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郎的一首《罗刹海市》,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将沉寂已久的乐坛和听众的热情瞬间被点燃。激情后后,《罗刹海市》的后劲才刚刚显露。
自始至终,刀郎一多余的话都没说。
但歌曲发布至今,《罗刹海市》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一并带火的还有很多人上学时都没好好研读过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很多人说,刀郎的这首歌有水平,这刀杀人不见血。
刀郎的大徒弟张瀚仪却在直播间说:师父不是那意思,大家可以试着把格局打开。
然而,张瀚仪的这番话,在刀迷“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排山倒海之势的解读下,还是显得人单力薄,瞬间被淹没在茫茫的网络大军中。
正是刀郎的这首《罗刹海市》,将四个看似无关,又总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带火了。
他们的个人社交平台,瞬间沦陷,评论数据实时飙高,热心网友更是不辞劳苦,快马加鞭地紧急速报。
其中,以那英为首的“学院派流行音乐四人帮”的评论区长势亮眼,从50万评论的惊喜,到100万评论的突破,再到200万评论的刹不住车,一再让网友见证了“团结”的力量。
关于这首歌的解读,版本很多,基本可以归纳为两个梯队:
第一梯队的聚集者认为,这首歌就是“恩怨进行曲”,那“骂人不带脏字”的歌词就是在刀郎十年前在乐坛所受委屈的回弹。
第二梯队的聚集者则认为:这首歌和当年蒲松龄的原著《罗刹海市》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写的是社会现实,是人与社会的发展掠影。反应的现实就只有一个——花面相迎,世情如鬼。
就在大家争执不下的时候,古代小说网络创始人、南大教授也站出来点评。
他说:刀郎新歌《罗刹海市》选取角度非常巧妙,重新演绎也有深度,非常成功,值得肯定。
这位苗教授同时表示:是否有针对性,是一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能对号入座的人,就是里边讽刺的人,对号入座的人越多,讽刺意义越大。
此外,官媒新京报也发表点评:刀郎归来并非“复仇”。
关于刀郎这一首《罗刹海市》的解读,咱们暂且不作深究。
毕竟“千人前面”。世界上最大的真相就是:人人都活在自己的认知里,这是“认知牢笼”,也是支撑自己的生命体系。
今天,咱就单说刀郎这首《罗刹海市》的后劲到底有多大?
据悉,在《罗刹海市》之后,刀郎名下的所有企业均已注销,至于具体原因,尚无官方说法,我们也无从定论。
再看网友根据这首歌“脑补”出的“四大对号人物”,疑似高晓松者第一个跳出来,向网友求助:我听了这几天《罗刹海市》,也没找准自己是里边的哪个动物。
他请网友一定要帮他分析分析。
关于这段视频,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这个跳出来的人到底是不是真的“高晓松”?
第二,如果是真的高晓松,这问话明显是在反讽刀郎“词不达意”,让人听得云里雾里,那无疑,还是不该过往的“看不起”。
再看评论区热度排第一位的那英,在沉寂多时之后,终于在7月26日参加某公司活动时,对此事开了口。
镜头之下,那英脸上略带笑意,看起来心情不错,显然并没有太受这段争议的影响。
与“高晓松”的主动“迎战”不同的是,面对被追问的被动一方,那英也是一脸虔诚的发出求救信号,询问身旁的年轻人:“怎么才能够屏蔽他们骂我呀?”
听着那英的苦恼,工作人员回答到:你把评论区关了就可以了。
直到现在,那英评论区的大门依然大开着,她没有关,也没对号入座。
毕竟,当年的“乐坛一姐”那英,因为那张嘴得罪的人挺多的。
除了羞辱“听刀郎歌的都是农民”外,他还在《生生不息》综艺中拿马嘉祺的长相打趣,她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小马,你长得有点像下岗的工人。
尽管之后的那英说:“我也是下岗职工,也失过业,而且还没被社会接纳。”
虽然这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恶意,但参照那英身为慈禧后人,叶赫纳拉氏的显赫出身,
一配上她那一脸嫌弃的表情,很多人还是觉得:“那英看不起下岗工人”。
因为这张嘴,曾经有着华语乐坛金嗓子之称的那英,
作为一个“黑红结合体”,混迹江湖的这些年,遭到的谴责着实不少。
作为谷建芬的弟子,因为那一张那英自己都管不住的嘴,她的恩师谷建芬曾经毫不客气地评价说:长了个好嗓子,配了个狗脑子!
但嘴是心门,如此嘴上没有把门的那英,就像她自己说的一样:“我能活到今天,其实挺不容易的”。
那些年,她对抗的都是抑郁,而这一路走来,把她逼上绝境的,又何尝不是自己的那张嘴呢?
《罗刹海市》发布8天后,后劲依然很大:
刀郎名下企业全部注销,
身为“当事人”的高晓松真诚求助“询问我是哪个动物”,
那英又发“求救信号”:询问怎么才能屏蔽骂自己的人?
单这一句话,证明她的恩师当年评价她没有错。
如今,刀郎始终没有冒泡解释半句,疑似高晓松和那英本尊纷纷现身“求助”,从两人问话的角度来看,依然没改“学院派”风气。
面对问题,他们都喜欢“ 不耻下问”的去学习。
看着当事各方的反应,看着刀郎《罗刹海市》产生这么大的后劲,你敢想象,接下来又会发生啥吗?
刀郎的这首《罗刹海市》,你爱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