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紫近期在《听见她说》-第二期《许愿》中的独白剧演绎让人心疼。
这一剧集讨论的是原生家庭对孩子带来的影响,讲诉了一个单亲女孩的成长历程。因为父亲在母亲怀她的时候出轨了,母亲特别恨父亲,所以她从小给她灌输的就是“男人不可靠”的观念。一方面,母亲催促女孩恋爱结婚,另一方面又阻断了她唯一的一次爱情,女孩是母亲唯一的希望和安全感的来源,但是对女孩采用的,却是打击教育。母亲将自己的伤一针一针缝进了女孩的骨肉里,这样长大的孩子,眼里脸上都写满了悲伤。
这个母亲爱她的孩子吗?爱呀,甚至是过分的爱和过分的恨,都掺杂在了一起,将对父亲的爱和恨也转移到了孩子的身上,让孩子透不过气来,想到要逃跑。而母亲自己是不自知的,她自以为,是在带领孩子绕开人生的坑,实际是把孩子拖到了荆棘之地,将孩子刺得满身血淋淋。
这个也让我想到了近期的电视剧《爱的厘米》,这部剧讲述的燕西医院医生徐清风在留学归国航程中,与女机长关雨晴之间心生好感走到一起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徐医生的母亲也是一个离婚的女人,所以她一方面帮儿子介绍女孩一方面觉得所有女孩都配不上自己的儿子,一个一个地挑刺和搅黄,甚至还无孔无入地去刺探关雨晴的隐私,简直到了不能忍的地步。一步一步地想将儿子往终身光棍的道路上推,很多网友都说这个母亲恨不得自己嫁给自己的儿子。这位母亲,甚至认为这是自己对儿子是无条件的爱呢!
我们发现,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成为了父母的口头禅,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做出来的却相差甚远。父母也许会反驳,我这是爱他不是害他,父母内心觉得自己爱孩子,无论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家都是孩子最后的港湾,有的父母甚至跟孩子断绝关系,但到最后还是把遗产留给孩子。我们相信父母爱子女,但是很多时候却没有通过正确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许愿》中母亲常说的刺痛人心的话,比如《爱的厘米》中母亲常做的伤害孩子的事。一方面眼里充满了爱,一方面说出了都是刺的话做出了背后插刀的事。
什么是扎满刺的话?什么是背后插刀的事?其实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发现比比皆是,它可能是我们无心的一句话,无心的一个动作。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大人们对孩子说“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爱你了”或者 “你要再这样,我就不管你了”,甚至是“你要再这样,我就把你送人了”,大人看似无心的话,在孩子听来,相当于“如果你不听话,我可以随时抛弃你”,这是一种威胁。有的大人还会把孩子推开,抛弃在大街上,把自己藏起来,让孩子找不到他。
我亲眼见过一个奶奶,因为孩子不听话,她就和周围的人说,“他再这样我们就把他卖掉,拿到店里去卖”,周围的大人也附和着说,“对,就放到店里谁要就卖掉”。孩子充满倔强的脸透露着不服输,奶奶又对孩子说“我走了,我再也不要你了”,作势要走开。3岁大的孩子终于慌了哭着拽着奶奶的手说不要走,仿佛就等着孩子哭着求她的样子,奶奶终于露出了微笑,感觉到一种“满足”,被需要的满足,然后心满意足地教训起孩子来。
这实在太可怕了!这是在满足大人的需要,用威胁的方式,试探孩子是否足够爱你,并得到一个言听计从的孩子。如果孩子不听话,就告诉他我随时可以不要你,由此给孩子心理造成一种伤害——资格感缺失。就是感觉自己这么做不配做你的孩子。长期以往,孩子往往觉得自己没有幸福的资格,失去了爱和被爱的能力。
我曾给做过类似事情的大人一个建议,不要这样去试探孩子伤害孩子,对孩子来说,你就是他的全世界,他对你是无条件的爱。但是我往往发现,这样的大人是不听劝的,甚至还会说我说话太仔细了,只有孩子什么话都能听,才不会那么难带,以后出去外面了,什么打击都不怕了。
“打击教育”,是父母的另外一种曲解,对于父母来说,认为孩子多听听打击的话孩子的抗压能力会更加强,也就是说给孩子的心里多钉上几个钉子,等麻木了,以后被钉子钉上的话就不会太痛了,这个逻辑实在无法接受。
一个孩子,可能终其一生都在寻找两样东西,一个叫做“归属感”,一个叫做“价值感”。而“归属感”的获取,来源于父母无条件的爱。而“价值感”的获取,可以帮助他成为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的人,一个拥有价值感的孩子,他知道自己值得被爱,他的内心会充满能量,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人生拥有极高的热情度,价值感能决定孩子飞得多高。
那么,首先我们来看看怎么做才是给孩子真正无条件的爱呢?无条件的爱,是指父母对孩子的爱里没有交换、没有恐吓,也没有威胁。很多父母喜欢跟孩子交换,对孩子说:“这学期成绩考得好,爸爸给你买辆自行车。”到期末一看成绩,立即说:“成绩这么差,还想买自行车?不买了。”
在父母取消奖励的那一刻,孩子立刻能感觉到父母爱的是谁——父母爱的是成绩,根本不是自己。
所以,当父母总是用这种交换的手法来鼓励孩子的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孩子认为做所有这一切对的事都没有意义、没有快乐,也没有幸福感。纵然成绩考得好,他也感受不到来自知识本身的快乐和自己自尊水平的提高,因为父母的交换原则是以物质奖励为基础的。接下来,如果没有奖励,考第一名也没什么意思了。父母逐渐让孩子把非常重要的东西忽略了,反而去追求那些不重要的东西。
