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Beyond乐队成立40周年,他们自己没有搞什么纪念活动。我作为歌迷纪念了一下,方式是把他们所有的歌又听了一遍(甚至几遍)。之前我分几期完整回顾过Beyond的所有粤语专辑、国语专辑、日语专辑、各种EP&单曲、演唱会,甚至翻唱专辑等等。要说Beyond作为一只摇滚乐队基本没有明显缺点,各个类型的音乐都玩过,专辑数量、质量都在华人乐队里遥遥领先,歌迷更是一代接一代。作为Beyond乐队的老乐迷,非要说他们的弱项,不得不提的就是唱片封面设计。我在“我为什么特别怀念实体唱片年代?”一文中说过,“实体唱片,不论是黑胶、磁带、CD光盘他们都是综合的艺术品,售卖的不仅仅是音乐,而是个整体的工业产品。它们承载了音乐、文学、美术、摄影、工业设计、印刷工艺等种种艺术形式,可以体验的品味的点有很多。”唱片的封面设计就是其中一个非常体现这种特征的环节,在那个满大街唱片店的年代,我就很多次因为一张唱片的封面而下决心买这种唱片。例如Lisa Gerrard的《The Mirror Pool》
我就是在茫茫一队卡口带中因为封面买下来的,还有Poison这张《Native Tongue》也是。
而实际上它们的听感和我预计的也非常类似。
标准
其实唱片封面的设计在实体唱片时代真的能决定销量,好的设计和差的设计有时是天差地别的。我举个例子,这是崔健首张专辑的封面。
我敢说,要是用了下面这张,这张专辑的经典性都容易受到挑战。同样的照片,用心设计过的和没设计过的那是千差万别。这个封面据说都已经印制出来了,在崔健的坚持下废掉重印了,可见制作一张唱片,那个环节都不能小觑。
有的经典作品,那个封面就是它的商标。一张唱片封面是好是坏怎么判定?我觉的一个好的唱片封面至少要满足一下三条的其中之一,否则就不能说是好的设计。
其一,通过平面美术的设计,体现音乐风格或者唱片主题;
例如说经典封面之一Pink Floyd的《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封面,这个封面通过简单三棱镜分光图片,把作品的冷静、客观和多元素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果你听过这张专辑,再体会这个封面,真的是完美。
国内的大牌乐队重塑雕像的权利,这两张封面虽然是不同的专辑,但是那种严谨性、机械感都能感受到,乐队的风格封面好像都体现清楚了。
再看看这张封面,虽然你肯定没听过这个乐队,但是你绝对已经感受到他们的风格了。
这是“朝生暮死乐队”的同名专辑封面,你猜也能知道是死亡金属的乐队。
还有很多好的例子,例如王勇的这张《往生》,
以及前一阵子大火的刀郎,
大家只顾着品味《罗刹海市》歌词里面的含义,却忽略了《山歌寥哉》这张专辑封面设计的良苦用心,仔细一看真是聊斋味道十足。
其二,有强烈的辨识度,让人立刻判断出这是某乐队(或歌手)的唱片;
例如黑豹乐队这个豹头设计,
唐朝这个大红旗Logo贯穿他们所有专辑。
痛仰乐队的哪吒造型,是不是一眼就知道是他们?
还有IRON MAIDEN乐队,风格和标志清晰明确。
其三,在满墙的唱片中,通过封面设计的独特性,让人有拿起来看看的欲望。
例如窦唯这两张专辑的封面,
还有Cold Play这两张著名的封面,
夜叉乐队这张《暗流》的封面我也很喜欢,
还有刺猬乐队这张《乌鸦谷 - 晕晕众生,命命相连》,在唱片店你能忍住不拿起来看看是什么玩意?
这里还要整体吐槽一下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香港乐坛的唱片封面,在那个伟大的唱片时代,香港竟然鲜有出色的封面设计,基本上就是歌手的大头照。例如
Beyond也受香港唱片界整体影响,封面经常就是简单的乐队照片。其实这是非常不应该的,因为当时香港乐坛正处在黄金年代,唱片公司应该有足够预算去做美术设计。内地乐坛反而做的更好一点,很多乐队在初创阶段就有了很高水准的美术设计和Logo意识。当然,不是说大头照就不好,如果新歌手,或者颜值歌手,好的大头照也是可以的。如果封面做的不好,甚至可能埋没一张好唱片。例如面孔乐队的主唱陈辉,当年用晨辉的名字出版的一张唱片《解脱》,水准非常之高,然而出版后竟然如石沉大海,搞的陈辉改行卖服装去了。
要是当时制作单位用他的帅脸,也许效果更好一点儿。例如下面这张,怎么粗糙,冲着这两张脸也有人买单。
Beyond乐队唱片封面的五档星评价(非常主观那种)
一星 港式头像照片,毫无设计,就是个封面而已。
《现代舞台》,家驹的帽子是搞笑呢吗?哪里看出这是支摇滚乐队?
EP《新天地》,我说这照片是开玩笑吗?主唱都不露脸吗?
单曲《孤单一吻》,不是我说,阿Paul侧个脸你是怎么想的?
