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信」,又重出江湖了?
前段时间,戒网瘾学校突然上了新闻。
而且十分触目惊心——
15岁女孩在戒网瘾学校遭性侵。
尽管杨永信的网戒中心已于2019年关闭。
但开设网戒学校的,远不止他一人。
「杨永信们」,还在为非作歹。
点开任何一个社交平台,搜索「戒网」。
会发现,依然存在大量声称可以矫正叛逆、早恋、网瘾等问题的全封闭学校。
明目张胆地广告宣传,直播招生。
难以想象,类似信息被大数据精准投放到无数家长手中时,又会酿成多少悲剧。
最新评论中,就有不少咨询的父母。
还有一些评论,无从验证虚实,但已然撕开了血淋淋的一角。
实际上,不仅在中国,世界各地都曾曝出过类似的恶性事件。
有一部剧,就拍出了举世震惊的真实丑闻。
一所封闭式学校旧址 ,挖出215具儿童遗骸。
背后正是体罚、凌虐学生的可怖黑幕——
《保留地之犬》Reservation Dogs某天,一个女孩被推搡着上了一辆货车。
车上有很多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孩子。
他们像牲畜一般被护栏围住,在稻草上挤坐着。
在吝啬的日光中,茫然地望向外面……
他们被带入一所寄宿制教会学校。
与其说学校,更像是集中营。
封闭式的军事化管理。
统一着装,统一发型,统一寝食。
在严格管教下,日日劳作、学习教义。
没有人敢违抗,每个人都谨小慎微。
因为,一旦出一点差错,就会遭到极严厉的打骂。
一次,女孩因为伙食太差,诧异地问了句「这是什么」,就遭到当众羞辱。
被恶狠狠辱骂后,后脑勺猝不及防被猛推一下,怼进了黏糊糊的食物里。
有时,即使什么也没有做,也会被没事找事,杀鸡儆猴。
女孩在例行检查时,仅仅因为和修女对视了一眼。
就被用戒尺狠狠抽打脸庞。
隔三岔五,会有一些「不乖」的孩子,半夜被带走。
还在睡梦中时,突然被猛得从床上拽下来。
像一袋米一样,硬生生从地上拖出了门。
之后,就再也没回来过。
有经验的孩子说,这里来了就再出不去了。
但很久之后,一个女孩还是逮到机会逃了出去。
她杀死了穷追不舍的修女,才得以逃出生天。
没能逃跑的,留在了那里。
有人被折磨死了,还有因为疾病没得到及时医治而丧命。
除了暴力凌虐外,更有性侵、杀婴等惨无人道的行径。
很多年过去,无数具遗骸才让这黑幕大白于天下。
剧中也可看到,幸存下来的,都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有人出现幻觉,会产生应激。
一直到晚年都住在精神病院。
为什么要如此对待他们?
目的是,从内到外的思想改造。
该学校的学生,全是美洲印第安原住民。
在白人校长眼中,他们是粗鲁无礼的「野人」。
好像只有如此严格的调教,才能让他们变成温顺、友好的文明人。
就像杨永信网戒中心、豫章学院的学生,他们很多人被送去的原因是:染发、网瘾、早恋、不爱学习……
总之,不符合家长的理想标准,被认为是需要改造的「问题学生」。
通过电击、施暴让这些「问题学生」变得听话,也和驯兽无异。
只不过,剧中的寄宿学校,属于美国殖民历史的一部分,是一种更大语境下的改造。
在那里,所有原住民被迫剪掉象征印第安身份的发辫,被告知印第安语言是「魔鬼的语言」,被灌输基督教教义。
身心虐待之下,他们被强制同化,消灭印第安身份。
伴随着平地而起的帝国大厦,他们也失去了精神家园,陷入了更深的存在危机。
这部剧没有止于呈现受害者的遭遇,还继续追踪了他们的后代。
被强制同化、虐待过的人们,后代又会是怎样的?
结果出乎意料。
后代不仅没有顺利融入社会,步入文明的正轨,甚至比上一代过得更「惨」了。
剧中,几个年轻的主角,自嘲是「保留地之犬」。
成天无所事事,经常干违法乱纪的事。
吸毒,斗殴,偷东西,无证驾驶……
刚出场时,他们就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了一辆运送薯片的货车。
车卖给回收厂,薯片又摆到大街上二次倒卖。
今天的标准看,这就是一帮小混混,没有未来可言。
有人因为心理问题,选择自杀。
有的早早就辍学,靠犯罪解决经济问题。
他们合伙离家出走,但没有任何生存能力,最后还是被大人接回了家。
这让鱼叔不禁想到,第一批网戒学校的受害者,也已经到了结婚生子的年纪。
他们的孩子有没有更好地长大呢?
