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全球男人的偶像,也被拉下神坛了

两年前,《你好,李焕英》成为票房黑马。

让贾玲凭54亿(8.5亿美元)的成绩,坐上全球票房最高女导演之位。

今天,这个纪录被《芭比》刷新了。

全网都在恭喜导演格蕾塔·葛韦格。

除了大家热议了两周的女性话题外,香玉对这部电影最直接的观感其实是——

好笑。

片中各种讽刺幽默包袱从头抖到尾。

很久没有在电影院看过笑点如此密集且高质量的电影了。

而其中效果最炸的,当属「教父梗」。

香玉看的那场,全场爆笑快要掀翻屋顶。

片中,芭比从现实世界返回梦幻乐园。

发现乐园已经被肯用父权制逻辑洗了脑,变得油腻好战。

为了重塑往日秩序,芭比们决定利用男性弱点进行反攻。

其中一招,便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怎么做?

芭比只要说,自己没看过《教父》。

就立马能让肯放下手中的一切,跑过来讲解这部「男人的圣经」。

而点开许多给《芭比》打一星的男性观众。

他们主页显示的最爱电影中,《教父》含量竟然真的相当高。

当然,《芭比》无意贬低这部影史经典。

它调侃的是,部分男性好为人师的作风。

但《教父》的代表性,又让香玉产生了好奇。

除此之外,还有哪些电影能让部分男影迷如痴如狂,无限反刍,消化备课。

索性咱们今天就来挖掘网络热门电影届男性圣经。

看看「男人必看 女人绕道」的标签后面,到底藏着怎样的陷阱。

百度搜索「男人必看电影」关键字,就能轻松得到海量的相关片单。

片单内电影数量参差不齐,但内容却大差不差。

提及频率最高的,是以下几部:

《教父》《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

《阿甘正传》《美国往事》《闻香识女人》

《勇敢的心》《美丽人生》《现代启示录》

确实部部经典值得一看,但仔细一琢磨不难发现。

除了《教父》的特殊性之外,这些片单与其说是精心搜罗的「男人必看」,不如说是对着豆瓣电影TOP250列表挑挑拣拣。

看来要精准找到真正的男人圣经,还是要回到《芭比》。

在《教父》梗引发的相关讨论中,许多女性观众借电影分享了之前相似的经历。

香玉搜集了她们提及的被男性讲解最多的电影,得到了另一份片单。

头脑风暴到这里,感觉思路可以进一步打开。

当我们把搜索关键词从「男人必看」换成「不适合女生看」,答案愈发明晰了。

首先,也是最典型的,确实是以《教父》系列为代表的黑帮犯罪片。

比如马丁·斯科塞斯的《好家伙》,「男人必看」榜单常客《美国往事》等电影。

在其中,枪,是男性的潜意识性征。

血,红色浪漫。

英雄化的黑帮兄弟情,和步步艰辛的成长历程,意气又或沧桑,长久以来都刻上了男性性别标签。

让男人幻想、沉浸、共情,恨不能化身其中,做现实中想做而不能做的一切。

但同时也将有意无意地将女人排除在外。

其次,便是科幻、悬疑类电影。

今年年初,剧版《三体》与电影院中的《流浪地球2》,让国产科幻话题的讨论度猛增。

但与此同时,也伴随出现了「女性看不懂科幻」的骂战。

再之后,是超级英雄电影。

从漫威到DC,从《复仇者联盟》到《正义联盟》(特指扎导剪辑版),沾点边儿的都算。

女性想做个超英片粉丝,甚至有时会陷入自证陷阱。

除非通过一场名为「让我来考考你」的测试,否则便有被指控假粉的风险。

而「男性片单」之集大成者,便是导演诺兰。

从《新蝙蝠侠》《盗梦空间》到《星际穿越》《信条》。

诺兰作品堪称电影版《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无意间为部分热衷讲解电影的男性,提供了多样化的题库。

甚至个别人还没看《奥本海默》,就提前押起了题。

除此之外,还有学科性较强的电影。

上到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下至母猪的产后护理。

连《飞驰人生》都有人说赛车组装专业性太强不适合女生观看。

而一些信息量大、文本嚼劲儿较强的作品,也打上了性别标签。

比如姜文的《让子弹飞》,已被誉为男人心中的耶路撒冷。

同时这块儿圣地还在不断扩张,「不适合女生观看」的电影标准还在不断泛化。

让人不禁就要问了,到底啥电影不需要讲解,也适合女性观看呢?