别让不爱进入认知,即便成绩不好,我也会带你去旅游,我也会给你买自行车,我不会带你们班里的第一名去旅行,也不会给你们班里的第一名买自行车,我只会和你一起旅行,给你买你喜欢的自行车,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一、改变父母及家人的语言系统,把“不乖、不爱”的语言通通舍弃。
这样做不乖,这样做不爱你,你将来长大了,看你怎么办,没有人能帮到你,你肯定没出息。不要使用不爱的语言,不管是父母还是家人,都需要上下一心,对孩子绝不用威胁。这样,当孩子有任何情况任何需要,遇到什么困难,才会随口说出来,及时告诉家长,我们才能及时帮助到孩子。
二、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并且充满爱地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接受孩子的不完美,不是溺爱,父母在关键时期和关键问题上没有发声、没有规范、没有边界,反而会让孩子就没有安全感,所以无条件的爱绝不是溺爱,无条件的爱中也包含着父母一定要矫正孩子的错误行为。
孩子毕竟是孩子,总会犯错误,帮助他规范自己的行为是父母的责任。我们可以在矫正之前正式告诉孩子“因为我是爱你的,所以我会反对你这么做,我们来好好谈一谈”。谈完事情后,一定要再说一句“虽然妈妈今天批评了你,但是妈妈永远爱你”。
除此之外,要更多地去看到孩子好的地方,发现亮点才是推动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当家长不断让孩子身上的亮点越来越多时,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当我们找到孩子光明的那一面,并积极地想办法把它放大,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最有效的办法。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无条件欣赏和接受的。这样,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孩子都能走过去。
三、打从心里认同孩子,做孩子世界的导游而不是“绑架”。
人最重要的力量来自他的内心,我们要认同孩子能够管理好自己。父母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的导游,可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上都有什么,给孩子一些空间,让孩子像游客一样自己去看、自己去探索。这样,孩子会是一个很开心、很有探索精神的游客。家长千万不要做“黑导”,绑架着游客,让孩子按照家长想要的方式去行走,这样的旅行一点意思都没有。
说完了“归属感”,我们来谈谈“价值感”。如何让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让孩子内心充满能量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人生有极高的热情呢?一、给孩子做事的机会。
让孩子参与做家务,孩子也是家里的一份子,他在家庭里的贡献不应该是学习。我们会发现,如果一个家庭里创造了只能学习的条件,这个时候如果孩子学习成绩有波动,父母责备孩子的理由就更加充分了“在家里让你干别的了吗?就让你学习,成绩还这么差” 等于孩子什么都没干,也没为这个家庭做出任何贡献。
让孩子参与到家务活中来,参与到家庭生活里来,他的存在就是家庭欢声笑语的来源。父母可以多多表达自己的感受“你这件事做得很好,照顾到了周围其他人的情绪,给我们带来了美好的回忆。”比如孩子一起做家务,爸爸妈妈可以表达感谢,因为孩子的参与,爸爸妈妈的打扫工作就轻松了许多。让孩子意识到做这些是有价值的,他有能力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生活状况。不要觉得这些是小事,不重要,从而丧失了让孩子逐渐形成价值感的机会。
二、不要条件反射地反对一切,多看看孩子的进步。
尽管有些孩子让我们失望了无数次,但是我们仍要抱着希望,创造机会和把握机会,把孩子内在的价值感调动起来。学会发现亮点,并提出表扬,最好不要用物质奖励的方式,而要赋予他意义。也就是说当孩子做对一件事时,我们不是说“做的很好,给你玩具给你钱”,而是要说明“做了这件事意义是什么”,把表扬进行到孩子的精神内核里。
三、不要和“别人家的孩子”作对比。
“你要是能赶上别人一半就好了”“别人比你强太多了”这样的话会导致孩子的价值感一点一点地下降,直到低到尘埃里。就像杨紫在《许愿》里说得一样,根本不是别人配不上我,而是我配不上别人,因为她根本就没学会怎么去爱。
当孩子被塑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正确的行为时,他自己的价值感也会得到提升,他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一个善于掌握时间的人,一个能够自控的人。
一个有自律能力的孩子,做事情的效率也会提升很多。
只有父母用了正确的方法,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不要做一个眼里充满爱,却做出伤害孩子的事情来。让我们一起共勉,从此刻开始,学习做一个合格的爸爸妈妈。
关注我,春夏秋冬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