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往的生活》作为一档深受大众喜爱的国民治愈综艺,其沦落堪称令人扼腕叹息,但也算是体面。
该节目起初以“三人一室的慢生活”为主题,讲述着如何在喧嚣都市中寻找到宁静自在。
香喷喷的手工面包、热气腾腾的乡村美食,配合着星空、海浪、田野之间的闲谈聊天,营造出一种返璞归真的诗意氛围。
这种缓慢生活的节奏,恰如一缕清流,冲淡观众城市生活中的疲惫与烦扰。
但可惜在商业利益的驱使下,这档讲求人文关怀的节目也逐渐被塑造为明星宣传的工具。
越来越多的流量艺人“云集”,却丝毫不在乎如何传递节目的内涵,他们只是机械性地完成所谓“任务”,完成个人的曝光宣传。
观众得到的不再是精神上的净化,而更像是无休无止的商业广告。
最终,这档节目也只能在低收视率中黯然谢幕,留给观众的是一叹浮世如水,物是人非的无奈。
事实上,《向往的生活》走向衰落的情况,反映了当前国内许多综艺节目共同面临的困境——陷入了机械生产般的高开低走模式,完全丧失了节目本身的初衷和意义。
类似的困境,也出现在新一季的《中餐厅》中。作为影响深远的老牌综艺,它也难逃被资本驯化的命运。
《中餐厅》于时隔三年后再次回归,采取了海外经营的模式,可谓令人期待。加入了赵又廷等多位新成员后,又带来了熟悉的大玩人海战术的印记。
然而,节目组为了制造更高的综艺效果,推出了全新的竞赛规则——设置两个对立档口,由两位队长争夺队员。
这一全新竞赛机制的目的似乎高大上,但仔细想来又有些造作的嫌疑。节目组声称是为了让两位队长充分展示个人魅力与优势,但观众都明白,这只是为了制造矛盾冲突。
在自我介绍环节,老队长黄晓明显然更胜一筹。他先套近乎表示大家都是好友,然后杀出一招怀柔政策——只要开心最重要。
此举显然让人更加倾向加入他的团队。相形之下,赵又廷只是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实在有些生硬。
看来,多年来沉淀的人情世故,已经被节目组洞悉且运用自如了。制造话题,强化冲突,再打上“展示实力”的光鲜外衣,其实不过是营造更多瞩目点。
最终两队成员经过自我介绍和竞选后,最终的分组结果出炉:黄晓明队伍包括许光汉、程潇、尹正;赵又廷队伍则是沈梦辰、林允、岳云鹏以及林大厨。这一分组安排立刻成为节目的第一个大槽点。
根据节目组之前的宣传,本季《中餐厅》强调要“弘扬中华美食文化”。但分组的结果却与这个初衷背道而驰。
两队实力明显不均衡,赵又廷那边拥有资深厨师林大厨以及擅长下厨的岳云鹏,相形之下黄晓明这边不仅缺乏厨师,队员数目还少了一人。这无疑给黄晓明队带来了极大的竞争压力和劣势。
更荒唐的是,节目组还设定必须通过队间竞争获得旅行奖励,才能有舒缓压力的机会。
这种强化对抗的竞赛设置,与弘扬中餐文化的主题背道而驰。它制造了完全不必要的内斗,让大家把精力放在争夺客流,而非菜品本身上。
因此分组结果一宣布,黄晓明就紧锁眉头陷入沉思,其他人还在闹哄哄,他已经开始考虑团队的经营策略。
在定价环节,黄队直接参考当地价格制定了菜单,而赵队却提出要竞争性降价以争取客流。更离谱的是,赵队后来又觉得这种降价策略可能压榨利润,于是又着急提价。
这种自相矛盾的举动,让人不禁要问,这真的是一档弘扬中餐文化的节目吗?
我们不禁要问,这种强化对抗的模式,真的能给我们带来更好的观感吗?仅仅播撒冲突的种子,而不去发掘内容的营养,难道不会使节目变得肤浅吗?
更叫人匪夷所思的是,第二期专门用了大量篇幅描绘菜品分配的情况,但分配的结果却令人哭笑不得。
土豆炖牛肉被分给了黄晓明队,但没人爱吃这道菜;宫保鸡丁也分给黄队,但黄晓明自己都缺乏信心;最后糖醋排骨也落到黄队名下,但黄晓明做出的菜品无法入味。
这实在令人不解,黄晓明已在《中餐厅》当了四季店长,厨艺却丝毫没有长进。第一季的时候他还能烹饪出色香的油焖大虾、砂锅鱼头,现在却只敢接最简单的菜式,做出的味道也参差不齐。
一个当了四季店长的人,厨艺没有提升反而倒退,这实在匪夷所思。我们不禁要问,黄晓明是因为压力太大导致手生了吗?亦或是因为缺乏专业训练?总之,他这种情况确实令人担忧。
更让观众失望的是,从节目预告来看,节目组依然沿用了强调嘉宾冲突的老路子。剪辑着重对立对抗,完全没有体现出美食文化的价值。
这种靠制造噱头获取眼球的做法,已经使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需要的,是一档弘扬正能量,传递中华饮食文化的节目,而不是人为制造的八卦和荒唐剧情。
目前为止,新的赛制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期待已久的美食盛宴,反倒是虚假的人际纷争占了大半节目时间。
所以,从豆瓣评分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中餐厅》的评分稳步下降,甚至评分都还未及格。要问为什么,那就是因为真的不好看!
我们似乎从这两个例子中看到了商业包装对节目的削弱。本可以讲述充满正能量的好故事,却被各种博眼球的噱头掩盖。
人们常说综艺需要变通,但变通并不等同背离初心。如果一味追求热点和流量,结果只会是昙花一现。何不回归内容本身,从中汲取养分,用心灌溉节目这棵参天大树,让它常青不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