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影视未来要怎么走?
在不久前的一次内部座谈会上,一众影视圈大腕儿,阐述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别看是内部会议,其实细看大有文章。
陈宝国站在演员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作为演员、表演者,我们要到人民中去,要体验生活,从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素材,还有创作源泉。”
李雪健同样强调演员的品行:
“深入生活,做一个合格的演员。”
既做过演员,又做过导演的黄渤,则点出了一个“根”字:
“讲好故事,做青年观众的基石。”
这些观点,其实可以汇总成,影协主席陈道明现场谈到的一个词——“中国式”电影。
“个性”和“文化”,是陈道明提到中国电影日后发展方向的两个最主要的名词。
“这是所有电影工作者,努力的一个方向。”
有人觉得陈道明说的话有些抽象。
那是因为他现在是中国电影家协会的主席,位置高了,格局大了,说话自然也就不一样了。
但是对于演艺圈从业人员来说,这称得上一次振聋发聩的发言。
01、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的电视剧市场是要强于电影市场的。
我们知道的很多大腕儿,如陈道明、王志文、陈宝国等人,都是主攻电视剧的。
直到2012年后,随着《泰囧》的大卖,电影行业热钱涌入,势头反超了电视剧行业。
说来奇怪,电影行业惨兮兮的时候,没人关注电影,等电影势头起来的时候,娱乐圈人均一个“电影梦”,现在虚假繁荣的背后,也怪象迭出。
综艺节目、流行歌曲、电视剧、网剧都可以拍成电影大卖,真可谓“电影是个筐,啥都往里装”。
主持人、歌手、作家、视频博主、阿猫阿狗,都来分电影这块蛋糕了,曾经的“第七艺术”一度沦为了名利场上的“陪酒女郎”。
随后电影市场从“煤老板时代”进入“流量时代”。
编剧汪海林就感叹,怀念以前的“煤老板”,他们只对女演员有要求,不干预创作。
互联网电影公司兴起后,他们不仅投资电影,还干预创作,将所谓的大数据思维,植入了电影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底下的明星,就不再精进演技,而忙着走红毯,上热搜,曝八卦,刷存在感。
最后靠着“虚假流量”获得了资源,看似精准定位,其实已经和艺术的创作初衷,背道而驰了。
电视剧也紧跟电影的脚步,进入了“群魔乱舞”时代。
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代表人物:抄袭、融梗、炒作、流水线生产,收视却节节高升。
“归国四子”,是这场乱象中的典型代表。
他们回国后,在大量粉丝的簇拥下,出演影视剧,在综艺里当导师,周星驰、徐克、成龙等一众大佬,都要为他们站台。
而在畸形市场,培养下的观众,也出现了审美偏狭,冯小刚对此有过一番评价:
“中国电影现在这么让观众想吐槽,和大批的垃圾观众有关系。你如果不去给它捧场,它就没有生存空间,制片人也不会去制作这些垃圾电影。”
02、
“风向变化”发生在2017年8月。
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前三天斩获了3亿多票房,随后遇到了强大的对手——《战狼2》,第四天后票房断崖式下滑,最终只能以5.35亿的票房“惨淡收场”。
而《战狼2》从它身上碾过,创造了国产片的票房纪录,这也标志着中国电影“拨乱反正”的开始。
之后流量明星主演的电影纷纷扑街,《我不是药神》《流浪地球》这样的电影大卖,让国产片在人文和工业两开花,一个欣欣向荣的时代开启了。
而电视剧领域,则出现相应的滞后期。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影是线下的,需要大家用脚投票,藏在键盘背后的水军,无处遁形。
而电视剧,特别是网剧,是线上的,粉丝和水军是可以反复刷的,数字做得也就比较好看。
当电影领域抬高门槛后,流量明星们不约而同挤进了电视剧赛道里,一时间天价片酬,层出不穷。
