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爸爸死了,爸爸的东西归孩子,打到天边儿去也是这个理,错不了。”这是郭德纲在一次采访中对新闻媒体记者们说出的一段侠肝义胆的豪言。
而这段话的由头,还要追溯到二〇〇七年,侯耀文的突然离世,引发的一场家庭纠纷。
一、突发恶疾
这一年六月,年近六十的相声界大师侯耀文,正在家中泡着一壶上好龙井,坐在摇椅上晒着太阳。
他享受着自己美好闲适、优哉游哉的幸福生活,耳边听着的是一段京戏名腔,旁边陪着的是几只上月爱徒送来的小鸟。
虽是冬季,这种闲适又精神富足的生活,让侯耀文感觉无比受用。日子就这样安安稳稳地过下去,是多么美好。
一壶茶喝到尾声,他想该给鸟儿喂点食吃,就从摇椅上站起来准备去屋里把鸟食拿来。
没想到,这一猛然站起,直接让侯耀文心脏病发作,他捂着心脏,痛苦地张着嘴巴想要求救。
可还没等他发出任何求救信号,就休克倒地。
直到中午时分,家中的保姆来家里做饭,才发现阳台上倒地的侯耀文。
保姆阿姨立刻拨打求救电话,把侯耀文送进医院,但为时已晚,心脏病突发救援时间本就是争分夺秒,才有一丝从鬼门关把人拉回来的可能。
如今距离侯耀文休克倒地已经过去好几个小时,根本没有了生的可能。
二、悲痛的爱徒
就这样,一代相声界大师侯耀文,与世长辞。
他的两个前妻及儿女,他的门下爱徒,在得知自己曾经的爱人、父亲、恩师这样突然的离世后,都悲痛欲绝,纷纷赶来灵堂参加侯耀文的告别仪式。
而在这场告别仪式中,最让媒体记者关注的。当然是彼时早已炙手可热的相声界明星,郭德纲以及他的搭档于谦。
只见他们两个从下车那一刻起,就已经因巨大的打击无法独自的站立,需得彼此搀扶,且外加别人的帮助才能勉强迈开步子向前行走。
两人都是早已化作泪人,郭德纲作为侯耀文的爱徒自不必说。
而于谦却并不是侯耀文的门徒,很多人就很纳罕,为何他也如此痛不欲生的样子。
原来,于谦虽拜的是石富宽为师,但相声界其实说白了也是一个圈,大家彼此都认识。
更何况石富宽与侯耀文还是多年的金牌搭档,为相声这门演艺事业创了不少高峰作品。
师父之间的感情,也由两位爱徒传承下来。而对两位师父,不管是谁的徒弟,都是当“恩师如父”来对待的。
说回侯耀文告别仪式的现场。两人勉强进了灵堂,瞻仰了恩师的尊容,再次悲痛欲绝,差点哭死在地。
没想到,还没等二人回过神来,外面就传来一阵喧哗,吵得本该安雅宁静的灵堂真如菜市场一般。
到底是什么人在此喧哗,搅了恩师的清净,郭德纲二人首先就是一个不允许,他强自整理了一下过于悲痛的情绪冲出门去准备说教一番。
可当他们到了门口却也是傻眼。
照理说,侯耀文先生的告别仪式,有人如此喧哗是该早就有人制止。
但这场吵闹的中心却不一样,二人正是侯耀文的爱女侯瓒以及侯耀文先生的亲兄弟,侯耀华。
处理起来就麻烦得多,且事情到底是为何?这又需从头说起。
三、一入“侯”门深似海
1965年,此时的侯耀文真可谓青年才俊。
由于出生在演艺世家,父亲侯宝林是中国相声界泰山北斗级别的人物,而其母亲更是当时京剧圈有名的花旦王雅兰。
在这种德艺双馨的家庭氛围下,成长起来的侯耀文,自然也对相声有着浓厚的感情。
他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站上相声表演的舞台;
而事实也证明他确实有这个能力,他不断在全国闻名的相声比赛中获得奖杯。
世人都对侯耀文的成就赞誉有加,但在这片接连起伏的叫好声中,有一个人却一直保持着沉默。
那就是侯耀文的父亲,他的严父恩师,侯宝林。
