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的禁词,终于被她拍出来了

最近一则新闻,得到了许多网友的好评。

四川一位小学老师,给男女同学一起上了堂生理健康课。

不仅讲解了身体发育、月经等相关知识,还让学生们亲自动手,学习如何使用卫生巾。

评论区不少网友都在称赞。

并且,希望全国普及。

大大方方的普及性教育,才能避免青少年对身体发育、月经等正常生理现象产生羞耻感。

遗憾的是,大多数地方,仍然处于性教育不足的现状。

家长视其为洪水猛兽,常常避之不谈。

孩子们则会因为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面临身边的羞辱和嘲笑。

而在国产影视剧中,我们也很少看到这类话题的出现。

甚至,还会加以屏蔽。

去年的国产剧《她们的名字》,就将台词中的卫生巾,都用后期配音改成了卸妆棉。

注意看口型:「卫生巾」

恰好,最近一部新片上线。

就用真实且明快的笔触,坦坦荡荡地呈现了这个话题。

在一众大片中杀出重围,成为近期口碑佳片。

豆瓣评分8.1。

年度黑马,值得一看——

《上帝在吗?我是玛格丽特》

Are You There God? It's Me, Margaret

电影开篇,就洋溢着满满的青春活力——

阳光下的泳池派对,草地上的嬉戏打闹。

数十个少女,享受着夏令营的兴奋与快乐。

故事的主角玛格丽特,就是其中的一员。

11岁的她,看似无忧无虑。

但身为青春期少女,谁还没点儿小秘密。

她最大的秘密,就是胸部悄然无息地突然变大了。

这给她带来了许多生活上的困扰。

明明想要买内衣,却不知如何向妈妈开口。

只好背着家人看杂志上的内衣广告。

好不容易鼓足勇气,让妈妈带自己去商店。

进店之前还要表情严肃地在心中祈祷——

「祈求让我能塞点东西进去吧」

向往发育,又满心恐惧。

更是对售货员无意的表述,格外敏感——

「那么小的不多耶」

除了身体的变化,另一件事更让玛格丽特糟心——

由于父亲升职,她需要离开纽约,搬到小镇生活。

她不得不离开朋友和奶奶。

转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上学。

虽然万般不情愿,但胳膊拧不过大腿,玛格丽特还是得跟着父母走。

幸运的是,玛格丽特的新邻居南希是个「社牛」。

刚搬来的第一天,她就主动上门提出邀约。

得知是同班同学后,更是将她拉入朋友圈一起玩耍。

就这样,新生活开始了。

青春期少女聚在一起,话题总归逃不过那几个。

懵懂的爱情和对身体的好奇。

为了方便分享,玛格丽特的小团体有着几项规定。

第一,不得隐瞒暗恋对象。

每人准备了一本「男生手册」,写下喜欢的男生名字。

但凡聚会都必须展示手册,不可以有任何隐瞒。

第二,月经汇报。

小团体中一旦有人来了月经,也必须要向其他人汇报。

包括且不限于,所有细节和感觉。

第三,丰胸锻炼。

最重要的,当然是胸部的发育。

不同于国内很多少女会「以大为耻」。

以南希为首的小团体,都期待着自己能够变成性感美人。

每次聚会,丰胸锻炼成了她们的专属活动。

「我们一定要扩胸!」

第四,窥探18禁。

小团体会一起偷看《花花公子》。

也会对解剖书上的男女隐私部位,细细观察。

既是大胆的禁忌之旅,也是开拓视野的学习之路,更是增进友谊的欢乐时光。

总体而言,玛格丽特的新生活过得不赖。

但青春期的少女之间,还有另外一个秘密:

