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匹夫
编辑/匹夫
前言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视觉残留”和感光材料的原理被发现,并被应用到了摄影和电影中,而电影的出现,也让人们有了机会,可以用来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一幕幕。
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创造,随后,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影片的制作过程也在持续地进行着突破和创新,每次重要的技术革新,都会给影片带来全新的面貌。
电影《金刚》的主题意蕴分析《金刚》是一部连续剧,它有三种不同的改编,一种是1933年,一种是1976,还有一种是2005,这三种不同的改编,都体现了当时的特殊效果,但就其内涵而言,2005年最新的那一种才是最有意义的。
2005版的《金刚》之所以值得称道,一是因为它是对当代影视技术的一次革命,二是因为《金刚》打破了女性与大猩猩的关系。
将两个人的关系变得模糊不清,将人性的欲望与虚荣都暴露了出来,可以说,这是一部对人性的一种反省与批评的影片。
整体而言,2005版《金刚》主要有两个主题:第一个是表面上的,影片中美丽的女主人公安·达洛与大猩猩“金刚”间的爱情故事;二是深层次的题材,也就是影片的精髓,也就是对人性的批判和反省。
每一部关于金刚的电影,在大屏幕上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在2005年12月份,彼得·杰克逊以一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金刚》中,以一种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展现了一部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电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彼得·杰克逊并没有满足于一部完美的电影,他更多地追求的是一种超越了商业和娱乐的艺术,更多的是一种人性。
金刚“本是一个原始社会的王者,但在和资本主义接触之后,一个最柔弱无力的女子便足以使它丧命,这是影片中众多隐喻中最中心的一个”。
《金刚》与主人公安·达洛有着两种隐藏的相似之处,那就是寂寞与悲伤。金刚虽然拥有强大的实力,但骨子里却是一种悲凉。
一方面它在骷髅岛上被奉为霸主甚至神明,另一方面它又承受着无人交流的苦寂和无力。
电影中的许多镜头,都显示出了大猩猩的寂寞与忧伤,而大猩猩所生活的洞穴中的庞大骨架,则显示了大猩猩丧失了同类后的寂寞。
它独自一人坐在悬崖边,百无聊赖地吃着竹笋,庞大而苍白的身影,隐含着孤独与无人懂的意味。
浩瀚的大海与即将沉入地平线的落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凸显了它对于自身生存意义的困惑与渺小。
电影采用了许多卡通效果,将金刚忧郁的眼神与神情,以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至于安·达洛,他的悲哀和寂寞隐藏在喜剧角色的后面;在大衰退的时代,他们的理想注定要破灭,但同样的寂寞,却让他们找到了彼此。
在危机关头,金刚石是最坚实的守护者,带领安在森林中穿行,与霸王龙搏斗;而安妮则是在金刚寂寞的生活中的一朵“玫瑰”,由于他们彼此给予对方帮助,这样的相伴变得越来越有意义。
这个孤独的孤独在电影里被转化成了一个象征形象。一是安娜的金发,那是她作为祭品送给金刚时,被金刚认出安娜的标志。
在她遇到危险的时刻,金刚迫不及待地想要拯救她;见到金发碧眼的安妮,被绑在了台上,金刚暴怒地挣扎着。二是夕阳,代表了时光的消逝,表现出了空间的浩瀚,与人生的狭隘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中经常会出现落日的场景,例如,金刚与安一起看日落,落日的余辉下,金刚忧郁的脸庞的近照,以及在悬崖边,金刚一个人等待日落的场景,这一切结合到一起,似乎隐喻着金刚和安孤独、悲伤的根源。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都得到了安慰,所以彼得·杰克逊在2005年的《金刚》中,将“金刚”和“安妮”的关系,描述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交流,这种交流,比普通的情侣、家人、朋友的关系,更加的真实,更加的纯粹。
“在宇宙中,总有一颗心和你相通,在时间的长河里,总有一个灵魂和你相互慰藉。”
《金刚》在2005年的时候,就已经把金刚的感情表现的非常单纯了,因为这部电影一直把金刚的想法限制在了动物的本性上。
它的想法很简单,感情也很单纯,它对任何人都没有感情,它只是相信和喜爱着安妮。
这种自然、单纯、原始的感情,根本无法用来表达,这种纯粹、真诚的感情,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渐渐消失了。
《金刚》由彼得·杰克逊执导,以美国的经济陷入大衰退,面对生死关头,不管是亲情、友情、爱情,还是道义,都变得不择手段,人性中最阴暗的一面,就这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这部名为《金刚》的影片,在华丽的视觉效果下,通过一组角色来揭示了人性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弊端。
如底层人物女主人公安·达洛的无能为力、杰克的软弱、导演卡尔的利欲熏心、海员的贪婪、在金刚尸体边拍照的军人的麻木不仁以及好奇围观的大众的冷漠。