《秘密警察》这么重要的专辑,封面只能看到两个人,当然,熟悉的人知道翻过来家强和阿Paul在封底。不过这也太精分了吧,没关系,他们会让你看到完整的Beyond。
EP《4拍4》,看到了吧?唱片封面就是这么省事,这不就是《秘密警察》那套衣服吗?同一天的作品搞了两个封面,真是糊弄啊。
《IV》本来专辑名字就够搞的了,这封面造型,还卖了10万张,绝对是《真的爱你》太好听了,要不就从这几个人的造型,你说是唱跳团队也没毛病吧?草蜢同款摇滚乐队?
国语专辑《大地》的封面,没看出来狂热在哪里?这照片就是拍《命运派对》封面那天的副产品吧?太糊弄台湾市场了。
二星 多多少少有点设计
EP《永远等待》,第一个出版物,两张封面基本一样,看出来是个乐队了。但是毛衣你们是搞笑选的吗?
《真的见证》,无论如何,这是早期Beyond唱片封面的佼佼者,毕竟有点摇滚乐队的样子。
《命运派对》,你往上翻翻,看看和国语《大地》那个封面是不是一套衣服,不过好歹是有设计的,这个戒指的质感还很摇滚。
《真的见证演唱会》,这玩意儿是家驹逝世后原唱片公司拿出来赚钱的,不过这图片做封面还有点儿搭这个主题。
《犹豫》,真的很犹豫,人像太小了。
《继续革命》,Beyond到这个时期,音乐上已经开始进入化境,全队状态非常好。可是这封面有点儿糊弄吧?
《乐与怒》、《海阔天空》、《くちびるを奪いたい(我想夺取你的唇)》分别在香港、台湾、日本出版,看起来也是一天拍的,之所以没有一星,感觉当时正是他们四个颜值巅峰,那种和谐还是挺好的。
国语专辑《爱与生活》,封面拍的很台湾化,没有放到3星是因为家强的发型我有点迷惑。
三星 设计感很强,但是缺点还很明显
《亚拉伯跳舞女郎》,其实创意和设计都有了,就是画面比较凌乱,家强眼镜摘了就好了。
国语专辑《光辉岁月》,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台湾人帮忙搞的吧?
国语专辑《信念》,台湾化的造型,至少不是同期《继续革命》的照片,看出来认真为专辑拍的。4个人那时候都很阳光帅气。
日语专辑《This is Love I》,其实就是《乐与怒》的造型,但是这张明显比《乐与怒》的封面更好。
日语精选《遥かなる梦Beyond 1992-1995》,这个封面是设计感很强,符合当时Beyond告别日本的悲情气氛。三个人是新拍的,加上家驹旧照。
《不见不散》、EP《Beyond ACTION》、精选集《Play back》《Beyond的精彩LIVE&BASIC》、EP《Beyond得精彩》,三子时期这几张没有逃脱大头照的窠臼,但是都有很强的设计感,封面还是花了一点儿心思。
《Beyond 30周年精选》,说实话,我是最不喜欢这种精选专辑的,但这个创意还是挺好的,就是有点吓人,要不就4星了。
EP《Love Our Bay》,一反常态的封面设计,主题倒是明确,但是有点儿不太好看。
四星设计趋于完美,有些许瑕疵
EP《无尽空虚》,4人时期我最喜欢的封面,整体感觉很暖,几个人也是颜值巅峰。主要还突出了主唱的地位,阿Paul侧颜真是好看。
国语专辑《Paradise》,日本发行的《Second Floor》, 粤语专辑《二楼后座》体现各个地区的审美不同,但是基本上那种丧乱感,那种悲情都拍出来了。尤其喜欢《二楼后座》,这是个摇滚乐队的感觉,可惜家驹不在了。
《SOUND》这个封面我很喜欢,字母上的波纹有声波的感觉,非常符合主题,而且终于不是大头照了,几个人物非常模糊,只是声音的背景。我一直想,如果影子也是三个就更好了。
《请将手放开》这个封面我也很喜欢,几个人的面部特征还挺明显,不知道后面那5个人是不是也都有原型。
《惊喜》和国语专辑《这里那里》用的同样的思路,就是打破乐队合影的常规,寻找一些新的氛围。
《Goodtime》的思路也挺好,还是打破乐队合个影的路子,造型还很精致。
电影原声碟《天若有情》,我说当年多少女生因为这个封面买的唱片?
《祝你愉快 致家驹》这个手势还真是Beyond的Logo了。
五星 完美,体现乐队的创意与审美
《再见理想》这个封面是无敌的,因为是自资,Beyond的话语权在手里,黄贯中可以施展他的美术才华,可见他们的审美没毛病。而后期唱片公司为了所谓的市场,在港、台、日都做了不同风格的封面,却偏偏忘记了,乐队是需要个性的,乐队的个性才是商标,才是Logo。不能突出乐队个性的设计都是无效,不利于传播的。
EP《Together》,也是Beyond自资的唱片,应该也是黄贯中的手笔,Logo很酷,阿Paul在2003北京演唱会上还问大家喜不喜欢这个Logo。其实他们喜欢的是创作的自由!
不得不说,和同时期的欧美乐坛甚至内地乐坛来比价,Beyond乐队的封面设计水平整体非常差,不是他们这种大牌乐队应该有的水准。更何况黄贯中还是学美术的出身,《再见理想》的封面设计的那么有感觉。可见当时的香港乐坛急功近利的思维和操作影响着唱片整体的水准。难怪家驹会吐槽香港“只有娱乐圈,没有乐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