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档已差不多落幕,但它的风波却还在荡漾中。
《满江红》丑闻缠身,成为热搜骂战的靶心。
《交换人生》闹出“被恶意评分”的大瓜,却没能捞起垫底的口碑。
至于命运多舛的《中国乒乓》,经过反复的定档、撤档、延档,迄今未见绝地反击。
邓超在春晚上蹦跶出的热度,电影本影是无福消受了。
然而在这些刺激商战之间,最吸引我的反倒是一出喜剧。
#绝望的文盲#
在骂谁?
阵仗很夸张,今年春节档对阵的四字、博子,以及话题度一向不低的王鹤棣和刘浩存等,全在提名行列。
至于嘲点,则是他们的各色采访翻车现场。
因为角色学到什么东西
这个我确实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
嗯……怎么不算新概念“顶流打架”呢?
但其实,剔除看笑话的心态,这事儿本身是个挺值得探讨的问题。
明星对自己、对表演、对作品,乃至对艺术的那些心得感悟,甭管啥水准,往往都颇有内容可研究。
今天(尽量)不嘲不黑。
咱就来挖一挖国产演员们的自我修养,都到什么程度。
还得先从文盲之争的缘由谈起——《无名》。
主演王一博在电影宣传期的路演中接受采访,几度露怯,沦为网友嘲笑的对象。
粉丝提到,程耳导演曾送给王一博许多书,让他独处一星期,问他最喜欢哪本,有什么收获。
本来是一个挺简单的读后感抽查,随便哪个学生都能应付。
但王一博的回答却实在语焉不详,难以理解。
来源 | Bilibili @非常规柚子
又有人问,他饰演的角色最难捕捉的点是什么。
他沉默半晌,随即再度搬出“不知道怎么回答”的话术。
哪怕这问题涉及的,是一个演员对角色最最基本的感受力。
来源 | Bilibili @非常规柚子
好在最后,有急智的主持人帮他圆回了场。
来源 | Bilibili @非常规柚子
最遭人诟病的还有一回。
粉丝问,如果他遇到了自己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会对他说些什么。
王一博直斥这个问题没有现实性,因此也没有回答的意义。
当他说这话时,粉丝鼓掌叫好,为他的直率喝彩。
来源 | Bilibili @追星大本营
几段剪辑都出了圈,“文盲”的形象也就深入人心了。
不过,我倒得替他说几句。
首先,他不可能浅薄到对角色毫无认知。
我前些时候聊《无名》时也说,他其实表现尚可(虽然我还被粉丝打成“黑子”),在其他场合,他也确实能聊一些简单的角色分析。
其次,文化水平和业务能力其实关联度不太大,嘴上说的和实际演的也是两码事。
蹭个大的,其实梁朝伟也是15岁中学肄业,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世界级的顶级演员。
那么王一博的问题出在哪里呢?
作为演员,他的“意识”目前还太羸弱了。
更准确来说,他似乎还理解不到自己在创作什么,提炼不出行为的逻辑,表演靠的是惯性。
而这种意识固然受文化水平影响,但更多也考验天赋的感受力。
文化水平同样不高的王宝强。
在拍《士兵突击》时,他尚要靠查字典来看剧本。
看他平时聊角色,你也听不到多深邃高级的理论。
但他用那些质朴含糊的口语,却能直击自己表演的方法核心。
似懂非懂,似清非清。
表演未必明确,结果却一定准确。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他不会把角色预设成怎样的一个形象,而是保留一些模糊的感受。
这样在表演时,他就能摆脱模式化,而去追求更自由的神似。
从而,也便更加生动真实。
更擅总结的周迅替他说出来了。
其实就是保留角色变化的“空间”。
可见,同样含混的心得,也有天壤之别。
关窍就在于有没有那个感受力。
