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债、城投债重压。爸爸去哪儿了?

自己的孩子自己抱,中央财政不兜底。中央政府要保的是老百姓的存款,不是投机者的超额收益。

1、

最近朋友圈有看到几篇关于地方债和城投债的文章,很有趣。

同样一个评级报告,从不同侧面写,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是:“山东潍坊市滨海开发区人口仅有16.42万,而开发区城投公司总资产4000亿元,净资产高达3047亿元,人均净资产186万元。真是太有钱了。”

第二种是:“山东潍坊市滨海开发区人口仅有16.42万,城投债952亿元,人均欠58万,是全国人均的11倍多,谁花的,咋花的,拿啥还??”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来自于同一份债券跟踪评级报告,数据大体上算是对的。但债务这个事情,永远是和资产,和现金流相对应。比如我个人,目前的有息负债也不少,应该远远超过全国的人均水平,但似乎没有银行会担心我的偿债能力。只提债务,不提资产,就是耍流氓。

虽然关于城投债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情绪的宣泄,但这个主题确实很有趣,值得研究。

为啥中国的地方政府借了30万多万亿地方债还不够,还要搞出城投这个怪胎,借了60多万亿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这个是不是“定体问”。

老实说,这个还真有点体制原因。

2、

中国政府的债务结构和美国差别非常大:

中国中央政府负债约25万亿,地方政府负债余额35万亿。城投债约60多万亿,这部分是算在非金融企业债(总额190多万亿)里面。

美国的债务,联邦政府的总债务是31万亿美元,大概相当于208万亿人民币。

州和地方政府的债务,没有总债务的数字,但有一个地方政府的债券和贷款总额,大概是3.3万亿美元,大概22万亿人民币。

即使不算城投这些隐性债务,中国地方政府的总债务,也高于中央政府的债务。美国的情况完全不同。

中国:中央财政收入占45%,地方财政收入占55%。但中央财政收入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转移支付,给了地方。2021年,中央财政收入总量9.34万亿元,对地方转移支付8.22万亿元。

美国2018年的数据,中央政府(联邦)财政收入占比64%,州财政收入占21%,地方财政收入占比15%。这里面州和地方财政收入中还包括了转移支付的部分。不含转移支付,中央财政收入占比更高。中央财政收入占比,美国远比中国更高。

虽然美国的地方财政收入占比低于中国,中央向地方的转移支付远低于中国。美国地方政府同样是钱少事多。但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纪律,却令人惊讶的好。

上面这张图是美国联邦政府 / 州和地方政府的净储蓄。可以看到,美国的联邦政府基本上就是只借不还的流氓,每年都是负的,而且年年增加。而州和地方政府的亏损却少得多,2020年和21年居然还出现了净储蓄。

也正因为此,美国的公共债务中,联邦政府债务占了差不多90%,州和地方政府只占10%。

众所周知,任期制的政府,都有扩大债务的强烈动力。我在任期内借的钱,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的好处是我的,还款就可能是下一任了。要是借钱自己不用还,那估计人人都竭尽全力能借多少就借多少。

中国中央政府债25万亿,地方政府债35万亿,城投债60万多亿。就算本来应该算是企业债的城投债算进来,全加起来120多万亿,大概GDP的100%出头。美国联邦政府债就30万亿美元,这一个就占GDP120%了。除了德国之外,西方国家政府债务占GDP都在100%以上,日本更是高达260%。

手上有印钞机的中央政府层面,各个国家都是负债累累,天下乌鸦一般黑,大哥别说二哥。中国还算好的。

但是,地方政府就不一样了。中国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发债严格限制,发债都得中央批,有各种发债限额。松了个口子,还得搞用途和项目明确的“专项债”。地方政府绞尽脑汁来打破中央政府对借贷的限制,搞出了这个城投平台,也是为了把政府债变成企业债,这样就能找到一个借钱的通路。

政府官员想借钱,符合常理。但为啥美国地方政府债务这么少呢?为啥美国的地方政府能控制借债的冲动?

