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是农历年的最后一个月,此时日月会于子,日穷于次,月穷于纪,星回于天,数将几终,岁且更始,是新旧之年的交替之月,也是除旧迎新之时,所以腊月也叫“除月”。那么腊月到底要除什么?俗话说:腊月除三样,来岁福寿长,指的是哪三样?
腊月“除”什么?
腊月是冬季的最后一个月,处于冬春交替之时,其真正的力量在丑月。丑月是从小寒节气开始,到立春前一天结束。立春节气代表春木之气完全显现,冬水之气完全隐藏,所以立春前一天为“水绝日”,同时也是“木显日”。
而木气初生于冬至,木为少阳,冬至一阳生,也就是冬至少阳生。此时初生的木气还处于隐藏状态,到了小寒节气,木气开始逐渐显现,冬水之气开始隐藏,隐藏的金气已然耗尽,所以丑为金库,是金气彻底消失之地。
随着冬水的隐藏,木气越来越强,到了大寒节气,显现中的冬水与春木几乎相等。大寒之后,木气继续显现,冬水之气继续隐藏,此消彼长,一升一降。到了立春时,这个过程彻底结束,春木完全取代了冬水,季节进入了春季。
所以腊月建丑,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春木取代冬水的过程,也就是送别冬水,迎接春木。水为老阴,木为少阳,因此腊月的主要习俗就是送别老阴之气,以迎接初生的少阳之木。所谓辞旧迎新,除晦送穷,也就是辞水迎木,除阴送寒。
腊月除“三样”,分别指的是啥?
一、除陈
腊月建丑,是旧年里的最后一个月,丑月的最后一天为“水绝日”,居于立春前一天。所以立春节气就是一道关口,标志着春木取代了冬水,也就是少阳之气取代了老阴。因此老阴之气所代表的一切不好的力量,都要留在旧年里,其中就包含了灰尘。
灰尘之“尘”与“陈”同音,代表着一切陈旧的东西,都要在腊月离开。所以腊月的主要习俗之一就是扫尘,也就是将家里的垃圾和灰尘打扫干净。有些地方还会一边拿着火把,一边打扫,其目的就是用火将所有不好的力量赶出家门。
俗话说: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意思就是灰尘是瘟神留下的标记,如果不打扫干净,就容易将其招来。由于以前人的居住环境比较差,如果再不打扫干净,就容易招来苍蝇和蚊子等,这些都是瘟神的代称,所以“除尘赶瘟神”的习俗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当然除了灰尘之外,还要将将家里破烂的物件丢出去,比如破鞋,破碗,破雕塑等。俗话说:财不入脏门,福不润浊人。家中的环境就是家里的气场,如果家中满目苍凉,必是破败之家。
二、除阴
腊月的主要力量就是冬水隐藏,春木显现,木为少阳,代表着新生。而冬水之气为老阴,所以要除掉老阴之气所代表的一切,迎接少阳之气的显现。少阳为春,为一年之始,因此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的到来。
那么老阴为水,就是阴气之极,也就是晦气和鬼。腊月的最后一天被称为“除夕”,书云:夕乃鬼也,为一年之晦气孕育而生成,在除夕之夜力量最强,也被称为“祟”。所以除夕,也就是除掉夕,除掉祟。
因此整个腊月都是初阴之时,人们在腊月初一要吃炒瓜子,炒花生等,并且要在天未亮时,躲在被窝里吃,还要发出嘎嘣嘎嘣”的响声,俗称“咬灾”。俗话说“腊月初一不吃炒,这个起来那个倒”,就是一种除晦的习俗。
有些地方在腊月初一这一天吃爆米花,正所谓“腊月初一蹦一蹦,全家老小不得病”。其实腊月初一吃炒,与除夕放鞭炮是相互对应的,一个在朔日爆米花,一个在晦日放鞭炮,主要目的就是要发出响声,将腊月的晦气赶走。
《后汉书》中说:季冬之月,星回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因为腊月初七是一年中最后一个“人日”,所以农历的腊月初七就是民间传统的“驱傩日”,是一种驱疫的习俗。
三、除旧
农历的腊月也是人们祭祖的月份,而腊月的祭祖与以往不同,谓之“腊祭众神”。其日子在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冬至三戌为腊,后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腊八节。由于汉代崇尚火德,戌为火库,是火的尽头,所以用戌日。
火代表阳光和热气,阳光消失的地方就是黑暗出生之地,所以要“腊祭”。而腊祭的目的就是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所以腊月最主要的习俗就是祭祖和除旧,而除旧的目的就是为了迎新。所谓除旧,也就是除掉冬水之气所包含的一切力量,也就是老阴之气,包含晦气,灰尘,陈旧,破烂,疫病,鬼等。
如果说灰尘和破旧的物件是外在环境,而内心的陈旧才是真正该除去的,也就是除掉陈旧的思想。回顾旧年里所有的失败和不如意,总结经验,以崭新的面貌来迎接新一年的到来。所以腊月重在除,除掉环境的陈旧,更要除掉内在的陈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