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曾经一家人全神贯注观看的春晚,成了除夕夜打牌聊天的“背景音”。
就连春晚最受关注的相声、小品节目,也让无数观众避之不及。
曾经艺术家们活跃的春晚舞台,如今似乎成了各种“混子”贡献尴尬演技的地方。
下面这几位被称为春晚“混子”的演员,让一众网友直呼:“看见就想换台”!
一、谢娜
谢娜曾经的“太阳女神”,如今的“没文化、不配做主持。
为什么她的口碑转变能如此之大?这一切都要从她的性格说起。
在《快本》上,她也算是“搞笑担当”,经常把节目气氛烘托到高潮。
可渐渐地,她的搞笑开始变得低级起来。
把开玩笑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就不叫开玩笑了,“低级搞笑”并不等于幽默。
从谢娜的节目表现来看,她并不明白这句话的深意。
2019年,谢娜参加了《我要上春晚》。
按理说,能登上央视的舞台,对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可她非要在节目上“作死”,一上台就开始“发疯”。
结果就是,马上被央视换掉。而谢娜的春晚小品《喜欢你喜欢我》被观众称为“最尬小品”。
最重要的是,谢娜一开场就笑场了,幸亏其他演员没有受影响,不然就是舞台事故了。
以上种种加起来,观众已经对谢娜表现出很明显地抵制。
二、孙涛
“春晚宠儿”孙涛,连续17次的纪录,足以和那些“老艺术家”们媲美了。
尤其是2009年的《吉祥三宝》,一句“我骄傲”成了无数人脑海中的经典回忆。
然而,正当所有人以为他会就此“一飞冲天”之际,他却狠狠地打了所有人的脸。
千篇一律的表情,如出一辙的剧情,再夹杂着一些“热梗”,就成了他的节目。
他的演出分为“三段式”,首先,拿“误会”引出矛盾点,为后续剧情铺垫。
这时候多半夹杂着争吵的画面,看着令人“尴尬不已”。
然后,就是解除矛盾的过程,反正不管是什么,最终一定能“完美解决”。
解决完了之后,就开始最“匪夷所思”的地方了。
不管是什么,他都要给剧情强行地“煽一段情”,“升华”结尾。
演完了,大家再和和气气地一起“包饺砸”。
诚然,这种剧情很稳定,即使再“俗套”,都改变不了“受欢迎”的事实。
不过,只有看的那阵子会觉得“精彩”,等第二天早上“复播”之际,无比尴尬。
再加上孙涛这些年来的小品全是这套剧情,所以,自然而然地,他渐渐没了人气。
小品本是“下里巴人”的通俗节目,非要上升到“阳春之曲”的高度。
大家看小品,不就是图个轻松,讨个欢快?