电影的结尾,卡尔为一己私利,欲念,试图把大金刚引入圈套,这是对人性的一种暴露,是对人性的一种堕落,一种善良的消失。
相比之下,“金刚”的“爱”是一种不求名利,不求任何杂质的爱,是一种深刻的反讽,是人性的自私自利和邪恶。
“过去用已知道的我们古老神话和象征业已消逝,而焦虑则举世弥漫日益猖獗;于是,彼此联结的各种情感与生命过程——爱与意志便是其中最重要的范例——遂失去了基础。”
回顾今天的社会,我们发现40年前美国生存派心理学者罗洛·梅的观点,即缺少关爱导致了人们的广泛的空虚、寂寞、猜忌以及道德和义务的丧失。
电影在接近结局的时候,为观众营造出一种美好、纯真的感觉,但是在最后的时刻,当金刚从帝国大厦掉下来的时候,电影就彻底崩溃了;
再次对人性的贪婪、道德的缺失和虚伪进行了深入的批评。在《金刚》中,他对人性的虚伪与无尽的自私欲望进行了深刻的批评与反思。
电影《金刚》动画特效制作探析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电影也走过了黑白无声、黑白有声、彩色有声、彩色立体声、3D电影的发展历程。
在这段时间里,摄影机的镜头技艺越来越成熟,照明科技的运用,数字技术的发展,这些都推动了电影艺术的表达方式的进步,从而产生了从特效摄影、景别到蒙太奇语言等一系列的艺术表达手法。
2005年度《金刚》是一部有着令人惊叹的动画效果的影片,它吸收了众多经典影片的优点,并采用了最先进的动画特效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觉上的享受。
下面我们将从一些角度来剖析影片中对老技术的继承和替代,以及对新技术的探索。
尽管如今的数字化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先进的技术,但彼得·杰克逊还是采用了一些以前的科技片中常见的“微缩模型”与“场景搭建”的技巧。
比如《金刚》中的金刚,比如丛林中的霸王龙,比如幻想中的骷髅岛,比如纽约的街头,这些都是由虚拟现实中的人物塑造出来的。
《金刚》中的模型制作师仅对金刚的面部就制作了l8个模型,在相同的骨骼组织结构上刻画不同时刻的表情,并且在细节之处精心刻画。
他的额头上的抓痕、脸颊上的扭曲,还有他因为失血过多而耷拉下来的眼睛,将他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情感的人。
2005版和1933年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那就是它的体型,1933年版有好几种体型,而2005版却是根据安、丛林霸王龙、纽约的体型,最终决定了它的体型是25英尺。
骷髅岛也是用微型建模的方式建造的,一共有53座大小不一的岛屿、堡垒和森林,只有在特写的时候,镜头放大,才能让骷髅岛看起来更加巨大。
在纽约城市场的场景中,他们收集了很多数据,研究了纽约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的情况,并利用3D效果,将新老科技融合在一起,制造出了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象。
在早期的冒险电影和科幻电影中,经常会出现“玻璃接景”和“定格动画”相配合的动画效果。
比如1933年的《金刚》,就是在一块透明的玻璃上画出一个画面,再将画面放到现实世界中,再由摄影机进行一次曝光。
在《金刚》这部电影中,则是采用了最先进的数码剪辑技术,将原本的“玻璃接景”和“定格动画”相融合,变成了一部全新的电影。
“玻璃接景”技术的优势是成本低,定位准确,场景逼真,但由于演员的位置限制,电影的制作时间限制,电影的制作成本高,效果差,最终被淘汰。
在《金刚》的2005版本中,他使用了数码仿真技术,将所有的镜头都放在了绿色或者蓝色的屏幕上,然后通过计算机进行了剪辑,这样就可以将场景还原的更加真实和宏大,大大缩短了拍摄的时间。
数码动画效果技术在拓展影视作品语言的应用领域的同时,也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一种新的制作手段。
在《金刚》这部电影中,最重要的一项新技术,就是“动作捕捉”。扮演“大猩猩”的演员安迪·塞金斯,为了模拟大猩猩的动作,戴上了许多生物装置,模拟了它身上不同部位的肌肉。
在拍摄过程中,首先要确定塞金斯和大猩猩的身高之间的联系,52台相机,在20台相机的帮助下,对他的表情和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对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相应的处理,最后,将这些角度进行了对比。
此外,在制造金刚的肌肤质感时,“利用‘泥盒’,使得制作者将手工制造的金刚肌肤与真实的猩猩肌肤质感融合”,“对一只猩猩的铸造模型进行扫描”,并将其应用到金刚肌肤质感的绘制中。
新科技的应用,将“大猩猩”的造型和塞金斯的演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影片中的“大猩猩”这个单纯而富有内涵的“大猩猩”形象得以再现。
结语综上所述,《金刚》这部影片,凭借着对人性的反思与批评这一深刻的题材,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缜密的策划,成熟的动画效果,再加上对细节的追求,最终打造出了一幅令人目眩神迷的精彩画面,让人耳目一新,心旷神怡。
参考文献:
[1]张亘,平凯磊《近乎完美的视觉表现——谈电影《金刚》的特效制作》
[2]应国虎《中国体育电影文化内涵的注释》
[3]闫蕾宇《从文化演进视角看中国体育电影发展史的分期》
[4]王世伟《论奥运电影中的体育文化与体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