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安青
编辑 | 9527喵咕君
电影《我本是高山》可以说是今年翻车最严重的电影,电影上线前观众对这部女性题材期待满满,结果还没等到电影全面上映,电影引发的争议就已经造成了舆论危机。
央视六公主出面为电影澄清证明,结果评论依旧翻车,官方不得已只能开启评论精选,屏蔽评论区的负面声音。
如今回想《我本是高山》的片方面对舆论危机的应对方式,并不理智,编剧的在线发疯,导演的敷衍回应,都无法改变电影作为人物传记非常糟糕的事实。
今天就来盘点下《我本是高山》到底该不该骂。
如果没有张校长的原型,《我本是高山》将会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片,电影里的情节十足煽情,电影对穷苦地区女性悲剧的演绎,对节奏情节的把握,都足以让人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平复。
但《我本是高山》败在就败在有原型,现实中的张校长比电影更伟大、更坚韧,而那些不合理的改编之处,不出意外地被男性视角掌控的影视创作规则,变成了对女性的伤害。
酗酒的母亲,无端的家庭暴力,这样在现实生活中令人感到陌生的组合,出现在了电影里,正在影迷感到纳闷时,现实的原型给了观众当头一棒。
原来,酗酒的并非母亲,而是父亲,相反不负责的父亲离开之后,是母亲撑起了一个家庭,撑起了孩子读书的希望。
而最让人感到无奈的是电影有意的模糊重点。
饰演张校长丈夫的胡歌在电影里完全是多余的,即便现实中的张校长的确和自己的丈夫关系很好,也的确因为丈夫的离世而倍感伤心,但这个角色还是很突兀。
在坚持办女校这件事上,张校长从未动摇过,让她坚定信念的是她的党性,是她的信仰。
可电影里,这些凸显张校长坚毅意志的部分完全被忽视。党徽和对党旗的宣誓仅有短短几秒,而胡歌饰演的已逝丈夫好像梦魇一样频繁出现,阴魂不散地在张校长消沉时成为她的精神支柱。
为什么电影一定要把设置一个男人作为女人坚韧品质的来源?电影最大的争议,最引人愤怒的地方就在于此。
只能说,张校长的事迹给了电影《我本是高山》一个很好的题材和视角,但电影里所有感人肺腑的地方来自于张校长在现实中的所作所为,而电影针对现实的艺术创作,是对原型的抹黑,是完全失败的。
在有原型的情况下,《我本是高山》的舆论翻车很正常,编剧和导演面对这样敏感的女性题材,做不到规避这些引人质疑的改编结果,是他们应该承担的后果。
但话说回来,《我本是高山》这部电影失败的只有糟糕的改编吗?不见得。
海清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演员,从那些烟火气十足的都市剧,到让她一举成名的电影《隐入尘烟》,都能看出她作为演员的实力和努力。
但我还是要说,海清对张桂梅这个角色的塑造是失败的。
电影在预热阶段,给了观众很多惊喜,海清为了塑造好张桂梅,模仿她走路的姿势,模仿她的神态,乍一对比,海清的剧照和张桂梅的生活照,真有几分以假乱真的效果。
可过度追求“形”,也会导致“神”的缺失。
电影里,海清的表演就透着明显的刻意,她为了塑造张桂梅的疲态,全程嘴角下垂,说话永远都瘪着嘴,耷拉着脸,张桂梅校长身上是自然淳朴的朴实感,而海清身上却有种伪装出来的刻意感。
也是因为海清总是耷拉着嘴角,导致角色的呈现有种明显的凶相。
看过张桂梅纪录片的都知道,张桂梅校长身上有种让人感到踏实的亲和力,她对孩子们好,对穷苦地区的女性温柔友善,这样的她不会用凶神恶煞的表情强迫着孩子们剪头发,更不会对自己亲手带出来的学生摆出责怪严厉的神情。
剧情里,刘雅瑟饰演的付老师,因为怀孕耽误了工作安排,付老师再三向张校长解释,自己并非故意,怀孕不是她计划内的本意。可此时张校长却冷着脸批评她“你开了一个好头”,责备她让所有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老师产生动摇。
而即使是怀孕,付老师也从未喊苦喊冤,她依旧在女校中担任老师,依旧一边带孩子,一边给山区的孩子们传授知识。
可电影里的张校长,从始至终都没再给过付老师好脸色,即便在付老师为自己所说的话道歉时,张校长依旧一脸冷漠无情。
电影对张校长和付老师的关系刻画并不符合现实情况,而海清那张从头到尾都凶神恶煞、吊丧着的脸,也没有半点张校长的神韵。
对此,不少网友都在观影后满屏吐槽,直言“一点没有张桂梅校长那种包容磅礴的温柔力量”、“没看出演技,张桂梅没这么凶神恶煞”,甚至有网友辛辣点评“还做什么演员?没天分又不努力”。
网友的评价很犀利,海清也一定会觉得委屈,但她在塑造张桂梅的时候,使错了劲儿是事实,没演出观众心中无私、伟大的张桂梅校长的精髓也是事实。
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可惜了观众等了这么久的女性作品,如今《我本是高山》口碑翻车,舆论风向难以翻盘。
而这部作品的失败,也有它的意义。在女性题材逐渐崛起的今天,网友无比敏感和清醒,女性题材不能再混入哪怕一点的男凝视角,女性力量不能容忍半点的抹黑和轻视。
至于演员,即便手握口碑代表作,成功的代表角色,也无法永远躺在功劳簿上被观众无限包容,错误的表演风格和方式,一定会遭到观众的排斥。
最后,你对电影《我本是高山》有何评价?如何看待电影不合理的改编?又如何看待演员海清的塑造?在评论区参与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