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脱口秀在中国注定走不远

从最近的事情来看,其实非常明确:脱口秀在中国走不长,它先天就有问题。首先,为什么脱口秀先天就有问题?

先不管你喜不喜欢脱口秀这个艺术形式,你起码不能否认它是一种艺术,而非汽车或者食品加工厂。

至于你觉得这玩意不配叫艺术,那也是水平上的贬低,而非性质上的否认。就像我经常觉得有的人蠢的像头猪,但他其实也还是人。

而某个艺术形式本身在我国想存在下去,有个不算金标准的标准:

可以用于宣教、输出官方价值观或无具体指向性但服务于权力的形式表达。

你就想吧,哪怕是你小学参加的腰鼓队,起码也满足了最后一条。

因为虽然一群小学生凑在一起敲腰鼓这件事,本身不能传达什么艺术理念,甚至也没有表达什么具体意思,但能凑齐一堆小学生整齐划一的敲腰鼓来欢迎领导,其实也是一种别样的表达。

而一旦这个艺术形式,本身不能起到这种作用,那就要分情况讨论了:

比如杂技,你很难从里面找到什么正能量色彩的东西(虽然硬加也行),但它也很难被理解成相反的意思。也就是说,没用,但也没危害。那也可以。

但如果这个艺术形式,副作用却一大堆,那它的存在就是危险的,甚至越有价值越危险,越受欢迎越该死。这个我都不用先举脱口秀的例子,你就看游戏就知道了。

游戏这几年的生存环境如何大家都清楚,但许多人总是归因为是所谓的家长举报。这只是其中一个细枝末节。中国是学生家长治国吗?什么时候家长说的这么算了?

真实的原因,其实是游戏这东西本来就难搞的“整齐划一”。

以策略游戏为例子,玩光荣的《三国志》系列。你很难不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因为完全跟着三国演义或者陈寿的《三国志》来打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自创武将,或者自己选一个感兴趣的割据势力进行游戏,一玩几十个小时。吊打刘关张,让孙权给自己看大门,都不是不可能的事。这个过程远比一部魔改三国剧会形成的印象要强烈,也更悖离史实。

如果是一部历史题材电视剧走到这个程度的话,面临的基本是全盘推翻,或者像陈凯歌那部《吕布与貂蝉》一样,后期配音完全改掉人物名字。

换句话说,游戏的假设性,无限的可能性,是游戏的一种魅力所在。如果不这样做,游戏就很难好玩,除非是单一的闯关游戏(那也得分类型,你弄个英雄人物闯关打鬼子的游戏,你自己操作菜,被鬼子反派打翻了,这也是很大的错误,可是如果只要选英雄就必赢,那又不叫游戏了,改动画片了),否则很难实现“结局唯一趋向”这个假定。

但也正是因为它本身需要无限的可能性,令它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掣肘。

当然,游戏行业本身具有另一个先天优势,就是能够展示科技力。这是我们所追求的,毕竟科技水平极差的国家做不出全世界都流行的电子游戏。

所以《原神》其实某种程度上帮助了中国游戏在国内走的更容易,因为它在国外火了。

有人或许要问了:那唱情情爱爱的流行歌曲有什么宣教意义?不也一样允许唱吗?

这就是一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论调了。

中国允许唱这类流行歌曲的开端,距今为止没有太多年。而它能存在的关键原因,在于情情爱爱的流行歌曲本身虽然不容易产生宣教意义,但演唱这些流行歌曲的艺人,本身可以作为以教化者手里的工具人身份存在。

也就是说,歌虽然无用,但人有用。因为歌是死的,人是活的。虽然你光唱主旋律的歌曲很难红,但完全可以让你在红了以后,歌颂主旋律。

但脱口秀跟以上两者都不同,属于无正向作用,全是副作用的一门表演形式

首先,它没有游戏所带来的科技力展示。有嘴就能说,对国家文明程度的门槛要求仅限于进化到了“有语言”这一档次。

其次,它的表演者不具备转型的能力。跟歌曲还不一样,比如周杰伦以前也写过献礼奥运的《千山万水》。你会发现除了更严肃一点以外,周杰伦还是周杰伦,唱的东西他原本的歌迷都能接受。

而脱口秀不是。

它的根子就是一种轻浮与解构,是以调侃为基调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都不用上升到“争议性冒犯”这个红线区,就光是“无法严肃”这一点,已经从根上把这一形式的演员给捆绑住了。你无法想象前脚还胡侃胡聊的人,下一秒一本正经的拿着演讲稿念宣传口的词,而且他在这方面也没任何优势,随便找个上过几天台词课的演员,都比他说的顺嘴。