2018年8月,一纸限薪令,让畸形市场短暂冷却,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很快,一些别有用心的明星,就搞出了新花样。
要么签署“阴阳合同”瞒天过海,要么在一部剧里身兼数职领几份儿钱,做到“一剧多吃”,要么把七大姑八大姨安排进剧组代领报酬,这叫做“不把鸡蛋,放进一个篮子里”。
总之,“限薪令”下,一些明星非但没有因震慑,而自我约束,反而想着钻空子,催生出了一个个“日薪208万”。
随着这些明星的丑闻曝光后,大家义愤填膺,在宣泄情绪的同时,电视剧市场也悄然完成了自我净化。
03、
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正午阳光了。
2015年,在一众“于正剧”的包围中,正午阳光的《琅琊榜》杀出重围,在“天下苦玛丽苏剧久矣”的背景下,这部剧显得更加难能可贵。
该剧豆瓣9.4分,很多人就是在报复性地打高分,豆瓣评论中点赞最高的一条,即说明了当时的公众心态。
正午阳光这些年逐渐发力,拍摄了《大江大河》《山海情》《都挺好》《伪装者》等一大批精品电视剧,带领整个行业进步的同时,也大大提升了观众的艺术审美,那句“正午出品,必属精品”,就是对它最好的褒奖。
怀瑾握瑜,风禾尽起。
我们看到黄晓明、袁泉、靳东、胡歌这样本来就带有光环的演员,在正午阳光的剧里“进修”之后,都沉淀出了一种内敛沉稳的气质;
我们看到而郭京飞、热依扎这些遗珠则在正午阳光的剧里大放异彩。
我们看到张嘉益、尤勇智等一批老戏骨从红花变成绿叶后,又开启了演艺新篇章。
不啻微芒,造炬成阳。
在正午阳光身旁,也出现了一个个奋斗的身影,他们为国产剧的振兴,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
譬如2017年《人民的名义》的爆火,引起了反腐扫黑剧的爆火。
这些年出的《破冰行动》《扫黑行动》《罚罪》《冰雨火》虽然褒贬不一,但都在水准之上;
譬如2020年的《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爆火。
一方面让“悬疑剧”遍地开花,一方面短小精悍的体量,也冲击了一大批“注水剧”。
爱奇艺推出的“迷雾剧场”,芒果台推出的“季风剧场”主打的都是“轻体量、快节奏”。
譬如近两年的《觉醒年代》《功勋》《跨过鸭绿江》等剧,打开了“主旋律电视剧”的新方式。
扎实的剧本,生活化的表演,润物细无声的价值输出,撕掉了“光伟正”和“假大空”的标签。
譬如《平凡的世界》《装台》《人世间》等一系列“茅盾文学奖”改编的电视剧。
用强大“文本硬核”输出,对习惯了“速食”的观众,进行了一个“文化强攻”,也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审美趣味。
整体而言,这两年的电视剧市场欣欣向荣,势头又反超了电影行业。
04、
而电影行业,在2019年达到巅峰后,受疫情影响迎来了“行业寒冬”。
用数字即可说明问题。
2019年全年票房是642亿,今年目前的数字是283亿;
2019年引进的外国电影是136部,今年只有38部,其中只有3部与国外同步上映,有23部,都是已经上映多年的老电影,其中一部是2018年的,一部是2019年的。
今年国庆档的票房,甚至跌回到了2014年。
对于观众来说,自身的“体感”更能说明问题。
很多人都好久没去电影院了。
一是疫情封控,电影院关门;
二是电影票价在近两年暴涨,动辄大几十元,超出了大家的心理预期;
三是实在没有好的电影。
于是“看电影”已经被很多年轻人,从社交清单中划去了,今年要不是《独行月球》上映,全国几百上千家影院又要倒闭了。
此消彼长,大家都不去看电影了,自然就宅在家里追剧,这无疑又给电视剧市场,分流了一大批观众,电视剧演员的咖位,也就水涨船高了。
张艺谋曾在20年前劝说章子怡不要去演电视剧,这两年他也松了口,不仅建议刘浩存演电视剧,甚至自己也开始谋划电视剧《主角》的拍摄。
而冯小刚抢先一步拍摄了网剧《北辙南辕》,结果口碑奇差。
看来电影对电视剧的“鄙视链”,在今天的语境里已经不存在了。
05、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陈道明发话了。
身为电影家协会主席,陈道明可以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电影所处的困境。
如何破局?