若真的有,哪怕笨嘴拙舌,你一听也知道他是真的有东西,更不妨碍好演员的本质。
至于很多年轻演员,要紧的或许不在读不读书。
而在于摆正自己的位置,毕竟摆谱可掩盖不了智慧的缺失。
文盲不丢人,丢人的是还错拿文盲当个性。
当然,我不是说演员就非得搞出一套心得。
只是之于演员,这是一个很好的自观途径。
而之于观众,我们可以从他们的只言片语中,看到不少东西。
内娱有一类人是会演不会说,但也有一类是不会演但贼会说。
例如85花中不少成员,都极擅长摘录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仿佛从业多年就读过这么一本专业书。
乍一听,或许还能唬住不少人。
但也如同前面所说的,话说得漂亮不漂亮不重要,关键是能不能点到实质。
再听言之有物的,差距便可怕了。
例如戏骨奚美娟老师。
当很多人还在聊戏剧学院入学教的“解放天性”时,她谈的反倒是“控制”。
因为很多演员固然能代入角色,释放情绪,却毫无章法,乃至因此失控。
而进阶的演员,一定是自控力绝佳的。
基础的是不影响拍摄,在飙戏时不会跑到画面外,不会干扰对手演员,更不能破坏导演的调度需求。
更高层次的,还有约束表演尺度,让表演除了走心,更富节奏和审美价值。
《妈妈!》
以及香港无线训练班走出的吴君如。
她是比较典型的香港演员:文化不高,草率地接受过些科班训练,剩余的都是职业生涯里的积累和感受。
但你听她用一口塑料港普聊表演,说得是真好。
例如,她对表演时的“惯性”非常嫌恶。
吴君如不喜欢用本能或者某一种固定的方法演戏, 单个人尚有百面,那么多角色怎么能用一张脸去呈现?
她一个很另类的方法论是,演员必须要有功底。
但这个功底是用来“破”的。
我想起她在《岁月神偷》结尾的一场戏。
吴君如饰演的那位坚韧乐观的母亲,在最艰难也未曾低过头,可老天却夺走了她最引以为傲的儿子。
在儿子的坟冢旁边,父亲为早逝的孩子栽了一株遮阴的三角梅,粉色的花凋零在地上。
这本是一个最作悲的情境。
但,吴君如哭红了的面庞,却突然绽放出一个笑容。
这即是一个“破”的瞬间。
悲痛被直面现实的勇气所化解,她的眼中盛着对过去的祝福和对未来的希冀。
这一笑完成了这个平凡又不凡的女性人物。
更完成了这部以普通人的希望为母题的电影。
我总觉得,听优秀的演员谈表演,是很动人的时刻。
或是对这位演员,或是对某部作品,那些内含艺术感知的话里,总能透露出丰沛的讯息。
既满足好奇,也能沾光到他们的感受力。
那么,如果是最顶尖的演员呢?
前两天,我恰好读到一篇梁朝伟1997年为《电影双周刊》写的文章。
彼时他带着《春光乍泄》去了一趟戛纳电影节,此文写的便是旅程的一些见闻。
众所周知,梁朝伟也是个出了名不配合采访的主儿。
电影对我来说是什么?
不知道耶~
但不用嘴说,换成手写,他却展现出无限的可爱与生命力。
例如,他会吐槽张曼玉明知自己有工作还邀自己去玩,做人不地道。
图源 | 《电影双周刊》
又如,他直言之前看王家卫电影从没觉得导演和摄影很好,只看得见自己。
图源 | 《电影双周刊》
最好笑的是,你会发现他对《春光乍泄》中黎耀辉一角的理解简直绝妙——觉得他有点像刘嘉玲。
图源 | 《电影双周刊》
从前看这电影总觉得这片子朦胧暧昧,如今突然get到奇怪的知识,倒顿时清晰了。
哦,原来他是按刘嘉玲演的呀??
当然,除了这些轶事,在梁朝伟的文字里,你也能见到一位一流演员对表演的思索。
他自是知道自己的天才的,文章中毫不掩饰骄傲,落笔就说自己“原来真的很好”。
甚至还对没拿影帝却还得去social颇有些怨言。
图源 | 《电影双周刊》
与此同时,你便能理解为何他与王家卫互相成就。
梁朝伟天赋上佳,但懒散。
他不喜欢约束自己,表演时不管导演要求,将自己能给的通通输出。
图源 | 《电影双周刊》
而王家卫呢?
