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注一掷》在近期院线电影中热度持续攀升,票房一路领先。
短视频平台铺天盖地的宣传片段大范围辐射下沉市场,让电影还未上映就已经达成了题材、演员的全方位出圈。
自8月5日点映场开启后,各大影院点映场次几乎全部爆满。
就算冒着得颈椎病的风险坐第一排,也要一睹影片风采,看得出来这部电影大家是非看不可。
观众观影热情的空前高涨,成就了《孤注一掷》的影史高光时刻。
电影在点映次日票房就突破了1.793亿,刷新中国影史点映单日票房纪录。
仅3天时间,《孤注一掷》点映票房已经高达5.37亿,成为新一届中国影史点映票房冠军。
然而随“冠军”而来的,是网友对于点映规模的争议。
网友发现《孤注一掷》在点映期间,排片量超越了《封神》《热烈》等在映影片。
因此不少人质疑《孤注一掷》打着点映的名号,实则是在映影片。
同时有另一部分网友列举了种种证据,证明排片量是院线决定的,和片方无关。
无论背后是何种原因,点映机制引发的舆论争议已经形成。
任由其发酵下去,不仅会让热度偏离电影本身,还可能对口碑产生影响。
《孤注一掷》随即宣布提档,将上映日期从8月11日改为8月8日。
但提档操作并没有平息点映争议。
截至8月13日《孤注一掷》总票房突破16亿,其中点映票房占了三分之一。
观察《孤注一掷》后续情况,不难看出它的票房和影片本身热度是正相关的。
《孤注一掷》上映一周,口碑逐渐出现逆转。
一部分观点认为,电影质量存在争议,之所以爆火,是因为题材恰逢当下社会热点。
但由于点映不开分机制,观众无法依据评分判断电影质量,会有一大批路人观众被题材吸引进影院,贡献票房。
质量有争议的影片一旦开分后续口碑下滑,会劝退观众。
因此有网友认为《孤注一掷》,点映高排片量有趁热度收割票房的嫌疑。
依据票房的上涨幅度,不难发现《孤注一掷》的排片量和市场选择有很大关系。
然而舆论已然形成,就算《孤注一掷》提档上映,火速开分,关于点映排片的问题也仍争论不休。
上一届点映票房冠军《八角笼中》也再次卷入风波。
《八角笼中》的争议不在于排片量,而在于点映天数。
《八角笼中》不仅端午点,周末还点,不放过观众可能走进电影院的每个时间段。
点映共持续近两周时间,因此成为点映票房冠军后,遭到网友一致“群嘲”。
从今年暑期档竞争的激烈程度来看,《八角笼中》采用长线点映策略,其实是在提前抢占市场。
《消失的她》势头迅猛,上映之后一跃成为上半年票房前三。
临到下映还热度不减,片方也不想放过最后一波热度,续了一个月公映时间。
这么一来《消失的她》热度霸占了暑期档前半程,而后半程将由《封神》无缝接力。
前有陈思诚后有乌尔善,王宝强这个“新人”导演夹在中间属实没啥竞争力。
按照原定的上映时间,《八角笼中》热度和口碑还没起来,观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封神》分走。
所以《八角笼中》选择在《消失的她》热度高峰过后开始点映。
不仅抢了一波端午假期的观众,也把两部电影中间的热度低谷,占得严严实实。
再利用两周的点映时间提升讨论度,发酵口碑。
待正式上映后,完美避免了因撞档而扑街的悲剧。
而本该在6月30日上映的《透明侠侣》,被暑期档的激烈竞争震慑,宣布退出本届票房争夺大战。
点映策略为《八角笼中》口碑发酵争取了时间,拉升了票房,但也让它陷入了争议。
暑期档的这两部电影,引发网友对点映机制产生不满,甚至有人要求相关部门取消点映。
这个建议未免有些矫枉过正,点映最初出现并不是为了抢档,而是发行策略的辅助手段。
并且有很多高口碑电影,恰恰是因为点映机制被盘活了,才没有成为沧海遗珠。
点映机制来源于好莱坞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最初目的是为了确定受众群体。
好莱坞影片发行主打差异化策略,会根据当地文化背景和受众喜好进行调整。
而调整的依据除了经验数据之外,还有观众在点映场给出的影片评价。
很多好莱坞影片在不同地区上映时,影片内容会有所差别。
此外,片方还可以根据点映情况来评估市场反应,以此来调整后续的宣传策略。
早期将这一功能应用得比较成功的是李安的《卧虎藏龙》。
《卧虎藏龙》通过点映将核心受众确定为知识分子占比较多的精英阶层。
随后在发行过程中放弃主流电影的发行策略,以目标群体为中心,制定逐级扩散式宣发计划。
中式武侠内容结合针对性的发行策略,让《卧虎藏龙》拿下2.1亿美元票房,成为海外票房最高的华语电影。
国内的点映机制和好莱坞有所不同。
