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的故事很简单,一句话就能说清。
癫公的疯女儿死了,以为是癫婆的疯儿子杀的,一路追凶报仇,最后真相大白,癫公坐牢,癫婆出国,癫公的疯婆子神隐,颠婆的疯老公死亡。
既然情节并不曲折离奇,片尾处谜底的揭露也不是特别意想不到,那么作为悬疑片《涉过愤怒的海》合格吗?以希区柯克的悬疑元素来分析一下。
希区柯克的电影元素一般有六种,台阶、阴影、麦格芬、炸弹理论、错误引导、十分钟反转。
台阶和阴影可以归为一类,即氛围渲染,麦格芬是不存在的苏格兰狮子,简单来说就是悬疑片中常说的凶手是谁。
炸弹理论是在片中设置一个雷点,让观众一直为之揪心,等待或担心何时会爆,如《夺魂索》里装在箱中的尸体。
错误引导就是导演运用叙述诡计丝滑地误导观众,十分反转很好理解,合乎逻辑的不断反转,如《火车怪客》直到最后一分钟还在反转。
在《涉过愤怒的海》中带入这些元素看看是否合格。
首先是氛围营造,曹保平在视听上确实下了一番功夫,如鱼雨,阴沉的天气,急来的暴雨,诡异的配乐,湿漉漉的画面。
但对悬念感的衬托并没有起到多少作用,更多的是彰显本片的犯罪属性,直扑而来的是凶狠,誓不罢休,肃清寰宇的气质。
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很少有对未知情节或无法看清结局的强烈求知欲,反而是逻辑上的诸多漏洞让影片的反转变得无关紧要。
老金的追凶,景岚的阻挠,对凶狠的所谓期待是想看到两人之间的厮杀,但电影并没有呈现,悬疑没了,犯罪也淡化了,氛围则成了无用功。
其次是麦格芬。
片中的第一个疑点是金丽娜到底是谁杀的?
老金来到日本找女儿,等到的却是女儿的死讯,根据小娜室友的消息,老金找李苗苗查明真相,可李苗苗一见老金拔腿就跑。
这个设计让第一个疑点荡然无存,凶手就是李苗苗,观众不用再猜,同时也让第二个疑点,老金能否将李苗苗逮捕复仇,以及结尾的反转变得平淡无味。
片尾处,日本那边告诉老金,金丽娜是自杀。
既然是自杀为什么一开始验尸没有验出来,隔了那么久反倒通过此方法知晓了真相,硬伤太硬,强行发展剧情的意图太明显。
既然是自杀,凶手也就不是李苗苗,他为什么要心虚逃跑,把一切说清楚不就安然无事了吗?唯一的解释就是玩二次元玩傻了。
两个麦格芬都没有立住,第三个也不咸不淡。
也许曹保平也知道剧情上的bug说服不了观众,于是设置了老金和夏岚因爱而生的对决,想要增强吸引力。
奈何一开始火力太猛,黄渤和周迅天雷对地火,谁也不肯放过谁,好像终有一人要为此付出代价,鹿死谁手的悬念和紧张随之而来。
然而到了后半段一下子垮了,景岚不再执着了,老金开始放弃了。
前面一顿操作猛如虎,后边一看战绩0—5,落差感太大,扑朔迷离消失了,草蛇灰线没多少,前后难以自洽,麦格芬反倒成了鸡肋。
其二是错误引导,这种技巧的妙处在于跟观众捉迷藏。
因为电影与观众是二元关系,只能通过导演这一媒介来进行沟通,让观影从单一变成双向,所以错误引导至关重要,“戏弄”了观众但观众不生气,还拍手叫好。
这对节奏与结构的适当要求很高,留下一些线索让观众去琢磨,可引导的方向往往都是错的,每当观众还在纠结自己是否猜错时,下一个悬念接踵而至。
这种一波三折的解构方式令观众乐此不疲地寻找答案,掉入导演预设的一个又一个陷阱,然而《涉过愤怒的海》中的错误引导因麦格芬的失败而逊色。
最后是十分钟反转。
片中结尾处的反转有三处,一是金丽娜被杀之谜,二是李烈误杀自己之反转,三是老金投案自首之醒悟。
金丽娜自杀,柜子中画的太阳,以及她的日记,都在表明小娜之死是打小就埋下的祸根,而罪魁祸首就是原生家庭。
李烈殒命,是因为老金揭穿了他恨李苗苗,想要将他关入牢中的真实目的,情急之下失了理智,不幸命丧当场。
老金自首,李苗苗没被他杀害,这是符合审核与整部电影故事的标准结局,电影到了这里也戛然而止,并没多啰嗦。
但这三处反转都不够过瘾。
第一重反转因麦格芬失效而无趣,第二重反转过于借助闪回补足细节,形式太老套。
第三重反转简直是降智,老金绑架加囚禁,竟然能逍遥法外,随意自如,稍微懂点法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综合得出,《涉过愤怒的海》不是一部合格的悬疑片,所以它的宣发侧重点都在角色和原生家庭上,毕竟与小说相比,电影已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