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人物原型曝光 爸爸姑姑全被写个遍

莫言的小姑管贻兰。 莫言的二嫂葛金芳。 莫言的父亲管贻范。 走读高密 有人称莫言为“怪才&rdquo三大电影节影后;,似乎他的小说里到处都是迷宫;也有人把莫言的小说与现实混为一谈,凭主观想象或道听途说给他贴上“魔幻”的标签。但莫言认为他的小说既不是历史也不是神话,从来没有离开现实半步。 他的作品多用第一人称来写,其中有“我爷爷”、“我奶奶”、“父亲”、“母亲”、“小姑”……我们不难在现实中找到作品中那些人和事的踪影,连日来,记者对小说中的一些人物原型进行了走访。 暖暖的阳光照在胶河上,河上有一座小石桥,不时有野鸭从桥下游出来,在水面上留下一波波涟漪。河岸边是一大片杨树林,有人骑着摩托车从树林后的村子里出来,穿过小石桥,开到了公路上。 这是高密农村一个普通的秋日景象。莫言文学馆馆长毛维杰告诉记者,莫言成名作《透明的红萝卜》中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高密东北乡”是莫言打造的小说王国。曾经有一个阶段,莫言竟将村里的真人姓名写到了自己的作品中。10月29日,莫言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小说中的那些人和事,多数都可以在高密这块土地上找到真实的原型和影子。 因为精湛的医术,管贻兰在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非常有名。莫言和家里的孩子也都是她接生的 莫言的小说《蛙》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姑姑”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在农村推行新法接生,通过姑姑的故事,反映了新中国近60年的生育史。作品中“姑姑”的原型,就是莫言的小姑管贻兰。10月30日下午1点,记者来到了高密市大栏乡的沙口子村。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里是土匪出没的地方,现在的沙口子村却是一幅秋收后的景象,大街小巷晒满了玉米,不时有人坐在自家院门口,悠闲地晒着太阳。问到莫言的小姑管贻兰,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在村民们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了门前种着两棵大柳树的管贻兰家。 走进贴着红对联的黑色木门,莫言的表妹王玉将我们带进客厅。过了一会,面色红润的管贻兰走了进来。当记者说她看起来很年轻,像60多岁时,老人爽朗地笑着说,“还年轻?年轻早没有了,今年已经75岁了。” 莫言的大哥管谟贤曾说小姑“性格开朗豁达、说话高音大嗓、有男子之风”。管贻兰是莫言大爷爷的女儿,退休前是大栏乡卫生院的副院长。因为精湛的医术,在方圆几十里的村子非常有名。莫言和家里的孩子也都是她接生的,“都是我,笑笑(莫言的女儿管笑笑)也是我接(生)的,笑笑的女儿是我闺女接(生)的。” 管贻兰1956年参加工作,1996年退休,40年来,周围村里的孩子也大都是她接生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她一年接生六七百个孩子,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后,一年接生三四百个孩子。“冬天出去接生时,风刮得脸生疼。以前胶河的冰厚,我就在冰上走,”管贻兰说,“我父亲是个老中医,他说,当大夫不是个享福的事,是个很艰苦的事。你吃饭、睡觉人家来找你,你不能不去。当大夫要有刻苦的心,一定要想着穷人找个大夫不容易。”也正因为如此,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管贻兰免费接生过很多孩子,当记者问对方怎么谢她呢,她说,“没有什么好谢的。” 退休后,很多人还来找管贻兰接生,可是她坚决推辞。“咱们该亲戚还是亲戚,该朋友还是朋友。可是这事我不能干。”管贻兰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从医40年,没出过差错已经不容易了。 莫言很孝顺,很低调,很关心家里人。我说我这个小姑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他对我很恭敬 小说《蛙》出版后,莫言却没有把书送给姑姑,他曾说过,生怕姑姑看了不高兴,因为并没有按照这个生活中的姑姑来写。在管贻兰眼中,小时候的莫言和一般孩子不一样,“挺乖、学习挺好,调皮是调皮,但是好奇,喜欢听神话、看小说,又是《红楼梦》,又是《三国演义》。”欣赏莫言好奇心的管贻兰对自己的孩子管得很严,那么她对莫言是否严格呢?“我的几个侄子都不用管,我哥哥(

影视资讯100超好莫言

有用 (9)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