首诗、一部影片?让我们一起借助昔日留下的少数照片,重温那些年的春晚;让我们努力找回自己记忆中的碎片,剪辑成自己心中那部《故乡,我的青春岁月》的影片。
先来几张90年代的春晚:流行金曲、戏曲、霹雳舞、交谊舞、迪斯科、小品、相声、哑剧、模仿秀等等,节目丰富多彩。
再来几组2000年后的春晚,先看看当时的节目单,真可谓节目丰富多彩:
这些90后的小朋友们,满脸的笑容,毫无紧张感,向大家诠释着简单的快乐:
这对姐妹,富有天赋,不管是小情歌还是戏曲,不管合唱还是独唱,话筒拿起,张口就随曲唱起:
小朋友有什么才艺都可以上去表演,只要你够勇敢:
再看看70、80后大朋友们的表演,新年了,为父老乡亲献上一曲,得尽情投入了:
孙悟空模仿秀、霹雳舞记忆犹新,是每届春晚的必选节目。
各种小品、模仿秀节目,十分搞笑风趣:
自编的三句半,内容结合生活实际,表演幽默富有意义:
小游戏也是够刺激好玩的:
那时候, 大年初二来外婆家做客,也很踊跃地参与到春晚中来,可以说在他们记忆中,肯定有一首歌叫做《外婆家的春晚》:
跟着媳妇回娘家过年,参加村办春晚也是很有意义的,武术表演:
长辈们,历经多年,也得露露看家本领了,各个不是京剧,就是黄梅戏:
那些年,我们的春晚,没有高档的乐队,只有这乡村特色锣鼓乐队:
场面热不热闹,看看观众便知晓:
最后,看看我们结束大合影,晚会结束时所有参与的,都会有那年代很流行的明星画纪念:
那些年,春节,除了春晚,我们还有各类赛事活动,尽管条件简陋,大家还是玩的很开心。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
如今的春节,回家似乎已成为一种信仰,
曾经的你们是否已经回家团圆了?
不管你在天南,还是在海北,
请记住,
有一个村子曾经有我们自己的春晚,
那里承载着你我青春时的欢乐、梦想!
不管回家是物是人非,还是风景依旧,
请记住,
有一个村子是你我共同的故乡,
那就是你我的根—茶川(茶枝园)!
不管回家有钱,还是没钱,
请记住,
常回家看看,
顺便到大樟树前留张影!
值此新春来临之际,
提前恭祝在家或在外的所有父老乡亲们,
新春快乐,身体健康,阖家幸福......(吴宏华)
(摘编自微信公众号徽州吴越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