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前,有部电影一鸣惊人。
仅拍了13天,制作成本88万美元(约608万人民币)。
上映后,斩获全球票房7500万美元(约5.2亿人民币),成为当年最大票房黑马。
口碑也很爆,豆瓣上近50万人打出了8.5的高分,烂番茄新鲜度也高达92%。
时隔5年,续作回归。
不仅延续前作的风格,口碑上更是一脉相承。
豆瓣开分8.5(现降至8.2)。
烂番茄新鲜度88%,观众口碑90%。
前几天,该片终于上线流媒体。
鱼叔也是第一时间看完。
不得不说,还是熟悉的味道——
《网络迷踪2》
MISSING
2018年,《网络迷踪》让不少人眼前一亮。
剧情跌宕起伏,反转到最后一秒。
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它的形式——
「桌面电影」。
故事全部发生在各种屏幕上。
从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再到电视直播、路口监控等等。
独特的形式营造出强烈的纪录风格,带来沉浸的观影体验。
惊艳的前作,拔高了大家对续作的期待值。
幸好,5年后的《网络迷踪2》没有让人失望。
风格上,本片跟前作一脉相承。
窗口堆叠的电脑桌面,手机上的视频通话,主观视角下的电视直播,都让人感到熟悉。
还让前作的男主角「客串」了一下
不过,《网络迷踪2》并不是简单的依葫芦画瓢。
而是在延续原本风格的基础上,做出了许多升级。
要知道,当年第一部问世就让不少人惊叹其中对于电子技术的运用。
电脑、手机等日常电子设备,都被作为探案工具用来寻丝追迹。
《网络迷踪》粗暴的「以图搜图」
5年之后,第二部也发展出更新鲜的电子技术应用。
比如,更多形式的摄像头。
前作中的摄像头,还只局限于电脑、手机、路边监控。
到了本片,还出现了数码手表、电子门禁摄像头等。
实况照片。
点击特定的符号,就可以「化静为动」。
这个常常被人忽视的细节,恰恰成了本片一大反转爆点。
「云旅游」。
近年来,许多旅游景点都加入了全天候在线直播的队伍。
在固定角度架设直播摄像头,以满足网友足不出户在线旅游的愿望。
在电影中,那些遍布世界的摄像头也成了寻找线索的关键。
甚至,还能借此与异国请来的跑腿大叔来个远程会面。
同城跑腿。
近些年迅速发展的一个行业,成了电影中相当重要的元素。
如何在不能去往异地的前提下,完成实地搜索?
电影给出的解答,便是寻找当地的跑腿骑手。
上至48美元一小时,全五星好评。
下至8美元一小时,两星差评劝退。
当然,交流问题不可避免。
电影还用上了「在线翻译」功能。
这不禁为想跨国交流的人,打开了新思路。
除了这些,还有不易察觉的网络技巧。
电影中有一个找人的突破口,就是登录相应的谷歌账号。
一旦登陆成功,就等同于打开所有网站个人账号的大门。
这个原理就类似于国内很多平台都可以选择「微信登陆」一样。
一个账号全网通,这样的方式固然为如今的上网增添了很多便利。
但《网络迷踪2》展现了这一方式存在的弊端。
片中角色在不同平台用的都是同样的密码。
真正熟知互联网安全的人,则会用加密软件。
上网搜索只用特定的网站,网上通讯只用Telegram或Signal。
如此一来,在网络上很难被追踪。
值得一提是,相较前作,本片升级的不光是科技元素的运用。
还有更加有趣、花样更多的表现方式。
像是电影画面在手机P图软件和电脑通话间飞速切换。
带感的剪辑是大人不在后,年轻人逐渐放飞的心。
又或是通过快速剪辑,从音乐软件丝滑过度过外出游玩的主角。
再加上包括支付网站、社交应用、手机闹钟等多个界面的切换展示。
完美的剪辑配合下,呈现出主角嗨爽的生活。
不得不说,《网络迷踪2》在制作上依然保持了高水准。
既有时下流行元素的展现,又能将其与角色的情绪和故事发展紧密相连。
冷冰冰的屏幕上,却能让观众准确体会到角色的内心情感。
做到这些,《网络迷踪2》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第二部故事,从前作中的「爸爸找女儿」,变成了「女儿找妈妈」。
乍看,好像换汤不换药。
实际上,却是风格大变。
《网络迷踪》里的中年父亲,对网络并不熟悉。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借助设备摄像头看他去随机应变。
但第二部完全不同。
主角是个洞悉网络的X世代少女。
她能利用自己更丰富的网络知识去人肉搜索,用那些现实里存在的各种电子设备和网络服务去破案。
可谓是一部「网瘾少女上网追凶推理电影」。
电影里的女儿,正处在叛逆期。
父亲早逝,现在和母亲、继父一起生活。
只有等到家长一同出去度假,她才有了属于自己的疯狂时间。
没想到,疯狂的尽头是一场惊吓。
女儿没能在机场接到父母。
起初还以为他们改签了航班。
于是打电话去母亲入住的酒店。
问过才发现,原来母亲和继父的行李都留在了酒店。
没有人见他们出去。
两个大活人消失了。
女儿先是向大人求助。
找母亲的好友,对方让她填表给大使馆。
FBI隔天打来电话,让她改表重新提交。
当女儿问起自己能做什么时,大人的答复都是一样的:
「别担心,耐心等待就好。」
无奈之下,她只好自己动手展开搜索。
女儿的一系列操作,让屏幕外的我们不得不感叹她的能力之强。
找了当地的跑腿大叔帮忙实地查看。
他说继父在旅游景点在一家五金店买了把锁。
这个行为,令人相当困惑。
女儿因为找不到母亲的账户密码,只好把继父作为突破口。
拉来好友模仿司机的声音,骗过了人工审查,继而找到了继父的账户密码。
这一下,打开了潘多拉魔盒。
起初还以为是继父出轨。
还没缓过神,又来一出反转。
平日里和蔼的继父,居然有前科。
之前多次入狱,罪名都是因为骗情骗财。
到这里,似乎已经真相大白——
继父出狱后不思悔改,针对母亲上演了一出「杀猪盘」。
可没想到,反转还在继续。
摸着继父账户的几个可疑邮箱,女儿找到了一个特别的地方。
一问才知道,原来那是个专为出狱罪犯服务的地方。
而继父在出狱后,经常去那边忏悔,并出钱帮忙修缮。
之后又登上继父和母亲相识的交友平台,她看到了二人全部的聊天记录。
女儿这才发现,原来继父早就对母亲坦白自己的过往,而母亲也表示接受。
更重要的是,字里行间的爱意明显是真的。
不到半小时,继父的形象就经历了多重反转。
不是杀猪盘,似乎能让人松一口气。
但也不禁让人疑惑,继父的身份到底还有没有问题。
如果不是继父自导自演,究竟出了什么事?
