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看到不少与老人黯然离去相关联的文字。人来人去与花开花落一样,说不清是哪一阵风的影响。然而,因为故去的人太多,以至于太平间收不进。殡仪馆无处放。直接去火葬场?也不行。排队等着,减少了告别仪式。排到了进炉。排不上,继续排。
好来好去,有尊严地离去,这是对逝者应有的尊重。因为病毒突如其来的肆虐,导致有基础病的老人在短时间离去太多,几千年传统的“告别”环节,被清减了。
想起十几年前看过的一部老电影,忍不住找出来又看了一遍。这是一部日本电影,名叫《入殓师》,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过。这部电影获得过二零零八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有一串获奖荣誉。妥妥的大片。
算起来,好久没看电影,尤其是日本电影了。三四十年前,引进来的日本电影、电视,哪一部都是精品。对演员,也是娓娓道来。高仓健的冷峻与三浦友和的多情,构成了那个年代日本男子汉的最佳形象。山口百惠、中野良子、吉永小百合等美女,靠着扎实的演技,光彩夺目。
男演员俊朗,女演员同样不哗众取宠。她们的艺术作品,从不因为脱衣服。她们或清纯或职业的女性形象,放在现如今,毫不逊色。反而这些年,很少看到青春美丽的日本女性影视形象。以至于有一段时间,说起日本女演员,首先会想起“苍井空”大名。
重看《入殓师》,依然很震撼。这部电影很平实,传统的讲故事方式。整部电影没有华丽的视觉冲击和虚幻的故事情节,而是用一个个细节,支撑起一部大片坚挺的骨架。男主艺术形象的塑造,成功演绎了什么叫“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部电影的主角,主要是男主。其扮演者叫本木雅弘。本木雅弘是第十六届日本学院奖的影帝,曾经参演过《间谍佐尔格》、《双生儿》等众多名作。不过,那几部片子有没有看过,没印象了。忘不掉的,只有《入殓师》。
这是我看的本木雅弘主演的第一部电影。电影的题材非常偏门奇特,假如没有演员的精彩表现,很难想象这样平淡乏味的故事,能击中人心,散发着炫目的光彩。电影讲述了一个失业青年大悟,偶然看到一个广告。他去应聘了自以为的“旅行的家务助理”,没想到应聘成功。
实际上,“旅行的家务助理”,全称为“安乐出发的家务助理”。这个职业,就是入殓师。
“纳棺”,是日本一个少数民族特有的丧葬习俗。不知道是不是与古中国的汉代那样,有“视死如视生”的价值理念。只不过,往生者并没有豪奢的随葬品,而是用一个华丽的仪式,为他们送行。
入殓师是这个仪式的主角和灵魂。他们在死者的家属面前,为死者化妆,接受逝者家人不断地指点。最终目的是为了让逝者能像生前一样地鲜活,“栩栩如生”。家人们看着逝者如同安睡一般地离去,会获得最后的安慰。
像家人的尊重一样,入殓师绝不会死者没有知觉而有一点点的轻率。影片中的火化师,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语言:“死亡,只不过是一个人走进了一扇门里而已。”其实也是,生与死的界限不过一扇翻转的门。“眼睛一闭,一睁,醒了;眼睛一闭,不睁,死了!”既然死亡是每个人最终的必然归属,甚至简单到不过是眼睛的一睁一闭。为什么不可以正视?
尊重,是这部电影竭力要表达的灵魂。生者对死者的尊重,便是对自己的尊重。介绍说,主演本木雅弘为了这部电影,足足准备了十六年。
日本是个老龄化程度非常高的社会,有很多影视剧展示了老人的不容易。我看了难忘的,除了这部《入殓师》,还有一部《东京物语》。相比来说,《东京物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凉薄,比《入殓师》更触目惊心。
本木雅弘是个很有个性的演员。他出演入殓师这样另类职业的角色,很吸引人的眼球。会不会因为他扮演了这个角色,让这个职业此后在日本不再受到歧视?没看到有关这方面的报道,暗自揣摩而已。
由于中国人数基础过于庞大,进入老龄化后,老龄化的速度之快,超乎社会学家们的估计。但是,虽然“临终关怀”这个词早就耳熟能详,现实生活中却很少看到。前段时间火遍网络的“烧错遗体埋错人事件”,便是对“孝顺”、“孝道”等最大的讽刺。一群儿孙,居然将别人家奶奶的遗体领回家、摆放三天后火化并埋葬了。虽然养老院、医院弄错手牌责任难免,一大群儿孙亲友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错误,难道没有责任?
古人说“孝字论心不论事,论事万年无孝子”。可是真正出自于心的孝顺,在如今社会形势下,在独生子女远离父母的现实面前,已经不堪一击。或许,有一个类似“入殓师”这样的职业,来对表现对往生者的尊重,会让生者内心深处有一点点安慰。
电影中,仪式的最后一步,入殓师将死者的双手揉软,合十于胸前。这是人本观念中死者到达天堂的肢体语言吧。男主角最后和父亲的的和解,很感动人。
爱、生和死,都是美好。敬畏生命,不仅是生者的敬畏,更需要对死者的敬重。冷冰冰的死,有了入殓师,多了暖心的温情。可惜当下,太寒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