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朱一龙主演《河边的错误》正在上映,目前票房差不多3亿了。作为一部文艺片还是不错了,可能有人觉得这个票房不算啥,什么《药神》票房三十多亿呢。正好之前又写了《河边的错误》和韩国电影比较的例子。
其实答案也非常简单,《河边的错误》是纯粹文艺片,而《药神》和韩国电影一样是商业剧情片(像这类题材还可以加一个现实主义)。
韩国电影擅长的也是这个方面,中国电影就是这种电影拍得太少,企图以影视作品得到情绪宣泄的观众,只能去追捧韩国电影。
这就好比一个问题,《药神》是2018年上映的,到2023年已经过去5年了。我们仍然拍不出第二部商业,质量和口碑三位一体封神的现实主义题材商业剧情片,为什么呢?
ps:《药神》过后现实题材商业剧情片有这些,《少年的你》《我的姐姐》《人生大事》《八角笼中》《孤注一掷》等等。
为何没有电影超越《药神》?除了票房,主要就是“质量”后面一系列的同类国产电影当中,其实《少年的你》不是所谓融梗事件质量是最接近的,某些层面还做到超越。但《我的姐姐》的女性困境,《人生大事》的生死亲情,《八角笼中》孩子的搏击梦,再到《孤注一掷》的诈骗。
咦,不对呀,你会发现前三部电影票房都不差,快到20亿了,《孤注一掷》不是已经超越了?但这三四部电影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口碑没有《药神》好,影响口碑的就是它们的的质量了。
以今年暑期档的《孤注一掷》为例吧,这部电影票房不错,非常火爆。
它也肯定不是烂片,但我相信哪怕普通观众都会感觉到后半段确实发展太快了!删了不少东西的感觉,一些细节感觉不是很合理,但是如果加点东西描述出来又觉得没啥问题。比如才哥放人的后续处理、安娜黑板画地形图等。
它总体还是好看的!特别是跳楼的一边天堂一边地狱……更不用说宣传了。
这部电影面临各种审查红线也能理解,暴力戏,情色戏,诈骗细节和破案细节不能展现,同时后面现实中国和缅北一些势力斗争也一样。电影为了时长问题不得不删掉一些片段也非常正常。
但回想起来,这个电影的大主题是让观众防诈骗,次要主题我认为可以说是防赌博了,影片首先要为主要矛盾服务,而在次要主题方面,赌博的例子原先有安娜的母亲和那个大学生,只能留一个的话,还是大学生的那个例子对于观众来讲更有代入感,因为是以他本人作为主角。
安娜的那条线我感受到是想为戒“黄”方面那方面服务的,所以不把她的部分设计得那么复杂。
另外就是电影受众问题,安娜那种家庭背景,很多观众多少都是知道存在这种社会现象的,但要改变这个社会问题对观众来讲他们也做不了什么,相比于赌博,受骗的人其实更多,而且堤防诈骗也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做到的事情,对于维护大家的生活质量也是最立竿见影的。
所以,电影这种鲜明的标签,暴力戏和现实事件噱头,让它获得巨大成功。
说了你可能不信,《药神》是拍得更好的《孤注一掷》很多人就觉得《药神》好,一直在讨论谁对谁错,我倒是觉得里边有几个和生死观有联系的小细节挺不错的,可惜电影里没深挖这个方面,艺术性其实非常一般。电影里为了戏剧冲突,把格列卫的功效描绘的太厉害了。
真正的现实是这药是主要靶向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系白血病,光这一大堆前缀就能看出来,它的适用范围其实并不大,我记得慢性髓系白血病的患病率好像10—20万分之一,全中国也就几万人,和很常见但更难解决的肺癌肝癌比少太多了。
而且即便用了格列卫,也有10-20%的人活不过5年。
《药神》是现实题材,它做到艺术合格,但没做到对人物原型的合格。因为导演编剧为了传统艺术效果而否定原型为了人民而发起的纯粹的英雄主义,原型就是个遵纪守法纯粹出于善良而做出壮举的人,说明人不需要经历“主角模板”,英雄就在平凡的人群之中。
电影人还是水准不够,只能套传统模式去描绘一个势利小人变英雄的故事。同时在艺术性上面来讲,如果你会看到某些中国影迷会说它不如美国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原因就是在文艺片拍法上面,这部美国电影确实更文艺一些。
但是话说回来,《药神》在商业剧情片上面确实是这些年国产电影的巅峰。
回答一下题目的话,这倒不是中国拍不出第二个药神,同样的现实题材商业剧情片多了去了,只是质量和口碑都不如它,说到底还是水平问题和能力问题。像今年《八角笼中》不可谓不真诚,但是电影质量就是差点。《孤注一掷》不可谓不成功,但质量也差了。
这当中肯定有审查导致面临的难点,但更多的我认为还是能力问题。
中国电影,需要《我不是药神》,更需要《孤注一掷》电影作为一种可以输出文化和引导观众情绪甚至触发社会影响的载体,它的宣传作用是绝对不容小觑的。就像《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它也在为了起到更加引领观众情绪以及电影戏剧性的取向上做了歪曲现实的剧本创作
比如现实中,陆勇是因自己是病人而寻到了Y度的更低价的治疗药,而后,他在病友群内为其他跟自己一样的病友们帮他们一起“代购”这款治疗药。而电影中为了起到戏剧冲突以及剧情延伸的需要,更改了这一条本质的“底层因素”,它把“代购”变成了“转销”,并从中牟取了私利。
就这一条“存在销售,牟取利益”就严重修改了现实,要是现实是如此,那么陆勇便不会被判“不再起诉”的裁决了。很多人可能会说电影中被修改的主角最后也因此坐牢了。所以,改编后的剧情也合理自洽了。
但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重点是,电影造成的现实影响,以及引导作用。
一部电影的创作如果根据现实事件以及人物进行改编,搬上荧幕,那么“增添”的不符合现实事件的内容以及歪曲了现实人物的作为的修改,是不是一来造成了对现实人物的伤害,二来存在歪曲事实的影响作用?
而这才是电影作为一个载体,又作为可以起到宣传作用的思想传播媒介。它的一体两面是不容忽视的。是可以造就一批“为之可以忽视现实、真实的狂热”传教士,或者“危险信徒”的。此评论发出可能会被人说,存在夸张夸大其“实”的地方,但这恰恰才是值得我们警戒、担忧的。
最后,艺术是服务于现实的,艺术是天生带有社会政治目的的。有的影片是为了激发人们的思考,有的影片是为了收割受众的力比多(包括爱欲恨欲等一切可以收割的欲望),有的影片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有的影片则是为了鼓动和动员。
但即使影片是出于不同目的而诞生的,它们之间也是可以互相批判借鉴的。
《孤注一掷》出于动员全民反诈意识,为中老缅泰四国联合执法造势的目的,它必然评分不高、人物扁平化、情绪宣泄大于现实思考。但《我不是药神》相对于造势,其更多的目的在于放风。
为什么它会营造一个“所有人似乎都没错”的悲剧和绝望效果?它目的就是吸引人去思考一个问题: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
《我不是药神》适应于什么社会现实?它所适应的那个社会政治行动,在那时还没有大张旗鼓地执行,而是暗地里执行的。
所以,我们需要《孤注一掷》,也需要《我不是药神》,需要更多现实题材商业剧情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