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了5年,电影《刀尖》顶着凛冽寒风终于杀到。满目疮痍的南京城,日军盘踞的密码楼下,密电专家白大怡惨遭杀害,由此引发各方势力博弈。
在故事的层层推进中,电影揭示了何谓理想与信念,日军与汪伪政府以及蒋介石重庆政府又为何注定要失败。
局势动荡之下,汪伪安保局局长卢敬瑜与副局长兼警政部副部长俞至仁仍忙于内斗;重庆政府也节节败退,因其阳奉阴违,内部矛盾重重。
一个不得民心的国民政府,最终将失去人民的信任,而一个内部不团结的组织,也会走向分崩离析。只有我党坚定抗日路线,万众一心,这是我们能够以弱胜强的原因。乱世之中个人做出的每个选择纯属偶然,最终却导向了历史的必然。
电影中令人触动的一幕,是林婴婴等一行人哼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桥段。这首歌于1935年创作完成,在电影背景所处的1940年,已是传遍中华大地的抗日战歌。
在片中以哼唱的方式展现出来,歌词中中华儿女在国家危难之前不畏艰险,慷慨捐躯的情愫,仍能令观众心潮澎湃。《刀尖》不是詹姆斯·邦德式的特工电影,而是一部叙事角度宏大,爱国情绪饱满的谍战力作。
它呈现了抗日战争的僵持阶段,南京地下谍战的图景,由军国主义的癫狂与覆灭,预言了卖国求荣的汪伪政府和腐败的重庆政府终将崩坍,新生的共产党必将取而代之的必然命运,并以此传达一种来自个体的,朴素的爱国情感。
同为谍战片,《刀尖》与《风声》,却是以完全不同的手法来呈现。“风”为虚、“刀”为实,《风声》侧重密室与悬疑,在禁闭的空间中,通过抽丝剥茧,一步步寻找真相,带来畅快淋漓的体验感;《刀尖》则更注重刻画大时代背景下复杂的人性。
1940年的南京,处于汪伪南京政府的管辖之下,与老蒋的重庆政府对峙,其背后则是日本军方撑腰,加上地下抗日组织,各方力量交织,使这里成了天然的斗兽场。一场刺杀行动又让所有人神经紧绷、几欲窒息。
为了呈现“刀”的锋利,高群书这一次挑战影像尺度,拍出惊艳的画面。吊刑、夹手指、锥刀囚笼、各种酷刑毫无保留的展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而这些,都是为了展现主角身处环境的恶劣,以及地下工作的残酷性。
身处夹缝中的主角,面对的是混沌乱世中,一次次考验意志的人生选择。特工金深水,因妻儿被侵华日军杀害而加入抗日事业,懵懂的他为了复仇进入军统,正如当时千万抗日志士,不在乎阵营,只为依靠组织打击日寇,报仇雪恨。
影帝张译最擅长塑造这种小人物角色,行动时处处透着小心,关键处却能当机立断,体现高效的执行力。
但在生死存亡之间,他却看到了重庆政府的毫无人情、用后即弃,国家危难当前,却仍摆脱不了党争的窠臼,明着抗日,暗地里却在消耗抗日力量,搞窝里斗。反观地下抗日组织的林婴婴,危难之时仍然得到组织的及时解救,并且他们有着统一的抗日信仰,相较之下,高下立判。
因此,金深水最终选择加入地下抗日组织,并帮助林婴婴完成任务,最终亲手枪毙汉奸卢敬瑜(黄志忠饰演),并去往江北。
金深水虽身处敌我难分的时局中,却仍然忠于自我的内心,他做出的每次选择,最终将他导向一个最为正确的、最具生命力的组织。国家的前途,与个人的命运,在电影的最后达到了统一。
自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中华儿女前赴后继、慷慨捐躯,于正面战场上,涌现出诸多感人事迹,拿下一个个重大战役的胜利。在敌后,也曾有过这样一群行走于刀尖之上的人,他们坚守信仰、隐姓埋名,为了抗日救亡甘愿牺牲,这群人同样值得我们深刻铭记。这是电影《刀尖》,带来这段尘封多年的传奇故事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