她们总会暗自较劲。

月经什么时候能来,就是最重要的指标。

随着朋友们的「喜事」接二连三降临,发育较慢的玛格丽特压力越来越大。

得知母亲有个表妹16岁才迎接初潮,她惊呼——

「要是16岁前没来,我就别活了」

母亲的安慰毫无效果,玛格丽特开始向上帝祈求——

我这辈子从来没有这么嫉妒过

我讨厌自己嫉妒

祈求让我快快长大

让我的月经来

祈求我像其他人一样「正常」

祈祷结束,立刻前往超市购买卫生巾。

心理安慰也好,吉祥物也罢。

只要能来月经,玛格丽特愿意做任何事。

虽然站在成年人的视角,这看上去有些幼稚好笑。

但,这就是独属于少女的青春时光。

除了身体发育带来的焦虑,玛格丽特还要面对着一个更重大的问题——

信仰。

虽然片名中有「上帝在吗」,但事实上,玛格丽特并没有信仰。

至少,暂时是没有。

她的身份有些特殊。

母亲信仰基督教,父亲却是犹太教信徒。

她的父母认为,不如将选择权交给她自己。

等到成年之后,再决定信仰。

正因如此,她从小到大没有参加过任何庆祝活动。

但,父母不在意,并不代表其他人不在意。

得知玛格丽特的复杂背景后,老师要求她将「宗教」作为研究主题。

在老师看来,这能够帮助她找到自己的信仰。

但对玛格丽特而言,她还不想面对这个问题。

除此之外,玛格丽特家中还有一段往事。

她的外公外婆是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

对他们而言,女儿找了一个犹太教女婿,无疑是对信仰的亵渎。

婚前,他们索性威胁玛格丽特的母亲。

如果坚持要嫁,就断绝关系。

结果显而易见。

玛格丽特的母亲被赶出了家门。

而这一点争端,也延续到了玛格丽特身上。

随着年纪增长,玛格丽特的外公外婆,也渐渐意识到当年的一意孤行。

他们想念女儿,更想念素未谋面的外孙女。

于是,他们决定来探望玛格丽特一家。

这让玛格丽特的父母非常矛盾。

一方面,作为至亲,要说不想念也确实不可能。

可一旦他们上门,玛格丽特的信仰自然会成为话题。

谁也不能保证,他们不会介意外孙女没有信仰这件事。

另一方面,是玛格丽特的奶奶。

她从小照顾孙女长大,乐于倾听孙女的每一桩心事。

站在她的立场,当然希望宝贝孙女坚守犹太人传统。

而亲家的突然到访,说不在意,绝对不可能。

就这样,两家人同时到场。

「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果不其然,晚餐上奶奶开始宣誓主权。

不断用犹太人的祝酒词挑衅对方。

而外公外婆也不示弱,开始反击。

直接询问玛格丽特是否上过基督教学校。

祖辈的争执,让玛格丽特愤然起身,崩溃大喊。

她难以置信,家人要为这个问题撕破脸皮。

逼得自己喘不过气。

好在,玛格丽特的父母,要远比祖辈开明得多。

他们站在女儿的立场,「教育」了一番固执的祖辈们。

之后,便留给女儿空间,让她自己消化情绪。

等到玛格丽特愿意沟通的时候,母亲也没有以说教的方式告知她该怎么做。

而是坦白自己的真实感受,给她当作参考——

我真的想对事情变成这样表示抱歉

我知道过去的一年并不容易

一直这么努力会很累,对吧

得到肯定的答案之后,一个拥抱,就足以说明一切。

有这样的母亲陪伴,玛格丽特是幸运的。

面对烦恼多多的青春期,她也更加充满了勇气。

这部电影的豆瓣评论区下,满满都是网友羡慕的评论。

同样是青春期,东西方的对待方式截然不同,成了电影的讨论重点。

确实,完善的性教育、彼此尊重的家庭环境,都是东方家庭中少有的。

更何况,这部电影的背景还是1970年——

50余年前。

反观我们。

在许多家长心中,似乎只要提及性话题,就是在鼓励孩子尝试性行为。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他们选择避之不谈。

即便提起来,也是当作反面教材来举证。

紧接着,不能早恋的劝告就来了。

事实上,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

性常识的缺失,使得很多发育较快的小孩可能会遭受言语霸凌。

而身处叛逆期的青少年,对被禁止的事情,反而更容易产生越界的渴望。

不仅仅是在性教育方面十分避讳。

在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方面,更是严重不足。

「不能干XX,这是为你好」

这是我们都很熟悉的一句话。

在国内的教育语境下,家长常常费尽心力,帮孩子规划好一切。

试图替孩子做出每一个重要的决定。

他们希望孩子能在自己的保护下,安稳度过一生。

孩子们面对自己的渴望,得到的回应更多是禁止,或条件约束。

他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父母制定的计划。

这种清单式的教育看似能让孩子走向人生巅峰。

但事实上,反而压抑了孩子独立自主的成长空间。

本质上,是对孩子自我的剥夺,自由的禁锢。

电视剧《小别离》中,海清饰演的董文洁就是如此。

作为公司领导,强势是她的代名词。

在女儿朵朵的教育上,她亦是如此。

成绩下降,就制定家庭特训,陪着女儿一起熬大夜。

得知女儿在百忙之中写起了小说。

当即大闹一通,没收电脑。

她坚信如果进不了重点大学,这辈子等于完了。

而同系列的《小欢喜》中,陶虹饰演的宋倩也不甘下风。

跟丈夫离异的她,一心扑在女儿英子身上。

每天早起炖燕窝,一日三餐换着花样做。

嘴上念叨着女儿就是她的全部。

可一旦到了学习上,就是监禁式教育。

隔音学习套间+安装监控,只为保证能监督女儿的一举一动。

女儿考了第二,便感到太丢人。

女儿喜欢的乐高,也被认为全是垃圾。

爱孩子吗?

看上去,她确实很爱。

但正如心理学家弗洛姆在其著作《爱的艺术》里所说:

过分地关心孩子,不是因为她太爱这个孩子,而是因为不得不借此来弥补她全然缺乏的爱的能力。

一生要强的董文洁,无法接受女儿的失败。

人生遭遇波折的宋倩,将女儿视为向丈夫证明自己的工具。

她们爱的方式,是基于自身立场上的要求,是扩大化的自我主义。

结果呢?

朵朵离家出走,英子被逼到跳河。

这种一味剥夺孩子自主性的教育方式,只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更令人不解的是。

这样的教育方式,如今依然在不断地循环、迭代。

曾经在高压管教下成长的孩子们,为人父母之后,又会重新陷入他们长辈的怪圈。

一看到不合自己口味的电影、动画片,便要将其举报下架。

美其名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他们或许忘记了,曾经身为孩子时最渴望的东西:

理解和尊重。

这,才是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最好的爱。

剧情介绍国产剧电影玛格丽特独立鱼电娱乐

有用 (72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