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主角井浩,在他妈妈死后,和他的姐姐住在深圳,他从学校退学,当起了一名维修人员。为了给姐姐筹集手术费用,井豪试图将机器改造成新的,但都失败了,在绝望中,井豪将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押了进去,最后在同伴的帮助下,他终于成功了。影片以深圳为场景,一个极具象征性的都市,很难脱离诸如“改变命运”、“创业”、“奋斗”这样的关键字。农民工就是深圳的一个标签。
坐在深圳的地铁里,可以很容易地听见全国的各种口音,同时,电影里多次用到的一系列都市俯视图,刻意把深圳描绘成一个镜子里的都市。“上层”在 CBD,是高大雄伟、干净整洁的写字楼;“下层”在城中村和其他区域,是大量的廉租房和小店铺。可以说,深圳的本土特色是本片最主要的写照依据,也是本片通过镜子一般的都市形象,建立了一种并不一定要在情节上突出的对立面,从而为在大都市里展现“小故事”的写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电影里,像网咖大神这样的真实感十足的场面,以及典型的角色,都有着鲜明的“深圳特色”,而电影里反复出现的蚂蚁象征,更是无时无刻不在诉说着小人物卑微、弱小、却又顽强的宿命。虽然这部电影是在一个创业城市里讲一个企业家的故事,但与其他同类电影中“追梦”和“奋斗”这样的大主题不同,《奇迹·笨小孩》试图将井豪塑造成一个以家庭为核心的角色,刻意淡化了景浩想要改变自己命运、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让电影看上去少了几分“成功学”,多了几分兄弟情谊的感人。因此,“情感”也就成了本片最主要的叙述主线,也是本片里那些渺小的角色们能够在这座大都市里存活下来,并创造出“奇迹”的惟一依靠。
在这部电影中,兄妹之情、忘年之交、伙伴之情等一系列的感情纽带,不但把剧中的主角们的动力联系到了一起,也为剧情中最重要的几个转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第一,梁叔几对井豪的无条件“创业”,以及钟老后来“入伙”的行为,都体现出了一种典型的“熟人社会”中的街坊亲情;二是景浩等人为汪春梅打抱不平,用“群架”来完善队伍的故事结构,这是一种英雄救美,后面的结婚剧情,则是一种家族般的亲情。三是在景浩即将落败的时候,他的朋友们给予了他最大的帮助,这是一个群策群力的故事,充满了一种群策群力。
除了主角之外,章宇所扮演的“天空作业组”组长,以及田壮壮所扮演的“看门大爷”,都被给予了自然善良的一面。这些带有本土文化色彩的情绪,在《奇迹·笨小孩》的整个剧情中,都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同理心和同理心。然而,尽管《奇迹·笨小孩》的感情叙述很感人,但是它依然是一种假设性的叙述,它还是以个体挣扎为核心架构的。
与具有相似角色的《我的姐姐》相比,《奇迹·笨小孩》几乎是用一种小说般的手法,将丧失双亲的青年兄弟姐妹或兄弟姐妹所要面对的真实和真实的问题一刀两断,将他们从复杂的社会关系、家族关系和土地关系中一刀两断,确保了他们的抗争故事的完整。虽然易烊千玺的表现非常出色,但景浩这个人物还是给人一种飘忽不定的感觉,他要跟一些不法势力打交道,或者跟一些恶劣的气候打交道,比如一开始的更新机器政策,比如台风,比如那些不法势力的零部件被盗取,比如那些不法势力的人。
而他自己的处境,和那些强大的困难,却被极大地忽视了,最后只剩下了租金这个浮夸的表象。而她的姐姐景彤,更是沦为了一个配角,只是为了给观众们带来更多的情绪,而她的故事,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空白。与此类似,电影中的其它角色虽然也有一些真实的、社会的问题,比如三和大神、打工仔、工厂女工等等,但因为是为了表达斗争的核心,所以这些角色只是表象,只是一种标签而已。和景浩、景通一样,其他角色在组建队伍的时候,也都很快脱离了现实世界,加入了这个虚拟世界。
之后,许多人物之间的设定与改变,都是在这个故事里进行的,所以,对于这些人物的真实生活,观众根本无法了解,而这些真实生活的背景,则由景浩自己创建的“工厂”来代替。丧失了存在的真实,这些人物也丧失了生命的真实感,只有通过“困”在厂房中的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与感情联结才能被刻画出来。更重要的是,电影里的每一个人物对景浩的好感都是大公无私的,梁叔可以轻易地放弃孤儿院的白天工作,上尉可以给井豪加薪,刘恒志的老婆甚至可以用工作起重机来帮忙,正是由于他们的生活被掩盖了,所以他们对井豪的好感才会如此轻易地得到,而电影里的好感则是如此。从创意的视角来看,这种技术上的合理性是可以理解的。
类似的问题,《我不是药神》也有,但因为电影的主题比较特殊,所以被忽略了。然而,《奇迹·笨小孩》所要表达的,却是一种对普通民众的一种宝贵的表达,它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在社会福利制度并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随随便便的好心,就会减弱电影的真实感,让人感到惋惜,因为井豪这个小人物的处境,实在是太过个人化和特异化了。特别是到了最后,景浩又一次扮演了一个成功的商人,而其他人则是扮演着普通员工的角色,让人难免会有一种“被利用了”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