依据国内发行政策的规定,点映也要提前拿到发行许可。
这意味着在国内想要根据点映反馈来调整影片内容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国产电影将调整宣传策略,发酵口碑作为点映主要目的。
大部分选择点映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高质量,低热度。
很多此类电影靠点映实现了口碑逆转。
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15年的《大圣归来》。
2015年的影视行业正处于流量鼎盛时期。
《大圣归来》同期上档的电影有《小时代》《栀子花开》《捉妖记》等大流量电影。
而国产动漫题材一直处于不被看好的状态。
面对当下市场趋势,《大圣归来》想要出圈必须先打响口碑。
发行方宣传经费有限,决定抓住二三线城市的下沉市场,进行长线点映,发酵口碑。
过硬的质量引发了一大批“自来水”观众在各大社交平台自发安利。
《大圣归来》凭借点映口碑,实现票房“逆跌”,成为2015暑期档黑马,甚至被称为国漫崛起的代表。
而像《我不是药神》这类没有大手笔视效的现实题材影片,更需要依靠点映发酵口碑。
《药神》点映场上座率奇高,几乎是场场爆满的程度。
点映过后,《药神》正式上映当日票房就突破3亿,随后仅用一周时间就冲到了20亿。
可见点映场释出的口碑,对高质量影片的票房来说是一剂灵药。
靠点映发酵口碑拉升票房的电影不少,也有电影开了点映后,票房不升反降,远远低于预期。
典型代表是2015年春节档的《万万没想到》。
《万万没想到》网剧热度爆棚,第一季某瓣评分高达8.4分。
电影开始点映后,许多看过网剧的观众慕名而来。
在网剧光环加持下,点映票房高达1.12亿,预测总票房高达10亿。
然而观众试水之后却发现电影质量不符合预期,和网剧差距甚大。
本来冲着网剧和制作团队想去看电影的观众,被点映评价劝退。
导致《万万没想到》最终票房只有3亿,远远未达到预期。
类似操作还有《西游记女儿国》、《惊天救援》等影片。
从上述事例中可以看出点映对于电影口碑和票房的影响:
高质量电影一点就爆,低质量电影一点就完。
点映成为预估电影质量的评判标准,这对于观众来说是件好事。
那为啥观众对《八角笼中》和《孤注一掷》反应这么强烈?
原因在于他们打破了常规点映机制,点映的操作模式、产生的影响偏离了点映的本质功能。
网友认为大规模点映,会破坏电影市场的运行机制,是一种不良竞争手段。
规模过大,时间过长,会压缩同期热映电影的生存空间。
《药神》当年点映场次不过6万场,最高排片量不超过10%。
而《八角笼中》两周点映了56万场。
从同期竞争方面,可以理解它为啥点映那么久。
《八角笼中》受到《消失的她》热度冲击,口碑发酵太慢。
发行方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为了以口碑保票房,只能选择超长待机的大规模点映,也因此有了“抢档”嫌疑。
前面我们说过,此前选择点映的大部分都是“高质量、低热度”的电影。
而《孤注一掷》还未上映热度已经高出百分之九十的在映影片。
在完全不用担心热度的情况下,还选择开点映,且第三日排片量超过了所有在映影片。
这种操作不免让观众认为是抢票房的手段。
按照目前的市场规则来说,院线会根据影片的口碑和热度增加排片量。
所以排片过多本质上是院线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
然而院线看中热度带来的市场前景,给尚在点映期的电影如此高的排片量,明摆着告诉观众这是在利用影片热度收割票房。
最终不论点映排片是由影院决定还是片方决定,舆论都会反噬到电影自身。
再加之电影本身有争议,反对大规模点映的呼声随之愈演愈烈。
点映是电影宣发的重要策略,也是各大影片票房战争中最重要的一环。
在行业规则之下,合理运用点映机制,可以让电影实现票房口碑双丰收。
若以点映之名,行不符之事,电影口碑也将受到反噬。
点映的存在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它能够影响票房但不能决定票房。
能够决定票房的是电影本身的热度和质量。
作为观众,希望电影行业的竞争永远在荧幕之内而非荧幕之外。
如果你也对点映话题有着同样的看法,那就点赞、关注、分享,支持一下吧~
如果你也有想要表达的观点,那就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