有篇报道,揭开了冰山一角。
2008年,正在读高二的张某,被送到网戒学校戒网瘾。
他因此被迫中断了学业,早早离家北上打工。
后来的他,看似过上了普通人的生活,工作、恋爱、结婚、生子。
但始终有抑郁、狂躁等严重的精神问题,要靠大量药物才能入眠。
和父母关系极差,又一直依靠着父母的经济补给。
对妻子不管不顾,还有过家暴行为,当时已经在准备离婚。
来源:网易新闻
记者采访时,发现他一直回避自己的孩子。
他后来解释,他曾经因为烦躁,差点把孩子从窗口扔下去,后来就有意减少和儿子互动。
他也告诉记者,他认识的很多和他同时进入网戒学校的小伙伴,不少人都和他一样结婚生子,但也过不好家庭生活。
还有很多人一直单身,和父母断绝了往来。
「我们那一届的孩子,没有人走得出来,也没有走出来的。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精神状态好了,那么他就是在骗你。」
实际上,早在杨永信跌落神坛时,《东方早报》有一则报道称,一位学生回家后,第一句话就是:
「我剩下的日子就是为了让你们痛苦。
从此我不做任何事情,让你们断子绝孙让你们痛苦!」
愤怒与决绝,化为尖利的匕首,刺向加害者,也刺向自己。
剧中,原住民寄宿学校的受害者,同样大都一辈子单身。
有的被困在学校的梦魇之中,对人类深恶痛绝。
有的花了一生时间复仇,最终恶狠狠捅死了当年的校长。
关于杨永信、豫章书院的讨论,早已经没有热度。
没想到,一部只有102个人打分的冷门美剧,却在此时提供了新的角度去重提这个问题。
这也让我们看到,「杨永信们」毁了不止一代人。
一方面,失败的家庭教育会直接波及下一代。
受害者因为强制戒网瘾的经历,对父母失去信任,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情感关系。
他们无法治愈的精神创伤,更是剥夺了他们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剧中,「保留地之犬」的每个青少年,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
他们的父母有离异的、有早逝的、有失踪的……
很多还在为生存奔波,自顾不暇,无力照顾孩子。
同时,他们仍受困于原住民身份,而这也会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
受父母影响,很多孩子虽没有经历过那段可怕的历史,但对白人天然戒备。
孩子想离开落后的家乡,去加州追逐梦想,但也会因此产生强烈的自责感,有种背叛族人的感觉。
他们在历史的夹缝中,痛苦又迷茫。
另一方面,社会层面又有新的问题出现。
就像之前提到的,畸形现象并没有消失,还源源不断出现了新的「杨永信」和新的受害者。
最早,杨永信作为正面形象被主流媒体报道时,凭借宣传纪录片《战网魔》成名。
当时就有网友吐槽其中讽刺之处,影片播出当年,《魔兽世界》的广告正铺天盖地。
很多家长既没有反思自己的教育问题,也没有试图从外在环境的影响理解孩子,单纯归咎为心理问题,将其封闭在戒网中心治疗。
放到今天,家长面临的是更严峻的外部考验。
毕竟现在已经少有人提「网瘾」这个词了,互联网完全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网游成了官方盖章的电子竞技活动。
很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群体中都出现了网络成瘾现象。
对此,还有不少网友表示,也可以送他们去戒网瘾学校体验一下。
这种地狱玩笑本身,就昭示了严重的代际危机。
这在剧中也分为明显,时代的飞速变化,将更多历史痼疾暴露了出来。
被同化后的印第安原住地,被彻底抛弃了。
教育、医疗系统都十分落后,很多人靠私自种的草药、大麻治病。
没什么工作机会,只能做点粉刷、修理之类的零工,还得不到专业的培训。
这其实也在倒逼年轻的原住民与保守的长辈割裂,去白人世界追求更好的生活。
两代人的青春影像叠合,发现都是相似的情景。
吸毒、买醉、和朋友闲逛,更美好的生活永远存在于幻想中。
他们都一样是历史受害者。
其实,回到我们当下的现实,某种程度上,现在教育环境下的孩子也在面临被强制同化的情况。
像之前备受关注的新闻,课间10分钟消失,孩子被剥夺休息时间。
还有年轻一代教育者因为「淋过雨」,选择向下一代「撕伞」的态度。
最近也有很多家长支持「把戒尺还给老师」,为体罚制度撑腰。
这些现象的源头,和剧中强制同化原住民的行为也是共通的。
体罚、同化,真的是为孩子好吗?
很多情况,不过是打着拯救的旗号,漠视人性,实施控制。
那么,困境中的年轻人如何能走出来,家人又如何给予真正的帮助?
这部剧里也给出了一些生动的例子。
父母因为亲历过被强制同化的历史,比起粗暴干涉,更懂得将心比心地体谅。
「所谓的爱并不一定要被接受,那可以只是单纯的爱。」
剧中也有这样一幕,年轻人沉迷VR游戏。
奶奶看不下去,但并没有强行干预。
而是打电话叫亲友来,为他量身定做了郊游活动。
知道他喜欢在游戏里「打僵尸」,就处心积虑想了个现实中「打僵尸」的丛林冒险活动。
亲近自然,和朋友交谈,体会到现实世界的鲜活后,他不再依赖于虚拟世界。
代际间的将心比心、情感支撑,往往比强硬灌输、严厉训诫更有效。
剧中,一个女孩一直想离开家乡,去遥远的加州做格斗选手之类的危险工作。
父亲舍不得女儿,也不认同她的选择,但还是坚定地支持她。
最终,留住女儿的不是激烈的反对声,而是对家人的不舍。
孩子的改变,往往是内在驱动的自发成长。
长辈的关怀更像涓涓细流,时间到了自会汇成江海 。
剧里,朋友的去世,让孩子对现状有了不同的看法。
因为体会到工作的艰辛,他们也开始反思自己从前的生活。
和家人各种形式的分别相聚,让他们重新理解了家。
到了某个时刻,他们会忽然深悟到曾经无力领受的教诲,一夜长大。
最后,这帮误入歧途的不良少年,都开始重新调整生活方向。
「杨永信们」的受害者,因为一些不足为道的「问题」背上了一生的枷锁。
可剧中的保留地之犬正是得益于种种「问题」,才意识到,自己想成为什样的人。
他们一边破碎,一边缝补,跌撞中一步步触到了真实的人生。
让每次歧路都成为成长的节点和时代的泪痕。
也因此,从历史中走向未来,在堕落后重获新生才如此让人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