他提出了一个概念:“中国式电影”。
在皮哥看来,这个概念可以理解成以下3个方面。
其一是“中国式的演员”。
这似乎是个废话,但其实是个很微妙的概念。
因为很长一段时间内,内地自己的演员,有一些在身份认同上,存在障碍。
他们没有自己的个性,宁可跑去好莱坞蹭红毯演配角,也不愿意待在自己国家。
然后财富自由后,立刻润出国拿外国国籍,接着摇身一变以国际友人的身份回国,一边享受外国人的优惠条件,一边摆出高姿态进行“技术扶贫”。
这样的“香蕉人”比比皆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怪象。
很多演员寂寂无名,但是“出口转内销”后立马高大上起来,这种例子,在偶像圈子里比较多;
很多润出去的人一边对国籍讳莫如深,一边却大谈爱国。
很多美国籍的演员,在战争剧里打美国鬼子,为了钱可以自己打自己。
“中国式演员”似乎成了一个工具和摆设,需要赚钱时,它是护身符;赚完钱要去享受了,它就被弃之如敝履。
但是这两年“风向”变了,演员的国籍问题,不能再模糊处理,“中国演员”这个身份得到了强化,用陈道明的话说,我们要有自己的个性和文化自信。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骑墙派被扒了底裤,有的演员选择从美国籍转回了中国籍,《梦华录》里刘亦菲国籍被特别标注。
我们的演员,如果连自我身份都不认同,如何拍出感动老百姓的故事。
其二是“中国式的故事”。
在2019年国产片发展高峰时,其实产生了两种风潮。
一种是大家对好莱坞电影争相追逐,其中对漫威电影尤甚。
这些爆米花的电影的质量良莠不齐,但是很多人却看得泪流满面,直呼这就是我们的青春。
久而久之,大家更相信“美国故事”,不再相信“中国故事”。
于是当《战狼2》里中国人以一敌十,《流浪地球》中国人拯救地球时,很多人不自觉地质疑,中国人怎么可能刀枪不入?
可是如果把主角换成美国人,似乎一切又合理了,这就是文化渗透的可怕。
第二种风潮是,这几年“翻拍片”成风。
很多美日韩电影,直接被我们拿来翻拍,实诚的还会告诉观众买了版权,鸡贼的则直接选择沉默。
很多人看完电影后,被这类“中国故事”深深打动,可是很长时间后才意识到它们只是“外国核,中国壳儿”,这对于观众来说也是一种伤害。
拍好“中国故事”,就意味着要让创作者,不能待在家里一味模仿照搬和臆想。
而应该扎根我们的文化土壤,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写出真正属于中国的故事。
不求多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至少要让观众相信,这就是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
其三,就是“中国式的情感”。
这些年,影视剧里出现了大量狗血剧情。
职场剧里都是“霸道总裁爱上我”,抗战剧里都是手撕鬼子和裤裆藏雷,言情剧里玩起了爷孙恋,古装剧里到处卖腐。
乱象背后的原因,就是创作者只想着吸睛走捷径,没有把握好“中国式的情感”。
中国人在表达情感时,讲究含蓄内敛和层层递进,讲究一个“慢工出细活”,但是快节奏的创作环境下,怎么迅速出活儿?
只能耍宝、使相、掉凳儿和上猛料,以“挤眉弄眼”替代“眉目传情”,以“强行制造冲突”来替代“娓娓道来”,以“奇”来遮盖“假”。
用做饭进行类比。
高明的厨师在做饭时用的佐料不多,旨在还原食材本来的味道。
而拙劣的厨子因为没有自信,只能把各种调料都倒进去,用重盐重油重糖,来刺激你的味蕾,顺便遮盖食材的不新鲜。
最后做出来的饭很馋人,但却对健康无益。
陈道明强调“用我们独特的文化、语言、方式、思维来描述中国式的情感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要让创作者不要再猛火乱炖。
而是放慢节奏,往深里挖,寻找到真正新鲜的食材,用文火慢炖的方式为大家烹制出可口的菜肴。
流量明星、香蕉人演员、烂片泛滥的时代已过去,总之,如今影视娱乐演艺圈的天变了。
陈道明的发言标志着影视圈,特别是电影圈的风向要变了。
这股风刮向何方,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