跟着女儿的桌面窗口不断切换,疑点也越来越多。
前一秒继父还在云旅游的摄像头下向母亲求婚。
后一秒两人就被半路杀出的劫匪绑架。
所以,这是一场意外抢劫?
翻看继父的聊天记录,一张照片让女儿发现了蹊跷。
静止时只有一张背影,继父配文「是你妈妈」。
点开实况照片,里面的女人露出侧脸。
那根本不是母亲。
难道,母亲压根就没有上飞机?
查找到一个陌生电话,却意外地和自己通讯录匹配。
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最早联系的那个大人,母亲的好友。
难不成,她也是共谋?
就连叫的网约车司机,也似乎有问题。
全程不露脸,还配合继父玩了一出「中途停车换人」。
这个司机又到底是谁?
越往后看,疑点越多,反转也是一重又一重。
跟着不同的窗口切换,看着不同的镜头画面,案件的进展紧紧揪着观众的心。
而这样的紧张感和悬疑感,一直持续到了电影终末。
2018年的《网络迷踪》,是一次大胆尝试。
用2个小时内不断跳出窗口的电脑桌面,牢牢抓住观众的视线。
让所有人看完不觉惊叹,悬疑电影居然还可以这么拍。
而它的成功,也并不全是依赖新奇的形式和反转不断的悬疑故事。
最关键的是,能用冷冰冰的电脑屏幕传递出人物丰富的内心。
前作的导演阿尼什·查甘蒂,有着一个优势——
在谷歌的工作经历让他明白,科技产品能对使用者造成怎样的影响。
因此,他懂得如何用死板的屏幕表达鲜活的情感,用微小的光标映照复杂的心理状态。
左为《网络迷踪》导演阿尼什·查甘蒂
于是,在《网络迷踪》中,这样的巧思随处可见。
摄像机不能移动的劣势,反而成了电影的特别之处。
角色的视线永远跟着屏幕上的窗口移动,他们脸上的表情即是剧情进展的实时反馈。
近距离特写下的演员,会进行身体的前后移动。
这一贴合现实的动作,能给我们带来极强的情感冲击。
到了第二部,这样的技法被用得更加娴熟。
之前的剪辑师尼古拉斯·D·约翰逊,这次升级成了导演。
他在叙事手法的运用上,更加丝滑。
比如原本只是漫不经心的刷推特。
突然闪过一个界面。
划过。
哎?
不对!划回来。
又或是正在打开网页,查询陌生号码,结果弹出新的窗口。
原本没有在意。
随着屏幕放大,鼠标移动。
窗口上,熟悉的名字逐渐显现。
角色的动作和反应,也正是我们的上网习惯。
电影试图借助动画,来表现角色「想打字又欲言又止」「鼠标犹豫地移动」等情绪。
前作的导演就曾说过其中的用意:
「我们在生活中一定熟悉这样的经验,想借此生动地表现出来。」
因此,这是一部更适合在电脑上,而不是在大银幕观看的电影。
盯着电脑屏幕,跟随剧情发展,那种抽丝剥茧的沉浸体验更强。
而这种「桌面电影」也不仅仅具有形式的特征。
在内容上,它也紧贴当下的时代议题。
展现了当下网络技术便捷的同时,也戳破了其中深不可测的隐患。
用一个悬疑的故事包装,向科技失控的阴暗面发出叩问。
最典型的一幕,便是「全民破案」。
案件曝出一开始,从媒体到公众,都表示为案件提心吊胆,深切关心。
但随着时间拉长,舆论风向也逐渐发生转变。
之前支持调查的媒体,开始呼吁停止,认为是劳命伤财。
之前紧盯案件进展的博主,转而相信阴谋论,认为一切都是计划好的。
流量至上的时代,媒体和网友关心的不是人,而是瓜。
和第一部相比,《网络迷踪2》既是技术的升级,也是主题的换代。
它抛出了一个更加尖锐的问题——
「在享受科技发展的便利之余,能否做好应对科技黑暗面的准备?」
所以,我们除了关注电影里新颖的形式,也更应该去品味其中的内涵。
随着网络技术无孔不入的今天,如何做出平衡科技力量的双刃面,才是我们最需要面对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