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子鸡之味》:这部"容易忽视的好电影",拍出了艺术家的坚守

死亡不是失去了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余华

艺术家是世界上最孤独的人,这是《海上钢琴师》告诉我的。1900守着88个黑白琴键,从童年到死亡,从日出到夜幕,一辈子都没有下过船。

他也曾想过下船,去找那个让自己心动的女孩,可他看到错综复杂的路时,他反悔了:"在那些无限延伸的城市中,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根本就没有尽头,这个键盘太大,而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没法去演奏。"

最后,没人会知道1900死在了这场爆炸里,除了康恩。很多人想不明白1900为什么宁愿被炸死,也不愿意离开弗吉尼亚号。

在很多人眼中,无论以什么方式,死亡就是一场悲剧。但其实不是这样,1900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死在了自己的世界里,那一刻是值得欢喜的,他不用去面对城市的无线琴键,对他来说,88个琴键足够了。

就像哲学家赫尔曼·黑塞说的:"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海上钢琴师》让我想起了我很久以前看过的一部电影《梅子鸡之味》,这部电影被网友评为"最容易忽视的好电影之一",改编自导演玛嘉·莎塔瑟的绘本,讲述了一个艺术家被妻子摔坏了小提琴,心如死灰,花了八天自杀的故事。

纳瑟·阿里在这生命中的最后八天,他什么也没有做,就躺在床上,默默地跟所有人告别,导演运用高超的拍摄手法,串联起了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这是一部神奇的电影,其中的黑色幽默让人忍不住发笑,最后那场葬礼又让人忍不住泪流满面。接下来我将从故事塑造的男主角形象、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影片呈现的现实意义三个方面来分析一下这部电影。

01 纳瑟·阿里:深情即是一桩悲剧,非得以死来句读

天才分为两种,一种是天赋异禀型的,另一种是有点天赋+勤能补拙型的,显然,1900属于前者,当他第一次摸到钢琴时,手下的音符便如上好的丝绸那般顺畅。

纳瑟·阿里并不是1900这样的天赋型选手,从世俗的眼光来看,纳瑟·阿里甚至有点蠢,小时候老师让他和弟弟站在讲台上,当众表扬弟弟是好学生,侮辱他是学渣。

在西拉兹求学时,老师一直批评他,说他的琴声没有灵魂,但当他在街头遇到那个少女时,一切都不一样了。

他偷偷跟在少女的后面,去她爸爸的店里买了一台座钟,没想到艺术家表达爱意的手段也很蹩脚,他三番五次弄坏座钟并拿去修,为的就是能遇见依兰。

几乎没有一个女孩可以拒绝一个专情的艺术家,依兰也不例外,他们陷入了热恋。但依兰爸爸坚决不同意女儿与穷艺术家的爱情,他们的未来被依兰爸爸亲手斩断。

从此,纳瑟·阿里的琴声有了灵魂,依兰的离去,成就了他的艺术,他失去的都出现在了演奏的音符里,他四处演奏,令听者心悸,闻者落泪。

40岁的纳瑟·阿里接受了母亲安排的婚事,和法兰姬结了婚,法兰姬是一名数学老师,呆板无趣,从小深深爱着纳瑟·阿里。

在结婚后,纳瑟·阿里还是沉浸在艺术的世界和对依兰的眷恋中,他从来不洗衣做饭,也不管孩子,整个家都是法兰姬在操持着,他们两人在一起,不是无言,就是吵架,只有当纳瑟·阿里吃到那道梅子鸡的时候,脸上才会露出笑容。

婚姻长久的秘诀不是要时时刻刻保持新鲜感,而是要克服彼此的厌倦。而在纳瑟·阿里和法兰姬的婚姻中,只有一方长久的付出,必然某一天会全面崩盘。

法兰姬在一气之下把阿里的小提琴砸烂了,这么一砸,砸碎的不是是琴,还有两人的婚姻,还有阿里的灵魂。

阿里像疯了一样地四处买琴,可再也拉不出从前的感觉。在这个过程里,他还遇到了依兰,可依兰表情淡漠,只说了一句:"不记得,或者说从没见过你。"他并没有看到转角处依兰的眼泪。

"被遗忘,就代表着真正的死亡。"

对阿里来说,美妙的音符再也无法从指尖流泻出来,在自己唯一爱过的人心中,自己早就死亡,他的内心被炸成了一片荒芜,他选择自杀。

在众多的自杀选项中,他排除了恐怖的,毁名声的,毁形象的,最终,他选择了最体面的一种方式——绝食,在第八天,死亡天使来了,带走了纳瑟·阿里,在他的葬礼上,所有他爱的人都到场了。

