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卿卿日常》热度破万,白敬亭迎来了他的“丰收年”。
作为内娱公认的“四大墙头”之一,白敬亭与并列的吴磊、刘昊然和易烊千玺相比,入圈最晚,起步最低,还总是被人诟病为“综艺咖”。然而年初的《开端》、年尾的《卿卿日常》,已经被列入他的“实绩”榜单。近期他被拍到的和宋轶的恋情绯闻,也从事业和感情双方面“打破”了观众的固有印象。
除了白敬亭以外,今年对于“四大墙头”来说,都是转折的一年:易烊千玺因为考编事件舆论口碑暴跌;吴磊迎来了拉起腾讯暑期剧集播放的《星汉灿烂》,也出现了和向涵之的恋爱绯闻(虽然在近期被向涵之否认);刘昊然的影视作品今年只上了春节档的《四海》,和周冬雨的恋爱绯闻成了今年围绕他最大的新闻……
观众对“墙头”热情不减,早在两年前就拉扯出了“新四大墙头”宋威龙、任嘉伦、许凯、胡一天。只是这届墙头评选质疑声更多,粉丝的反馈也很冷淡,纷纷“抱走不约”,对“墙头”的爱称也敬谢不敏。
“四大墙头”的名号迎来地震,或许是娱乐圈车轮驶向的必然。众“墙头”为观众喜闻乐见,但对铆足劲向上攀登的小生们来说,这个名号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
“墙头”何以为“墙头”?
“墙头”的反义词,是来自于二次元圈子的“本命”——后者起源于日语的“ほんめい(HONMEI)”,通常指最喜欢并一直喜欢的动漫角色。“本命”的定义非常严格,如果过两个月就不喜欢了,就不能被算作是“本命”。
“墙头”正相反,它所需要投入的喜欢没有那么热烈,可以仅仅停留在“有好感”的程度。粉丝对某明星抱有好感,那就暂且简单地喜欢一下,等下一个让人心动的明星出现,又会爬到新的“墙头”。
正因为此,能被评作“墙头”的明星,大多是路人缘上佳的类型:他们在专业能力上不会太过差劲,又鲜少有负面舆论和乱七八糟的绯闻,拿出去讲“我喜欢某某明星”时,也不会被质疑品味和丢面子。他们有足够的大众知名度,又因为口碑稳定,能够让观众收获一份“永不塌房”的安心。
更何况,被算作“四大墙头”的这四位小生,还是最讨国内观众喜欢的、“少年感”男星的代表。
吴磊和易烊千玺,一个是童星出道,一个是养成系偶像团体出身,虽然几乎没演过有口皆碑的“校园男神”角色,但成长轨迹几乎让观众从小看到大;刘昊然出道作《北京爱情故事》中的角色,是讨人喜欢的纯情初恋,《唐人街探案》演的是“天才少年侦探”,首次出演网剧又在《最好的我们》里,成为“很难让人不爱”的余淮;白敬亭在前期最有水花的两个角色,《匆匆那年》的乔燃和《夏至未至》的陆之昂,也都是让观众心疼的经典男二号形象。
大众喜爱明星必然会在其外在形象上投射某种情感,而“四大墙头”们身上寄托的,是针对“校园白月光”的幻想。
对于大部分女性观众来说,青春校园初恋几乎是“百试百灵”的影视形象——比起宫廷权谋、仙侠虐恋,穿着校服打打闹闹的学生时代是观众都有过的共同经历,对校园男神的投射,才是普世性最强的情感寄托。
也正因为要符合“校园白月光”的形象,被列入“四大墙头”的艺人都属于邻家气质,出身背景也相对亲切,不是看着就和普通人相差过远的“星二代”。同时,要当“大众情人”,可以有CP体质,但必然不能“心有所属”。在被评作“四大墙头”的时候,即使是有过大热荧幕CP的刘昊然和白敬亭,也没有承认过任何恋情。
而“墙头”很难进一步发展成“流量”,既是“校园初恋”带来的人设桎梏,也是某种时代的必然。
能带给大众“少年感”的男明星,必然在吸引死忠粉的荷尔蒙属性上缺了一笔。“四大墙头”除了1993年出生的白敬亭,剩下三人常年被网友喊作“弟弟”,与时下正流行的“X月男友”有微妙区别,很难吸引到成为流量粉丝战斗力核心的女友粉。
内娱传统的流量走红路线,是演爆款剧(尤其是偶像剧)男主之后借此飞升,但在“四大墙头”的发展早期,只有刘昊然是真正踏入过这条走红路线的,吴磊接戏的水平并不稳定,白敬亭早期机会不多,易烊千玺除了组合参演的自制剧以外也没演过男主。即使是演过校园偶像剧男主的刘昊然,对剧集领域也只是浅尝辄止,主要的事业重心仍然放在大银幕。
虽然形象足够亲切邻家,但他们的发展路线几乎没踏足过诞生流量的漩涡。之后易烊千玺跃升为内娱流量,也和传统的走红路线并不接近。
并且,死忠属性的流量粉丝,往往需要“偶像看重我们”“我们能帮助到偶像”这样双向的情感连接。但按照传统演员的规划和艺人自身的认知来看,经纪公司在运作时更倾向于让演员型艺人和大众视线保持距离,避免日常的性格人设破坏演员塑造的荧幕形象,上综艺的频率都会被稳定在一个相对合适的范畴。
同时,因为“墙头”型艺人良好的大众口碑,也少有需要粉丝慷慨激昂地维护自家爱豆名誉的场面,没有被“虐”过的粉丝群体难以聚合,最终只能散作满天星斗。
“墙头”没有用?