你别说,还真有。

探索完男人的电影世界,咱们再来看看市面上推荐的女性必看电影。

打开百度,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相似的,女性必看电影片单包含的电影,大众也耳熟能详。

《穿普拉达的女王》《公主日记》《律政俏佳人》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泰坦尼克号》《剪刀手爱德华》

《天使爱美丽》《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初恋这件小事》

近两年女性意识崛起,片单也有所更新。

加入了许多讨论度较高的女性主义电影,比如:

《垫底辣妹》《小妇人》《伯德小姐》

《三块广告牌》《82年生的金智英》

确实不乏佳作。

但题材都在文艺、爱情、家庭、励志的范畴内。

这些按性别划归的片单历史悠久,又十分主流,难以追溯源头。

猛地一看,是有点各自安好的意思。

但仔细一品,明晃晃的性别歧视意味呼之欲出。

相似的逻辑,在「男学理女学文」「男不看红楼女不看水浒」等定论里都能看到。

哪怕作为观众,女性的人生命题也被默认为单一类型中的附属地位。

不信可以翻看女人必看片单的推荐语,越推荐越让人无语。

性别刻板印象无孔不入,都「新时代的女性」「坚强独立」了,目的竟然还仅仅是为了「被爱慕」。

同时,这些片单还有逐渐演变成性别、审美绑架依据的势头。

比如《芭比》引发的讨论中,有男性观众借此契机,同样表达了对《教父》的欣赏无能。

结果,被评论当场开除男籍。

好巧不巧,女观众表示喜欢《教父》,也能得到同样的待遇。

邪门了,那到底谁喜欢这部电影才不会被骂呢?

怎么看个电影,也要战战兢兢。

基于片单和观影取向不同引发的骂战,让不少人举戈相向。

《芭比》和《教父》也在最近,成了电影界性别对立的两面战旗。

吵成这样,罪魁祸首《教父》的导演科波拉知道吗?

知道的。

不仅知道,还顺道格局打开。

感慨了一把以《芭比》和《奥本海默》为代表的原创作品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和声量,对于电影本身的正向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

那就是给电影打上性别标签,对观影者以及电影本身而言都是一种窄化。

武断片面的电影划分标准,经过漫长的时间发酵,与当下性别意识的觉醒发生了化学反应,终于开启了反噬副本。

其实最近围绕电影的性别话题讨论度甚嚣尘上。

不仅是电影本身被划分为「男性/女性必看」。

导演及其作品,也难逃相似的束缚和绑架。

但这样的论调,实在经不住较真。

就比如女导演一直被认为太「软」,无法把控「硬」的命题。

但行业里早就有教科书级别的反例。

赢得奥斯卡首位女性最佳导演的凯瑟琳·毕格罗,一直以来拍的都是像《惊爆点》《猎杀本·拉登》《底特律》这类主流观念内的「男性电影」。

《拆弹部队》摘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击败前夫哥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

镜头冷峻,剪辑凌厉,以极为强烈的个人风格呈现出战场受创伤的个体精神世界。

同时,女性题材拍得好的男导演也不是没有。

长久以来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经典之作的《末路狂花》,便出自男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之手。

国内的情形也相似。

许鞍华在《好好拍电影》中接受采访,一直被翻来覆去地提问相似的女性电影问题。

性别一再被加固,让后来者常忽略许鞍华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旗手之一,早年手法生猛,无惧执起导筒叩问政治话题,向着时代《投奔怒海》。

导演被困之外,对经典电影粗暴的性别划分论,除了再次落入两性刻板印象的窠臼割裂观众,还将电影本身的魅力大大窄化。

各大片单中提及的那些经典电影,几乎每一部都经过观众与时间的大浪淘沙才留名影史。

一个镜头又或一句台词,都有着穿透时间的生命力。

往大了说,这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产。

感受体会其魅力,并非哪类观众的性别专属财富。

当然咱也必须承认,经典并非绝对神圣不可侵犯。

成型于几十年前的电影,有其时代及创作者局限是常态。

某部电影很有可能具备精妙的视听、精彩的故事,但同时内核落后陈旧。

这种矛盾性也是电影好玩的地方。

对此,新时代的观众会自行调用批判性思维,新增阐释视角。

就像许多经典黑帮片的评论中,逐渐出现女性观众对女性角色塑造的思考,也会有男性观众发出主流评价之外的见解。

比如《白莲花度假村》里两代男性就「《教父》是不是最伟大的电影」展开讨论。

交流而非举戈的讨论,也是电影衍生出的魅力之一。

说白了,压根别信什么「男人/女人必看」,更没有什么「女人看不懂」的荒谬标签。

破除性别桎梏,才能探寻更广阔自由的观影乐趣。

而在此之上,香玉想借用一段曾经读过的话:

不要在这里寻找你自己的名字,也不要一味寻找自己的性别。

不要让这部电影强化原有的世界观,更不要以它的名义放弃思考。

不要画地为牢,不要自我设限。

否则,那将是一个多么无趣的世界。

影视动态欧美明星教父圣经独立鱼电娱乐

有用 (73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