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了一把小提琴,至于自杀吗,但网友却评论说:如果你也搞艺术,你就知道这片多真实。

用简媜这句话来概括纳瑟·阿里,再合适不过:

深情即是一桩悲剧,非得以死来句读。

纳瑟·阿里是一个极度深情的人,他一生只做一件事,拉小提琴,他一生也只爱一个人,那就是依兰。

对1900来说,弗吉尼亚号被废弃,就等于他的精神乐园被毁灭,对纳瑟·阿里来说,琴和人的消失,就意味着他的精神乐园崩塌,对一个艺术家来说,也就意味着灵感的枯竭,这等于灵魂的湮灭,所以,他义无反顾地奔向了死亡。

02 叙事手法:运用非线性叙事,多种叙事手法交织,形成万花筒风格

这部电影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本身的故事情节,而是导演运用的特别的叙事手法,《梅子鸡之味》跟《海上钢琴师》一样,同样运用了非线性叙事,形成了独特的万花筒风格。

片头一组俯瞰的镜头,从城市的全局固定到某条街上的某家店,并用一句画外音,把大家拉入了一个异域童话里:

"从前,从未有过这种事。一切的一切起源于一个波斯童话。1958年,我路经德黑兰,遇到了个人叫纳沙·阿里,我这就告诉你他的故事。"

我们不能像《海上钢琴师》那样准确猜出故事的叙事者是康恩,但大概可以猜出是亚兹拉尔,他是伊斯兰传说中的"死亡天使"。

电影以"神"的视角展开叙事,而非以"人"的视角,呈现了一种"全知"的零聚焦,故事讲述者不仅可以知道纳瑟·阿里的过去与现在,还能知道未来,凌驾于世俗之上,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故事的主线很简单:一个小提琴家花了八天时间自杀,是以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述的,但巧妙的是,影片中的叙述权发生了两次转让。

第一次是在第六天时,死神和阿里进行了直接对话,这时候的叙述主体就转让给了阿里,是一种"限知"的零聚焦。

第二次是在最后一天阿里面对死亡时,在床上与朋友和亲人们告别,屏幕不断闪烁,模拟阿里的视角,传达出了阿里艺术被毁、爱而不得的意难平和深入骨髓的孤独。

导演通过非线性叙事还对叙述的时间进行了分割和重构,把过去、现在、未来联系了起来,我们便更能理解阿里的孤独与痛苦。

对于过去,电影的叙述通常是在人物触景生情后,插入一段回忆,这被称为"闪回"。

阿里在成长的过程中始终无法获得认同,这也是他自杀的一个诱因,小时候老师以成绩辨好坏,并在其他孩子面前批评阿里,导演还运用了高超的视听手段,展示了阿里的困顿。

对于未来,电影中有一段是描绘阿里的一双儿女的未来生活的,将未发生的事情进行超现实呈现,这被称为"闪前"。

女儿的故事是对阿里的续写,她结过两次婚,第二任丈夫去世后,一蹶不振,沉迷赌博,人生浪费在癫狂的赌场上,三十几岁就心脏病发去世了。儿子的人生就像一部美式喜剧,人生平庸琐碎,但不乏一些小乐子,这种平凡的生活符合法兰姬的要求,平凡但幸福。

这种叙事视角和叙述时间的转换和聚焦,都发生在一条很清楚的故事线上,每一个事件的发生,每一场相遇,都有前因后果,并交织成了生活这张网。

03 写在最后:我们唯一要做的,是坦然接受命运赋予的,用力握住我们所爱的

我看过几部描绘艺术家的电影:在《罗丹的情人》里,19岁的卡蜜耶和罗丹相遇,相爱、痴缠,卡蜜耶最终被疯人院的马车带走;《弗里达》里,弗里达和里韦拉,他们灵魂契合,男方却不停出轨,婚姻也不幸福。

艺术家靠着生活获得灵感,所以他们的婚姻大抵是很难幸福的,本片中的纳瑟·阿里也是一个艺术家,但如果是一个普通人,不可能会在一把小提琴摔破之后就选择自杀。

我们看电影的目的也不是学会和主人公一样的生活,而是怎么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

张小娴说过一句话:

人总爱跟别人比较,看看有谁比自己好,又有谁比不是自己。但其实,为你的烦恼和忧伤垫底的,从来不是别人的不幸和痛苦,而是你自己的态度。

人生少不了烦恼和忧伤,这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唯一需要的做的,是学会珍惜和满足,坦然接受命运赋予的,用力握住我们所爱的,过得快乐些。

影视动态小提琴海上钢琴奔跑吧依兰梅子鸡之白日梦赤文化

有用 (270)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