对于儿子喜欢相声这件事,侯宝林是不认同的。
他首先觉得相声并非人人想学就能学成,它不是表面上的插科打诨,供别人取笑玩乐那么简单。
实际上,它正如传统戏曲一样,是中国国粹中的一种,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
侯宝林先生深深地知道相声一门的苦,说学逗唱得样样都会。
这基本功练起来可不是容易的事。他其实也怕儿子侯耀文受苦,但更怕的是儿子如今声誉越传越广,却沉不住气,把相声这门艺术给毁了。
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可不能就这么毁了。带着浓浓地担心,侯宝林虽嘴上从来不肯服软,同意儿子进入相声行,也不同意儿子认自己为老师。
却也悄悄地关注着儿子的表演,偶尔父子之间吃饭闲聊的时候,侯宝林就会借机提点侯耀文一二。
而这些看似无心的指导,却让侯耀文终身受用,让他在相声行算是站稳了脚,有了自己的代表作品。
其中就包括《小眼看世界》《心态》《论规矩》等优秀作品,带有极强的个人特色。
与其父创作的相声《卖包子》《关公战秦琼》《婚姻与迷信》等佳作相比,算是一种坚守传统的同时,又结合了时代创新。
1993年2月4日14点42分,76高龄的侯宝林因病逝世于北京。
生命垂危之际,先生也不忘告诫自己的儿子及门徒们,好好珍惜相声这门艺术,老祖宗的东西不能毁。
与此同时,侯耀文在相声界经过长年累月的打磨,使得自己作品越加成熟精炼。在相声界也有了一定的地位。
然而就是如今拥有如此声誉,被无数人尊为恩师的侯耀文,家庭生活却过得很不顺利。
他先后经历两次婚姻,1979年,还在铁路文工团的侯耀文认识了同文工团的同事刘彦,两人可谓是一见钟情,迅速陷入爱河,没过多久就结了婚。
一年后,他们的女儿侯瓒出生,可说家庭生活已到美满的顶峰。
但是,爱河的泉水也终有枯竭的时候,没过多久,侯耀文与妻子刘彦就因为经典的聚少离多等原因,彼此协议离婚。
小小年纪的侯瓒归妻子刘彦所有。而离婚之后的侯耀文也渐渐与妻女断了联系。
这让当时十岁的侯瓒,心里对父亲的爱变得越来越少。
她常常在学校被问及你的爸爸去哪儿了。每当这时,侯瓒就会瞪着提问的人,恶狠狠地回答自己没有爸爸。
1993年,45岁的侯耀文结识了25岁的袁茵,俩人又迅速陷入爱河,结了婚。没过多久,夫妻俩喜得贵女,取名“妞妞”。
幸福的家庭生活让侯耀文对前妻及女儿侯瓒之间的联系越行越远。
原本偶尔会与侯瓒见面的侯耀文在有了新的家庭后,基本与前任妻子女儿断了联系。
直到几年后,侯耀文再次因为夫妻感情破裂离婚。此时已经50好几年龄的侯耀文才又想起了刘彦与女儿侯瓒的好。
时隔多年他再次拨通了女儿侯瓒的电话,希望自己能与她见个面。
但侯瓒早已不是小时候那个,痴痴等待父亲来带她出去玩的小女孩,长时间的父亲职位的缺席,让侯瓒对这个父亲是彻底死心。
她独立坚强长大,不再奢求父亲侯耀文给自己带来任何的爱。在接到侯耀文的电话时,侯瓒先是嗤之以鼻,随即挂断了电话。
对于这种情况,侯耀文是理解的,他深知自己作为父亲的失职,但他决心挽回自己的女儿。
长时间的努力下,侯耀文终于融化了女儿侯瓒,早已冰封的渴望父爱的心。父女二人重归于好。
但这种其乐融融的生活还没有过几年,侯耀文就突然在自家宅院里突发心疾去世。
此时深爱父亲的侯瓒,在为父亲整理遗产的时候,侯瓒发现父亲收藏的很多古董文物,名贵字画等物品纷纷不翼而飞,足足少了40%之多。
这让侯瓒很是奇怪,她首先询问了自己的妹妹“妞妞”,是否拿走了一些父亲的遗物。
