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爷的磨难》
荒诞无厘头里含一丢丢《热情如火》,某段还有一丢丢像未来的大话西游,性喜剧裹了性倒错、同性恋,盗墓也来了,当你以为故事已完全失控的时候,成长主题裹着爱国主题和异性恋又回来了。开头模拟民国默片最有趣。
2、《孝子贤孙伺候着》
剧本的大纲非常好,可惜里面细节有些我不是很喜欢,也是我对许多喜剧片里不太喜欢的点:人物有时候太蠢了,或者说人物有时的行为逻辑和这个人物前期塑造的形象有突兀。比如这部当中男主的母亲都已经从棺材里出来说话了,结果男主还没缓过神来。感觉有时候小品类的喜剧电影反而比这种幽默片更加合理,至少基础设定就是角色有时缺心眼,反倒不会突兀了。
3、《甲方乙方》
有比较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征。透过巴顿、国足、泰森打拳、置房等桥段,可以看到一个逐渐走向世界、变化日新月异的中国。但电影也流露出一些悲观的态度,比如对一种渐行渐远的社会风气的不舍。 再说说电影本身,节奏较快,内容紧凑,笑点、主流观念和时代新潮三者的结合很自然,还包含了温暖的人情味以及浪漫主义色彩。有笑有泪,有赞颂有控诉,不错的喜剧片。
4、《没事偷着乐》
又一部现当代的《活着》,只是多了一丝乐观的意味——依靠贫嘴。贫嘴构建了影片的基调,也是抖包袱的主要途径。贫嘴还是底层小人物排解的方式,鸡飞狗跳的生活每时每刻都“有事”,只能依靠贫嘴来松懈;而“没事”的时候,也只能由衷地感叹一句“赶快偷着乐”。就像喜剧的内核正是悲剧,贫嘴也许没娱乐角色,但至少娱乐了观众。不得不感叹当年的黄建新班子确实是有讲好电影语言的野心,却没有足够的技术条件,比如送水的那一段长镜头,本来着实该营造剪辑所难以叠加的情绪和的荒唐的喜剧效果,但碍于设备和年代的限制,只能说呈现效果略有取舍。
5、《举起手来》
现在重新看一遍第一部。小时候看的时候觉得很好玩,很有意思,现在长大了可能是因为对这类将抗战娱乐化的影片非常反感吧,自然对这部影片没有任何喜欢,当然这个影片作为一个喜剧片和抗日神剧还是有所区别的,只是我个人认为那段苦难的历史就是苦难的历史,任何幽默化的表达都很难让我喜欢。
6、《三毛从军记》
《三毛从军记》是那种真正优秀的儿童电影,因为首先它真的适合儿童来看,适应了他们的心理,热闹、好玩、漫画一样又幽默的恰到好处,但它真正的内涵却需要成人观众来体会,很多地方都用特殊的风格来叙事,处处可见对zz的嘲讽,能做到的不多,也可以说是中国版的《好兵帅客》了。
曾代表内地水准最高的6部喜剧片,全看过的就暴露年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