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百年来,涌现出不少大导演。
30年代的左翼电影运动,两岸三地的电影人才们群策群力,让中国电影迎来了第一次辉煌时刻。
之后因战乱,许多电影人散落各地,在香港、台湾、内地开枝散叶,不同地方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了各异的电影文化。
内地第五代、香港电影新浪潮、台湾电影新运动,同时在80年代前后为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后起之秀辈出,不敢说足以与前辈并肩,但至少可以留名影史。
好导演多是好事,但也是难事,因为排名的参考标准很难统一了。
今天就以哪位导演进入豆瓣Top250数量多为依据,看看谁是内地、香港、台湾的第一导演。
在豆瓣Top250排名最高的华语电影是陈凯歌的《霸王别姬》,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但陈凯歌只有一部这电影进入榜单。
同为第五代导演中的扛鼎者,张艺谋本来也与其并驾齐驱,但随着《大红灯笼高高挂》挤掉《香水》,张艺谋从一变成了二。
内地导演中跟张艺谋数量相等的还有谢晋。
《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入选,排名低于《活着》,但他俩非第一,是并列内地第二。
内地第一是姜文,《让子弹飞》《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以一部之多遥遥领先。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不同于贾樟柯的《站台》的另一种大院青春。
《站台》的立足点是青春的迷茫,《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落脚点是青春的怀念。
因为大院子弟在青春疯狂后,可以进入体制内,或继承家里的权贵,继续莺歌燕舞,描绘当年的故事。
而普通人家在青春撒野后,不像大院子弟那样有背景和后路,他们浪费了青春就失去了追赶美好生活的时机与年纪。
但《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受好评,是因为它没有所谓京圈的装、捧、贫,而是倔强、有才、冷幽默,以一个《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切入点与所有人共鸣。
《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生涯的一座高峰,甚至高于《让子弹飞》。
《鬼子来了》讲清楚了国仇家恨,日本为什么会败,好多影视剧都没有这份觉悟。
《集结号》《长津湖》《八佰》《金刚川》,它们只是呈现了战争的过程,却没有说清楚为何而战,以及侵略者怎么会被赶跑。
一直以来,战争都是上层之间的斗争,百姓从来都是被裹挟着前进。
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战斗伊始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打仗,很多人仗打完了都不懂什么是国仇。
因为他们接触不到上听,也不理解双方无冤无仇,为何兵戎相见?为什么抗日就是反侵略、反压迫、反屠杀。
因为他们不是知识分子,没有开化的思想,先进的文化,眼里看到的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谁抢就恨谁,反之高高挂起。
但通过《鬼子来了》可以很好的理解这个困惑。
中国人为什么要把日本人从中国的土地上赶出去,中国人为什么憎恨日本侵略者,为什么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因为国仇离马大三太远了,但家恨就在眼前。
当时的中国有太多像马大三这样的人,杀戮到了自己身上才拿起了枪,才弄清楚了战争的意义。
而不是一开始就同仇敌忾,奋勇杀敌,这种家恨后来转变成了国仇,刺向了侵略者的心脏。
除此之外,日本之所以会败,《鬼子来了》讲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的信仰太容易崩塌。
打仗靠的是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股士气往往靠信仰提着,但日本人的信仰就是脸面,是不切实际的荣誉。
姜文是3部,已经是内地最高了,但港台更恐怖。
香港导演Top250第一是王家卫,有5部入选,《春光乍泄》《重庆森林》《花样年华》《东邪西毒》《阿飞正传》。
王家卫的电影简单来说就是文艺范儿+男女情事,他的电影不能离开香港这座城市,否则一切都会变得别扭,像是凭空而来的矫情。
只有在香港那个特殊语境下才能发挥王家卫最大的才华,若是强行生搬硬套,只能留下《蓝莓之夜》的笑话。
他入选Top250这五部电影,无一例外,都是发生在香港的故事。
片中的小布尔乔亚的格调,抽帧、慢镜、落雨、旁白,低沉情绪、定点pose的不变元素,让不变的风格各具魅力。
《春光乍泄》的爱而不得的遗憾,《重庆森林》中相知又重逢的喜悦,《花样年华》中有船票却不能同去的可惜。
还有《东邪西毒》的忘记很难,《阿飞正传》的寻根无果,这些电影中的不同情绪让人一旦看懂王家卫的感情用事就会爱不释手。
与王家卫一样,台湾导演Top250第一的李安,也有有5部入选。
它们分别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饮食男女》《断臂山》《色戒》《喜宴》,这五部电影代表了李安的三个不同阶段。
看世界的态度就是拍电影的方式,这句话跟李安十分契合。
刚出道那会,因为接受过中美两种文化的熏陶,所以李安的父亲三部曲都在探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社会伦理的不同。
《喜宴》较之《推手》更加成熟,虽然剧本的算计依然存在,但工整的匠气少了许多,最起码在叙事上更为人接受。
《饮食男女》是父亲三部曲成就最高的一部电影,剧本自然流畅,尽管是对《哀乐中年》的模仿,但李安拍出了自己的味道。
《断臂山》和《色戒》是李安的两个极端。
拍《断臂山》前,《绿巨人浩克》惨败,拍《断臂山》时,李安的父亲去世,这让他对电影失去了兴趣,萌生了退意。
所以在拍摄期间,按照李安自己的话来讲,对电影根本不怎么上心,每天都想着早点拍完下班,没有一点儿干劲儿。
而拍《色戒》时,李安几乎事必躬亲,累到一度想放弃。
为了重拾电影的信念,他还专门抽时间拜访了自己的偶像英格玛·伯格曼,一番交谈,再次回到片长,完成了《色戒》。
一部无心插柳,一部竭尽全力,过程大相径庭,结果却出奇一致,都获得了金狮奖,让李安的功勋章上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也许下一篇影评可以讲讲内地、香港、台湾的演员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