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案》这部港片开篇设定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奇案灵异氛围,一个大师正在为女子“渡劫”,过程神秘而典型“银河”,第一时间就抓住了观众的兴趣点。这种独特的开场无疑煽动起观众继续观看的好奇心。
在IMDB上评分不高,但在豆瓣获得了7.3的较高评分,可见内地观众对这种奇案灵异题材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但是随着剧情的推进,这种新鲜感和好奇心也逐渐消退。整部电影的节奏和故事设置都不够紧凑,人物的塑造也较为薄弱,没有更深入挖掘。虽然结尾圆满解决了奇案,给人一个光明的希望,但这并不足以弥补观影过程中的种种不足之处,导致整体观影体验不佳。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港片作品,《命案》想要通过吸睛的奇案开端来吸引观众,但在执行和剧情展开上确实存在很多瑕疵。所以尽管开头引人入胜,但后续的发展并没有跟进,结果让人看过之后感觉不痛快,丧失了更好发挥这个题材的可能性。总体来说,《命案》可以说是一部有潜力但制作考究不足的港片作品,让人看后感觉不吐不快,比较遗憾。
01
《命案》这部港片开篇就设定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奇案现场,吸引观众的眼球。接下来约15分钟的剧情可以说是全片的高光部分,生动描绘出一个女子被害的全过程,以及目击这一凶案的四个人物。
这四个人物都设置了各自的背景故事,如外卖小哥有暴力倾向,老警察一直盯梢他等。这样的人物设置烘托出一种宿命的氛围,让他们的命运看似被注定要紧密交织在一起。
故事主要讲述大师这个人物试图改变其他人的命运,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外卖小哥杀人犯案,老警察成功抓获他入狱,而大师先前各种努力阻止这一结果都无果而终。
邻居祖小姐也在大师的提醒下提前知晓凶险,但还是无法逃脱死劫。所有人的努力全都是徒劳,注定的悲剧还是发生了。这样的剧情设置与人物塑造都在强调“天命难违”的宿命论风格,这也是银河电影一贯的特色。
作为银河电影创始人,杜琪峰在1993年推出多部带有宿命论基调的黑暗风电影,但当时的市场不接受。直到他自建银河电影公司后,才拍出真正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将宿命论风格发挥到淋漓尽致。
《命案》的编剧和导演也都是杜琪峰的弟子,承继了这种风格。但问题是现在已不是90年代,若单纯止步于宿命论的怪圈,不免有些过时和自我满足的嫌疑。
为了烘托出“命中注定”的氛围,《命案》还使用了廉价的特效手段,制造出天昏地暗的景象。但这只能让人感到劣质和做作。更关键的是,电影过于专注在主题表达上,但纯主题先行式的叙事难以打动人心,也讲不好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综上所述,《命案》开头部分确实设定新颖,但过分依赖宿命论主题也埋下了电影的隐患。它存在着自我满足的嫌疑,难以让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一个好的故事本应该重视情节和人物塑造,但这部电影过于注重主题传输,也因此表现手法简单直接。如果不能跳出怪圈,只是一味复制前人模式,很难进一步提升这种题材电影的想象力和创新性。
02
《命案》是郑保瑞导演继去年口碑和票房兼具的《智齿》后推出的新作,两者都属于香港黑色悬疑风格电影。但是可以明显感觉到,《命案》的整体质量明显不及《智齿》,导演想要复制前作成功的企图落空了。
《智齿》最大的优势是有人气作家雷米同名小说作为蓝本,雷米作品风格独特,将写实手法与人文关怀融合,为电影提供了扎实的创作基础。《智齿》全片采用黑白画面,极具视觉冲击,但悬疑推理的内核仍然合理自洽。故事主线围绕警察追查连环杀手展开,层层推进,节奏紧凑。
而《命案》则是编剧杜琪峰门下的游乃海及李春晖创作的原创剧本。据林家栋透露,剧本创作一直到拍摄时还在修改,属于边写边拍的模式,完整剧本都不存在。在没有小说底底支撑的情况下,编剧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剧情发展出现了多处不连贯之处。
为了让《命案》更具本土特色,剧组添加了香港“雨夜屠夫”的经典案件,以及本地习俗如“渡劫”等元素。但电影无法有效把这些社会元素融入剧情,它们就像嵌入式的广告,给人一种强行嫁接的感觉。核心故事情节反而因为剧本不完整,出现了多处混乱。
同时,电影把大量篇幅放在了大师这个角色上,但这个角色设定就存在着许多问题。他的行为非常不合逻辑,比如要入殓房盗窃尸体“上身”,这种戏剧性桥段难以让人认同。加上电影没有充分塑造这个核心人物,林家栋的精彩演技也无法发挥。
可以明显感受到,与《智齿》相比,《命案》在剧本内容上存在着诸多不足。它没有《智齿》那样扎实的小说原著支撑,也没能通过电影手段让故事合理自洽。过度依赖社会热点元素,又无法有效融入剧情,进一步削弱了观影体验。
03
《命案》试图表达“人定胜天”的主题,告诉观众不应被宿命论束缚,只要肯努力就能改变命运。但是这种老生常谈的道理对当代观众来说过于肤浅,难以产生共鸣。
更关键的是,这种励志主题的设置先于剧本创作,电影是在主题框架下进行拼凑式创作,先确定核心主旨再填充内容。这样的创作手法注定难以讲好一个扣人心弦的好故事。
《命案》反映出当前香港电影创作中徘徊的问题,一部分香港电影人思维僵化,还在使旧套路,例如“宿命论”就是30年前银河电影就用烂的模式。励志主题“人定胜天”也是古已有之的老生常谈。这种创作手法的陈旧表明,香港电影人没有与时俱进,还停留在华语电影中心的优越时期,而今这已成为发展的枷锁。
同时,缺乏优秀编剧的问题也凸显出来。香港电影人大量外流,留守的人创作力不足,写不出精彩剧本。电影人也失去了从前的自信,变得急功近利,仅仅为赚钱而拍电影。表面上使用本土元素,实则草率应付。这导致最近几年香港本地的创作电影普遍质量不高,无法与高水准的内地商业片竞争。
如果香港电影要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电影人就必须改变思路,不要再墨守成规。应该重视剧本创作,打造出高质量的电影,而不是应付式的完成任务。目光也要放长远,与时俱进,学习其他电影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
只有这样,才能让香港电影重拾竞争力,再次绽放光彩。相信只要香港电影人肯吸取教训,认真对待创作,香港电影就一定能突破当前的发展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