路人收“墙头”收得开心,但对于被当作“墙头”的明星来说,这或许不是一件完全的好事。
原因很简单,粉丝将自己看作“墙头”,就意味着没有将其转化为死忠粉丝。大众口碑好固然不错,但核心粉丝粘性不足,对比起响亮的名头来说,总归是有些尴尬。
今时不同往日,内娱的评判标准,在流量游戏规则的入侵之下,已经拥有了显著的变化。
粉丝经济飞速发展,带来了粉丝把握更多主导权的新玩法:光是商务代言,粉丝就会抱着“支持哥哥/姐姐”的心态购买相应的产品,哪怕不是必需品也可以赠送亲友。
在这样的玩法支持下,请来流量明星做商务代言的品牌,就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巨大的收益。相比之下,只依靠“大众好感”的“墙头”,就显得背后有些单薄。
死忠粉丝的多寡和购买力高低,也在舆论场上成为了一道衡量明星是否走红的必要门槛。
王鹤棣因为《苍兰诀》成为“八月男友”之后,豆瓣小组等娱乐社区首先要考察的,就是他的杂志销量、代言销量是否达到了“流量”的量级,才能判定他是“真红”还是营销出来的“虚火”。
流量规则进一步影响到了剧集市场,即使是在当下流量已经逐渐退潮的阶段,启用流量明星演戏仍然不是一笔坏买卖。
毒眸(ID:DomoreDumou)曾经在往期文章中提到,对于片方来说采用流量明星演戏,意味着在招商和热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剧集产品总归还是拥有商业属性,而对于投资方来说,一个没有流量的演员担当主演的重任能否抗住整部剧,变量要比流量演员大得多。流量演员们自带的粉丝,也会直接加入做数据、推热搜的宣传矩阵,省去一大笔预算。
五元文化联合创始人马李灵珊有一个观点是,剧集行业对流量明星的追逐,和对大IP的追逐类似,都是为了“控制变量”——因为大IP已经经过了一次网文市场的初步筛选,流量明星也同样。换言之,用流量演员不一定让剧火,但至少能交出一份“保底”的成绩单。
反观“墙头”型艺人,他们占到的优势只有“大众好感”,而不是“观众对其演技的认可”,也就是说在没有流量优势的情况下,多数“墙头”型艺人很难单靠这份好感吸引观众来看剧。一位曾经采用过某位“墙头”型艺人的导演就对毒眸透露,团队选择他,最初是指望他能为剧集带带流量,结果等剧播出才发现该艺人并不能“扛剧”。
最终的结果就是,更多的商家、平台、片方,直观感受到了流量明星带来的滚滚红利,自然会把资源向其倾斜。即使一个艺人没能到全国知名的地步,也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粉丝数量够多,就可以拥有更优质的演艺资源和更高阶的商务代言。在过去最兴盛的流量时代,从韩国回来的鹿晗等人就借此迅速在内娱站稳了脚跟,TFBOYS也因为粉丝力量庞大在大众面前有了存在感。
因此,近年来走红的小生们总归要抓住机会,跃升到“流量”的层面,只做一个单纯的“墙头”,经纪公司不满足,粉丝也并不满意。“四大墙头”在今年纷纷退位,迟迟没有后来者补位,是国民级的“墙头”艺人后继无人,也是大家的“胃口”变得更大了。
不过,在流量逐渐退潮的当下,品牌和剧集对艺人的需求,或许仍有转向的空间。
一位品牌方相关人士告诉毒眸,在品牌选择代言人时,流量和带货能力不一定会放在第一位考虑,对于原本就不愁销售量的品牌来说,更需要合作的明星有知名度,且口碑平稳、不要曝出负面舆情。更何况近年来艺人口碑爆雷事件频频发生,将策略从单纯依赖某一流量明星带动销量,改而投入内容营销、靠产品打出一片天的品牌,也不在少数。
大众对“墙头”的热情依然不减,只是对艺人要求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因为作品走红,也不会因为花边和法制新闻“塌房”,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