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从横向比还是纵向比,乃至和自己比,大牌演员云集的《莫斯科行动》口碑和票房都栽了。
如果和2023年国庆档其他电影比,《莫斯科行动》票房排在第四,上映十天票房没超过5亿,考虑到拍摄成本,这个成绩当然并不算理想。
如果和2016年的同题材电影《湄公河行动》11亿多的票房比,《莫斯科行动》不论是票房还是口碑都处于被碾压的态势。
如果和《莫斯科行动》7.3分的口碑开分比,上映十天后口碑已经下滑到6.7分,这么大的下滑幅度在电影界并不多见。
为什么看起来卖相不错的《莫斯科行动》在票房和口碑上双双下滑呢?笔者认为,这个原因不是出在题材上,也不是出在大制作上,更不是出在演员阵容的演技发挥上,而是出在剧情上的三个“刻意”。
一、刻意加大追捕难度
《莫斯科行动》电影全名应该叫《93国际列车大劫案:莫斯科行动》,原型就是九十年代初的中俄列车大劫案。
因此,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对《莫斯科行动》的第一印象应该是火车戏份比较多,考虑到这部电影在国庆档上映,火车戏份自带流量和话题。
但是,估计很多人都没想到,《莫斯科行动》火车上的戏份居然还没有《囧妈》多,不过倒是符合该片的标题,大部分戏份都设定在了莫斯科。
戏份放在莫斯科也没毛病,但是,也许是为了扩充电影时长,也许是为了增加剧情戏剧性,《莫斯科行动》刻意加大了追捕的难度,而且相当刻意。
在前往莫斯科的火车上,抓捕小组在激烈搏斗中打坏了不少列车设施,非常费劲才按住了一撮毛抢劫团伙,这些人本来就是抓捕目标,就算没法直接送回国,也不能说放就放吧,如果本来就没打算抓捕,那就不要那么玩儿命搏斗,瞎耽误观众的热情。
到了莫斯科,抓捕小组多次和苗青山等罪犯面对面,干看着就是不抓,非要等到一个各方面都很完美的条件才动手,这实在没必要。
如果说是担心证据不足的话,那抓捕小组等到苗青山他们抢劫赌场时才下手又有什么意义,那个抢劫归莫斯科警方管,抓捕小组的目标是列车抢劫案,不是赌场抢劫,更不是买卖军火。
更让人感到不可理解的是莫斯科街头的飙车戏,抓捕小组被苗青山手下雇佣兵单枪匹马追杀也就算了,等到双方都车祸受伤后,抓捕小组居然看都不看对方直接扬长而去,直接给了雇佣兵再次制造爆炸的机会,闹啥呢。
关键是,抓捕小组还和俄罗斯国安局有关系,也就是前克格勃,你都有这么牛的帮手了,抓几个毛贼还这么费劲,白瞎这么强的关系了。
二、刻意搞大场面
《莫斯科行动》有两个亮点桥段,一个是在旧工厂交易苏27战斗机发生激烈枪战,最后苏27撞毁。另一个是在边境换轨站,苗青山手下试图营救他,持枪大规模袭击火车再次发生激烈枪战,最后全军覆没。
从积极一面讲,这两个桥段的画面都不错,大场面制作也很对观众胃口。
但从消极一方面看,这两个桥段都犯了现在好莱坞的毛病,为了场面不要剧情,刻意制作大场面。
第一个大场面交易苏27,苗青山不仅参与了,最后还将苏27撞毁,而且在现场还打死打伤了多个俄罗斯国家安全局的人,从罪行上看,交易军火和打死前克格勃军人要比列车抢劫案严重许多,俄罗斯方面断不可能让抓捕小组带走苗青山。
有一位观众的评价特别有意思,为了让苗青山回国接受审判,抓捕小组崔处长冒着生命危险爬到苏27座舱盖上,最后把一架价值一亿多的飞机撞毁(1992年我国购买价格),这太扯了。
第二个大场面枪战发生在二连浩特换轨站,坐过该列车的网友一眼就能看出来那个换轨大厅,列车在这里换轨需要五个小时,确实足够歹徒行动。
但是,我们还要注意一个问题,换轨站可是在边境线上,这么大的地方又有这么多的乘客,边防武警肯定是有的,为什么从枪响到最后结束,一个边防战士都没有出现呢,全靠几位刑警化身特种兵空手夺枪,这是典型的“兰博”风格。
所以,这段换轨站剧情刻意追求枪战大场面结果却忽略了现实情况,无疑是一种败笔,如果改在西伯利亚森林里也许会更合理,那里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警方支援速度肯定快不了。
三、刻意煽情
刘德华饰演的瓦西里虽然有原型,但改编幅度非常大,增加了犯罪经历和见不到女儿这些背景,当掮客倒卖苏27战斗机那更是太离谱了。
苗青山用“见到女儿”来要挟瓦西里在剧情上算合理设定,抓捕小组用“见到女儿”和“为女儿做个榜样”来感化瓦西里当然也算合理。
在换轨站枪战时,苗青山威胁瓦西里,他要是逃了,瓦西里的女儿就死定了,这个桥段并不合理,因为苗青山这么说会刺激瓦西里提前弄死他。
不过,这个威胁刺激瓦西里加入战斗确实是合理的,他在战斗中被当成人质挟持也没问题,哪怕他最后被打死,再也见不到女儿,虽然结局很残酷但至少也算合理的。
搞笑的是,瓦西里没有被打死,而是双眼恰巧被子弹所伤双目失明,再也“看不见”女儿了,老实说,这个设定太刻意了,有些为了煽情而煽情,真不如让瓦西里死在这场战斗中。
综上,《莫斯科行动》从画面上看肯定相当不错,摩托车追逐战、旧工厂和换轨站枪战这些桥段确实很有大片的感觉,演员们的演技发挥也没说的。
主要问题出在编剧上,剧组显然受到了好莱坞电影工厂的影响,用公式进行电影编剧,把枪战、大场面、煽情等元素机械拼装在电影桥段里,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咯咯棱棱”的观影感受,总体上看还可以,就是感觉好多地方不合理。
只能说,对于好莱坞,咱们该学的学,不该学的别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