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哥称回归和审查让港片没落?实际是救了港片才对!

近日,周润发在出席韩国釜山电影节时,因为一番谈及当下韩国电影和香港电影现状的言论,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

发哥到底说了什么,引发了如此的轩然大波呢?

敏感的内容就不多说了,大致概括下就是,发哥羡慕当下韩国电影创作自由,相反如今的香港电影,在回归以后,为了迎合内地的审查,为了内地的资金市场,不得不“束手束脚”,导致香港电影人处境艰难。

虽然看上去这番话好像是挺有道理,但在很多网友看来,其中最大的槽点,便是把香港电影衰落的原因,给归结错了对象。

尽管有人将香港电影的衰退归因于迎合内地市场需求和审查限制,但还是有不少业内人士,比如王晶清楚这一问题的本质。

实际上,早在1990年代初期,香港电影就面临着虚假的繁荣。一个拥有不到700万人口的城市,却在高峰时一年拍摄了数百部电影,而本土市场根本支撑不起这么大体量的电影市场。

因此,香港电影业哪怕在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巅峰期,也是过度依赖台湾东南亚为主的海外市场。

然而,到了1993年,周星驰主演的《济公》在台湾卖出天价却扑街这一事件成为转折点,导致香港电影遭到台湾各大片商抵制,让香港失去了最大的海外市场。

再加上好莱坞的技术革新,《侏罗纪公园》等电脑特效大片的兴起,进一步让台湾以及东南亚市场对好莱坞大片全面放开,港片的海外市场也全面失守。

可以看到,1993年的《侏罗纪公园》是香港第一部过6000万的电影,也成了好莱坞开始打得香港电影节节败退的标志。

而当时的内地院线都还没有商业化,说内地审查使得港片衰落本就十分牵强。

之后再加上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电影的进步发展,让港片更是失去了海外市场的竞争力。

至于很多人刻板印象中香港电影衰落归于97的问题。实际上在2003年后,香港和内地签订合作协议,让港片可以通过合拍片方式进入内地市场,靠着内地的市场和资金,反而让港片又回光返照了一番!

换句话说,这些年没有内地市场续命,港片的处境只会更差!

王晶也坦诚,早年内地票房远不如现在,为了保障海外市场,香港和内地的合拍片一直都是靠双周一成、四大天王这些老一辈香港男演员在撑场面。

而等到内地市场崛起,动辄几十亿票房大卖时,这时候投资人已经宁可用内地的男演员来当主角,而无所谓海外那些零头票房了。

而对比当下抗票房的吴京、沈腾、王宝强这些如日中天的内地中生代男演员,香港能拿得出手的男演员已经全面老龄化。同时又不重视年轻演员的培养,导致香港男演员人才断档,青黄不接。

再看看老一辈的香港男星们,如今周星驰已经不演戏,周润发处于半退休状态,好几年才拍部电影。

成龙倒是还活跃着,但廉颇老矣,票房口碑也是越来越差,而且全面倒向内地市场,电影里的港味越来越淡。

而近些年来,扛起还有所谓“港味”的香港电影的主力,基本上也都是刘德华、刘青云、古天乐、张家辉、梁家辉这些老影帝的不同“排列组合”,且主题几乎都集中在上世纪已经过度开发的警匪题材上。各种扫毒、扫黑、反贪,让人看得审美疲劳。

如果不考虑像《美人鱼》这种内地元素更多的合拍电影,纯香港电影在内地票房的潜力也受到限制,大致票房上限在13亿左右。

显然,它难以与内地的主旋律大片或开心麻花类型的喜剧片竞争,这些电影通常能够获得几十亿亿的票房。显然,纯香港电影在当今内地市场已逐渐失去主流地位。

而且如今内地观众也不再是早年没见过世面那会,对港片来者不拒。

随着内地电影的崛起,港片格局小的问题愈发突出,哪怕是《明日战记》这样的大投资港片,最终还是拍成了港式警匪片的既视感。

虽然《明日战记》在香港创造票房纪录,但香港市场才多大点地方?内地市场的扑街照样回本都难。至于海外票房,对于如今的港片来说,更是卖不动了。

香港电影的繁荣,本身就是建立在特殊历史时期,以老上海电影人为代表的全国精英汇集香港共同造就的,但也只能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繁荣,难以持续下去。

正如王晶等电影人所说,香港终究是一个小地方,随着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香港电影的衰落是无奈但又是正常的。

如果当下要再讲究所谓“港味”,失去内地市场,那么港片的投资撑死只能有几百万。

既然抱怨内地审查严,那么港片大可以拍一些内地上映不了的电影,去赚海外市场的票房,但当下的港片显然是缺乏这个能力的,再不抱紧内地市场大腿还怎么行?

如今再强调所谓的港味,对于香港电影是没有出路的!如今不应该在强调香港电影,而是华语电影,华人电影才对!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影视动态周润发香港电影薛定谔的社会

有用 (693)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