这时候就要牵扯到问题里所说的“相声”门类了。

在很多人心目中,这两者的目的都是逗乐。但实际不然。

准确的来说,相声、脱口秀在商业上赖以存活的理由,都是逗乐。

但脱口秀除了逗乐以外,是没有其他存在价值的。而相声不逗乐,也有许多理由可以存在,这就是它比起脱口秀最大的价值。

这么说可能有点绕,我做个比喻:学校里衡量一个人是不是学霸,肯定是以成绩作为唯一参考标准。别的你扯再多都没有用。

然而如果有两个人,都想争学霸,哪怕是一样聪明,但前者长得帅家境好情商高身体健康,后者家里吃低保长得丑脾气还不好而且一身的先天病。

那这个时候你去衡量这两个人谁能是学霸,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前者哪怕没有学霸这个头衔,哪怕考试不及格,靠着那些其他的优势,仍然能在社会上立足。而后者,学习几乎可以说是他唯一的价值,没有就死了。

那相声的额外价值在于什么呢?就在于“相对而言不尴尬”的宣教功能。

相声的表演形式决定了它可能不会搞笑,但起码在电视上播(剧场不行)的时候,只要两个人配合得好,那说出啥词儿来,都能勉强自圆其说。因为这个相当于是一种尬点对冲,且老百姓早就习惯电视相声不说人话这个形式了,郭德纲戏谑此为“对口晚报”,虽然过于刻薄,但这其实是一种相声的优势,因为单口晚报是没法说的。观众受不了,演员自己其实也受不了,尤其是还想强装成自己在搞笑,这个难度太大了。

相声的对口形式,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宣教时带来的严肃感与戏谑性缺失,毕竟俩人一唱一和,是同频的,不会给观众一种直面“非正常讲述”的尴尬感,哪怕你自己觉得“一点也不好笑”,非要你看,你也得承认这是一段节目,是“两个愚蠢的人在讲一点也不好笑,但是两人自得其乐的相声对话”。

甚至相声本身讲究的“说学逗唱”里,说学唱都不自然产生笑料,哪怕你完全不逗,光是靠模仿卖布头、唱京剧、说贯口,只要气口跟调门都对,嗓音还有点接近,也很难说你是个不合格的相声演员,大不了说是文哏大师。

而脱口秀本身与实际生活里的对话,实际上是相差无几的。如果你将脱口秀摘出了所有笑料,你会发现演员都是尽力的在还原现实里的“非表演状态”,甚至会刻意的松弛。那如果脱口秀不搞笑,你就完全不能把它跟真实的脱口秀印象联系在一起,就是一个人站在台上说话,为什么你这个就叫脱口秀?你给我表演什么了?不照着词儿说就是脱口秀?那直销保健品的托儿每个都是脱口秀大师了?

之前网上流传过一段“正能量”的脱口秀,估计很多人都看过了。其实大家转发的原因也心照不宣,就是因为这个过于不脱口秀,以至于将一个压根没笑点的演讲硬说成是脱口秀,本身就是最大的笑点,对于宣传来说,反而起到了反效果。

也有人出主意,你直接让脱口秀的人天天骂美国不就行了?

这个也不行。

因为脱口秀的笑点构造大多以解构、曲解、滑坡发散为主,当演员真的大张旗鼓每天去这样讲述美国政府,它的行为本质上就不再是攻击美国,而是在攻击或调侃政治。这不像是乌合麒麟画画,一幅画可以带有明确的立场倾向,你就是黑,我就是白,这个事情是能自圆其说的。

而脱口秀是什么?它一旦涉及到一个话题,他不可能跟你分黑白,而是去从内在的逻辑里发掘政客的语言矛盾与政策矛盾。

但凡受众脑子稍微灵一点点(不用太多),以及文化水平比文盲强了一些,这种解构本身就成了一个高危讨论区,是弊大于利的。这也是为什么近六十年来,哪怕是国内主流相声也很少再像建国初期那样,明目张胆整段相声大骂外国的原因。它丧失那个听众说啥信啥不想下一步的土壤了。

所以整体而言,脱口秀给人的感觉就是,完全不能利用于宣教,无任何服务性,只有无数隐患的一种艺术形式。李诞绝对是明白这点的,所以他去年就准备从笑果抽身了。

这也是一个许多风口行业的通病,你所以为的能够起飞,是因为一部分人希望你能以为这玩意儿能起飞,然后将一只鸡用老鹰的价格倒手卖给你,告诉你这玩意下一步就变凤凰。

然而鸡永远变不成凤凰,无论多少人鼓吹“鸡变凤凰只是一念之间错过就晚了”,也改变不了物种决定结局的客观事实。

完全不能利用于宣教,无任何服务性,只有无数隐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当下的中国,注定要受到铁拳的重击。

影视动态学霸相声沉默的寒科技

有用 (424)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