但妞妞却否认说自己没有,且也很惊讶自己父亲的遗产不翼而飞这件事。
两姐妹在一番搜寻下终于发现,原来这个盗取“遗产”的“贼”,正是平时对她们关爱有加的叔伯侯耀华。
等二人向侯耀华索要财物时,侯耀华却一改平日里温和的嘴脸,露出了原本的野心。
他直接告诉两人,遗产自己拿走的绝不可能退还,甚至说这些遗产本来就该属于自己。
对于如此蛮不讲理,唯利是图的叔伯,侯瓒在接连讨要遗产失败的情况下决定放弃。
但侯耀文的突然离世,给侯瓒留下的经济纠纷却远不是只要她放弃,就可以解决这么简单。
侯耀文生前居住的一套别墅,是他贷款购买下来的。
而这笔贷款,在侯耀文死后,顺理成章地转到了侯瓒的身上,可平日里,生活过得本就朴素平凡的侯瓒,哪里付得起每月高昂的贷款费用。
无奈之下,只能将父亲的这套豪宅拍卖。可是,就连拍卖房子,也是一件棘手的事。
由于涉及经济纠纷,又因为侯耀文的很多徒弟,如今虽也是名利双收。
但都知道侯瓒和侯耀华之间的纠葛,虽然恩师的女儿有难该帮衬一二,但他们又认为,那毕竟是家务事,虽说恩师如父,但自己一个外人不便插手。
于是,很多人都采取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度,又怕引火上身,对侯瓒的求助更是避而远之。
就在侯瓒觉得自己走投无路,不知该如何是好之际,侯耀文的爱徒郭德纲却站了出来,说会替师父照顾侯瓒妹妹,他还直言侯耀华的不仁不义:
“人家爸爸死了,爸爸的东西归孩子,打到天边儿去也是这个理,错不了。”
2010年,为侯瓒主持公道,对于那套侯耀文留下的房子,刚刚成立了德云社不久,手头也不太宽裕的郭德纲,也硬是东拼西凑为侯瓒凑够了3000万,买下了这套房。
当作之后德云社弟子的聚集地,也为了睹物思人,怀念恩师。
如此有情有义的郭德纲,自然成为了侯耀华的眼中钉。
他三番五次的在节目上表示“作为现在的侯门大家长,我要找一个机会,把我父亲的徒弟,我的徒弟,耀文的徒弟,很正式的做一个清理。”
这就是赶郭德纲出门的意思,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如今已经名声在外的郭德纲却不怕侯耀华的这种威胁,他表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不管外面怎么说,自己永远是侯耀文的徒弟,也将永远怀念着恩师。
事实证明他确实做到了,每年侯耀文的祭日,郭德纲都会准时在微博上发表一篇悼念恩师的小文,写得是情真意切,潸然泪下。
看得出来郭德纲对这位老师是非常尊重深爱的,其实郭德纲拜了很多人为师,而对侯耀文却可以说有着无上的尊重。
对于侯耀文的女儿侯瓒,郭德纲也是把其当作亲妹妹来看待,逢年过节总是在一块儿团聚,如今侯瓒在郭德纲这个哥哥的帮助下过得很好。
有次德云社表演,侯瓒的女儿跑上舞台要郭德纲抱,徒弟们都是屏息凝神,大家都知道郭德纲对相声的看重,他是绝不允许有什么舞台事故的。
正在徒弟们都以为郭德纲要大发雷霆之际,没想他却温柔地弯下腰抱起了这个小女孩,说“舅舅还得说相声,你去找哥哥玩儿好吗?”
随后安排工作人员把女孩儿带下去,自己继续说着相声。
可以说,郭德纲对侯瓒,是确实遵守了当时在恩师面前立下的誓言,“恩师放心,您的女儿侯瓒以后就交给我管了,我一定不让任何人欺负她。”
这么多年来,他确实是做到了,侯耀文的在天之灵也可欣慰。
-完-
作者 | 周扬
编辑 | 阿琰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