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港媒发布了2023年香港十大本地电影的票房成绩榜单,结果显示大部分表现不理想,甚至有亏本的可能。
在这排名前十的港片中,票房最高的当属创下当地华语片电影纪录的《毒舌大状》(又名毒舌律师),在黄子华的强大号召力及市民齐心冲票房热潮下斩获了1.15亿港元(约1.05亿元)。可当大家以为它的好成绩将为港片强劲复苏开个好头时,当地电影市场却马上迎来了断崖式下跌。
排名第二的港片为《年少日记》,它在2023年仅获得2345.6万港元;《死尸死时四十四》斩获2269.4万港元,排名第三;《白日之下》排名第四,在2023年斩获2112.4万港元。
以上便是香港2023年破2000万港元的所有电影。如果说《毒舌大状》能大赚特赚的话,那另外三部在除去院线分账等其他费用后能否保本都是个问题。
排名第五到第十的电影则更加惨淡。《超神经械劫案下》仅1615.2万港元;《扫毒3:人在天涯》仅1402.9万港元;《别叫我赌神》仅1301.6万港元;《命案》仅1170.4万港元;《风再起时》仅1126万港元;《酿魂》仅1034.6万港元。
必须指出的是,这6部电影中有些能获得其他市场加成,加上外地票房数据会好看一些,另外一些则因为在港超长时间放映才有此成绩,例如排名第十的《酿魂》,它这1034.6万港元还是靠上映近80天、粉丝高强度撑场换来的。
而更大的问题是,以上10部电影在外地表现均谈不上成功。
以被奉为神作的《毒舌大状》为例,它在内地票房仅1.87亿元,在澳门仅670万澳门元(约594万元),在台湾仅138万台币(约31万元)。海外方面,在马来西亚斩获1010万林吉特(约1562万元),在新加坡斩获40万新元(约215万元),在英国斩获2.39万英镑(约21万元),在澳大利亚斩获35万澳元(约169万元)。
至于其他电影,《年少日记》在获得台北某电影颁奖礼推介宣传的情况,岛内票房也只有200万台币(约46万元),海外仅英国有据可查,为1.7万英镑(约15万元);同样获得台北某电影颁奖礼推介宣传的《白日之下》,岛内台北票房仅25万台币(约5.7万元),哪怕其他县市全部上映也难超50万台币,海外则未有上映消息。
在外地表现最好的《扫毒3:天地对决》,单是在内地就获得了2.85亿元,台湾也有790.9万台币(约182.7万元)。海外方面,在马来西亚也交出了400万林吉特(约618万元)的成绩。累计相加,外地票房过3亿元。
小编认为,以上票房成绩反映了两个问题。
第一,香港电影市场进一步萎缩(2023年总盘只有13-14亿港元),电影公司依靠主场谋生存越来越困难;
第二,在香港受欢迎的电影在外地普遍遇冷,越彰显自家特色越难获外地市场,显示出观众口味有明显差异。
简而言之,鱼和熊掌兼得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是继续拍只有本地市场喜欢的所谓高质量电影?还是拍摄符合外地观众印象的招牌港片?他们可能需要做出一定取舍。
不过,以大慈善家为代表的电影大亨们想了个折中方案,即自己带资深港星不断拍摄有情怀的合拍片,把赚到的钱再投入到非合拍片,选用新生代非TVB系演员主演,期望这些非合拍电影在海外市场有所作为。坦白说,这是个绝妙点子,可至今还没有真正成功的例子,不知情怀卖完前能否完成。
截至目前,香港电影圈在外地最有票房号召力的还是那些50岁以上的演员(40多岁的仅谢霆锋等极少数个例),每部卖得不错的大制作无非是从梁家辉、周润发、甄子丹、刘德华、梁朝伟、郭富城、古天乐、刘青云、张家辉、吴镇宇、林家栋中选几个随机搭配当主演阵容,再从姜皓文、张继聪、谢天华、陈小春、林峯、谢君豪、张智霖等几个人中挑出重要配角。
没办法,外地观众、合作方只认这种熟脸搭配,豆瓣那种曲高和寡的小圈子高赞是做不得数的,更何况港圈想力捧的新生代多数是MIRROR、ERROR那一款,必然难以获得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