恰好是一个不给演员方向的导演。
他会把一个演员的可能全部穷尽,在折磨中淬炼他们的表演,然后在他们给出的汪洋中只取一瓢饮。
张国荣对这种路数很畏惧的。
图源 | 《星空下的倾情》
于是,好玩的就来了。
《春光乍泄》在阿根廷的第一天拍的就是床戏,梁朝伟一个猛子跳上床就狂啃张国荣,把他吓了一跳。
直呼:
你是不是真的要玩得这么尽啊?
图源 | 《电影双周刊》
一个穷尽所有的演员,外加一个剥削劳工的导演,哥哥每日拍戏竟如“格剑”,笑死。
梁朝伟的心得动人在真挚、调皮又不乏自省。
你见得到一位天才生动的心路历程。
而再看他吐槽的“张小姐”,那些话语就不光是可喜,更叫令人崇拜了。
2000年,张曼玉和梁朝伟在多伦多出席《花样年华》的媒体见面会,全程用英文应答外国记者的提问。
梁朝伟依旧持续放空,因此那些刁钻的问题基本全交到了张小姐那里。
问就是“我没有任何问题”
当时有一位记者犀利发问,《花样年华》这部爱情电影为何会在结尾出现法国总统访问柬埔寨的画面,是否有某种政治隐喻。
显然,这个问题带着套问政治立场的陷阱。
曼神是怎么应答的呢?
镇定,机敏,充满了对艺术的敏锐感知。
因为影片一直像个显微镜
看着世界这两点尘埃
在显微镜下
这两个人可以很重要
但是在历史上却没有意义
到了影片的结尾
他拉远镜头
告诉我们世界很大
还有其他事情发生
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很小
很个人
就像是拉近与拉远
原本尖锐的圈套,被她瞬间抬升为对艺术的探讨。
张曼玉在采访前段曾直言,王家卫的导演风格一度令她十分困扰迷惑。
但在电影完成时,她却是体验最深的一个。
她发现了《花样年华》如何用一段爱情的历史映照世界,如何用两枚尘埃道尽世间的遗憾。
一切都可以不值一提,也可以举足轻重。
或许王家卫本人都没考虑过这层深意,但这不重要。
好的艺术本就伟大在,可以令不同的人解读到不同的价值。
而张曼玉显然是最富感知力的一类人。
可曼神是什么高知学霸吗?
非也,她也曾是人们口中的笨蛋花瓶。
应该说,真正高等的感知力,不是靠读书就能读进去的。
而是看如何用一颗人心去探索世间的真理。
而朽木一般的人,不论文盲与否,都很难在演员这样的行当走得远。
我十分钦佩的伟大演员,高峰秀子。
——嗯,就是被郝蕾吹上天的那位。
她曾在1954年,与戏迷三岛由纪夫有过一次精彩绝伦的对谈。
谈对表演的见解,高峰秀子提出了一个另类观点。
演员再充满感情,也不该在镜头里宣泄情绪(例如痛苦失声)。
在她看来,演员的第一职责是让观众理解感情,而不是自顾自沉溺在角色里。
若如此,便太自恋了。
《主妇之友》翻译:豆瓣 @ample
例如在电影《情迷意乱》中,她饰演过度自矜,最终遗憾失去爱人的寡妇。
结尾,她追赶着抬尸人的脚步,最终看着死去的爱人消失在视线里。
高峰秀子脸上没有泪水,亦没有夸张的表情,克制到极点。
但,从肌肉的微微震颤再到突然平和的一瞬。
那种巨大的悲哀和幡然醒悟的释然,已毫不费力地自她眼波里倾泻而出了。
成濑巳喜男《情迷意乱》
杨德昌曾撰文盛赞这一画面:“还有比这更不露声色的宽忍吗?”
而谈到塑造角色时,她所表达的则更具启发性。
演员应该想尽办法令角色活过来,否则即便导演如何指挥,都只能沦为被摆布人偶。
而要使角色活过来,第一步其实是令自己活过来。
一个演员必须能感受到众生的脉搏,能与世界共同呼吸。
有心跳的演员,才能演出有心跳的人物。
说到底,嘴笨、文盲都不可怕。
活在资本的幻梦里,对人性和生活没有任何感悟,甘愿当人偶之人,才真真没有希望。
网友:当演员还是要有文化、要多读书,才有发展潜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