一天到晚,上升这个,内涵那个,不仅没博得观众一笑,反倒闹得“一地鸡毛”。
赵本山曾经说过,春晚小品,最大的主题是快乐。
孙涛的作品毫无疑问地偏离了小品的“本心”。
拿“教育”当目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好好想想,365天,天天都在受教育。
打开电视,想放松放松,结果,电视节目也要给他来“上一课”。
教育不多这一晚,同样也不少这一晚。
为了这一晚的“徒劳”,丢掉小品的精神内核,本末倒置。
当然,不是说小品不能“扮高雅”,只是,“高雅”对小品来说,永远是其次。
“升华”之前,需要先认识清楚,自己面向的观众究竟是哪些人。
像孙涛,本来大好前程,任谁看着都羡慕不已。
可他却搬石头砸脚,最终,落得个观众看到就换台的结局,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三、贾冰
贾冰,作为一位知名的喜剧演员,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因此备受瞩目。
正是因为他的喜剧表演常常给观众带来惊喜;加上他本身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他被选中成为春晚小品的演员之一。
然而,不知何时起,贾冰的小品作品渐渐偏离了小品的核心。
他的作品以幽默搞笑为起点,却总是以煽情的结局结束。
虽然这样的结局可以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但贾冰总是泪流满面;在结尾时夸张地表演哭戏,这引发了观众的审美疲劳。
此外,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升华过多,内容不够丰富,无法实现煽情和搞笑的完美结合。
这样的故事情节,搭配上贾冰的夸张表演方式,无不让观众感到尴尬。
尽管他在春晚舞台上多年来一直兢兢业业,可十几年的努力;甚至还比不上,他今年在《狂飙》里饰演的配角“徐江”名气高。
在春晚上,贾冰并没有贡献出让人津津乐道的语句。而电视剧《狂飙》中的徐江说过的那句“吃饭坐小孩那桌”,却被网友们传用了大半年。
一个好的作品不仅需要引起观众的共鸣,还需要具备独特的创新,这样才能让观众印象深刻。
或许贾冰可以更灵活地运用自己独特的幽默感,在保持搞笑的同时增强节目的情感共鸣力,从而更好地抓住观众的心。
四、蔡明
从青涩少女一路成长为相声界的“女王”,蔡明用自己的才华和努力谱写了一个传奇。
当初的蔡明并不像如今这样备受抵制,她和郭达的组合曾被誉为“春晚绝佳拍档”,当时非常受欢迎。
但随着郭达的离开,蔡明的表演却似乎也在“老去”。
蔡明开始往“老巫婆”的形象扮演,昔日的那个洋娃娃少女仿佛一去不复返了。
这可能是她遮掩容颜老去的痕迹,也可能是故意为了喜剧效果的舞台妆,但终究无法让人信服。
蔡明似乎迷恋着过去光辉岁月的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观众审美的变化。
而且人们渐渐发现,不管多少年过去,她似乎一直都是这种形象。
这种“装嫩”的做法不仅没有迎合当下审美,反而引发了许多不满,甚至延伸成了观众的嫌弃……
五、潘长江
在春晚舞台上,潘长江和蔡明似乎成了一对“黄金搭档”。
两人经常同台合作表演,为观众带来笑料。
但可惜的是,潘长江表演小品时,有些地方“并不好笑”。
潘长江的不少小品,往往也有着“扮丑”的特点。
这从他的身高上就有很直观的体现。
在春晚小品中把身高当“包袱”,恐怕也只有潘长江了。
早年的潘长江,确实能通过这种“天赋优势”带来一些喜剧效果。
就像他与黄晓娟合作的小品,一高一矮颇具笑料。
而潘长江在小品中穿插唱歌桥段的新颖形式,也让他受到观众欢迎。
只是他的这种特色,到了之后与蔡明合作时,就渐渐落入俗套。
他与蔡明的搭配十分“经典”,但也容易让人疲劳。
只要两人登台,潘长江的角色设定就呼之欲出了。
本就不出彩的表演方式,在加上潘长江千篇一律的姿态,很难有特别好的效果。
这些缺点,慢慢成了潘长江的“硬伤”,以至于他不太受待见。
而真正让他遭受抵制的,还是他踏入直播带货后的“口碑崩塌”。
一场“潘嘎之交”,给人们带来笑料的同时,也让潘长江口碑跌入谷底。
“卖假酒”事件更是让潘长江深陷“晚节不保”的舆论漩涡。
原本还称得上“老艺术家”的他,这次彻底栽了个跟头。
随着名声越来越差,抵制潘长江上春晚的声音也越来越多。
当2023年北京春晚官宣阵容出现了潘长江的名字,不少网友就发表了意见。
他们直言“有潘长江就不看了”。
曾经知名春晚笑星,如今沦落到“人人喊打”的地步。
潘长江的春晚生涯,让人倍感唏嘘。
结语:
春晚如今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而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忘却了初心。
春晚最开心的是快乐,不是毫无意义的教育和一些烂梗的堆积。
只有以观众为主,才能收获一片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