3、

其实,美国的地方政府也有借债冲动。美国地方政府债务破产发生过多次,据媒体报道,二战后有据可查的地方政府破产就有700多次,其中,1994年加州橙郡破产案、2013 年底特律市破产案等,更一度引发全世界的广泛关注。2022年,美国海外领土波多黎各也宣布债务重组。

美国地方政府破产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破产就破产了。美国联邦政府地方政府没有隶属关系,联邦政府不背锅,也不代偿。地方政府破产,丝毫不影响联邦政府的信用。

银行和债券持有人也只能自认倒霉,自负损失。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每年都来几次地方政府破产,自然也就习以为常了。

因为地方政府债务有风险,美国地方政府债券的收益率,也自然会高于国债水平。

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债券,都是要拿利息的。贷款或债券的利息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无风险利息(risk-free rate),另一部分是风险溢价(risk premium)。

无风险利率一般用国债做为参考指标。中国一年期国债 2.1%-2.2%,三年期2.4-2.5%,十年期国债2.8-2.9%。

无论是地方政府发的地方债,还是城投公司的城投债,还是企业找银行的贷款,一般都会比国债利息高。这个高出的部分,就是额外风险的交换,是风险溢价。因为要承担额外的风险,就必须支付更高的利息。买债券或者提供贷款的银行,也因为这个风险,获得了更好的回报。

城投债的收益率的差别就很大了。AAA级的,大概是3%以下,比国债高,但也高不了太多。AA-的就高达6%。6%就基本上是垃圾债券的水平了。所以呢,同样是城投债,好的和差的,也差别巨大。

投资者买一个6%收益率的债,银行给出一笔高利率的贷款,自然要冒出现坏账的风险。如果得到了高回报,却可以不承担高风险,那么这个世界就太不公平了。

在一个有效市场里,如果一个地方政府或城投,肆意借贷,那么市场会给这个贷款或债券更高的利率,最终达到一个均衡。美国的地方政府为了维持一个合理的借贷利率,也就不得不小心翼翼的维持收支平衡和债务总量,确保能以合理利息借到钱。毕竟,有印钞机的只是联邦政府和美联储,地方政府是没有印钞机的。同时,联邦政府根本不会管地方政府是否破产。

中国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即使一个地方政府下属的城投负债累累,没有还款能力,仍然有银行或者债券买家愿意刀头舔血,以一个比较高,但低于其本身风险水平的利率,对其提供借款。他们赌的不是城投本身的还款能力,而是中央政府兜底的可能。

中央政府发国债,2点几的利率。地方城投发债券,6%的利率。中央政府干嘛不自己发债,却要去给地方城投兜底,让这些投资者获得不应该获得的超额回报?

赌徒,只有输光了,才会感到痛。如果老父亲永远给一个赌徒儿子兜底,赢了归儿子的,输了父亲兜底。这个儿子就一辈子无法戒掉赌瘾。

赚钱了是我能力强手气好,赔钱了回去找爸爸闹。这确实是体制的问题。

4、

城投债目前还没真的爆雷,好像还没出现实质性债券违约。(非标类债务有违约,债券好像还没有)60多万亿,也不是一笔小钱。虽然说,城投公司的平均资产负债率大概在60%左右,60万亿负债,可以对应100万亿资产。但这100万亿资产良莠不齐,到底值不值100万亿,只有城投公司自己知道。一线二线城市的城投好点,西部,三四线,资产质量并不那么好。

城投公司的现金流普遍不好,指望现金流还款,更难。谁也无法打包票,说60万亿城投不会有坏账。

如果城投的雷爆了,中央政府会救吗?

如前文分析,答案是不会。多位中央部委领导已经表达,“自己挖的坑自己填”,“谁家的孩子谁抱走”, 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这个方针完全正确。

城投的钱从哪里借的?银行贷款,债券,还有一些非标产品。主要就是贷款,债券两种。

贷款,是银行给的,出了坏账,银行也得自己扛。遵义路桥这个案例,毫无疑问,虽然表面上不是坏账,但银行还是承受了相当大的损失。自己栽下的苦果,自己扛。银行自己借的钱,就自己扛呗。

债券买家,有机构,有个人。机构自己买的,自己扛。能去公开市场买债券的,基本也是富裕的个人,自己扛。只有一种情况比较特殊,就是银行用散户的理财,买的债券。这种情况,表面是银行买的,背后的钱还是老百姓。

政府该不该管?我个人认为,基本原则是 - 看风险溢价(Risk Premium) 被谁拿走了,谁就得扛责任。

无风险收益算2%。银行从储户手里拿到存款,支付2%以内的利息,然后5-6%的利率借出去。风险溢价银行拿走了,银行就得扛责任。

买债券的机构或个人,自己拿到了超过无风险利率的利息,就得自己扛坏账的风险。

理财这种情况,如果本身理财就是一个接近无风险利息的理财产品,银行理论上责任更大。因为风险溢价银行拿走了。但如果理财本身是高息高风险的,买理财的人就只能自负盈亏了。

5、

如果真的60万亿城投债爆了,中央政府不兜底,风险有多大?会中国

电影资讯银行债券芷巧谈国国际

有用 (565)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