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拍摄《大决战》,有人提倡不写林彪,杨尚昆:那仗是谁打的

我国有不少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都受到了民众的高度好评,要是在这些影片当中,选出最优秀的,那一定是《大决战》电影三部曲。

这部影片总共包含了六集:《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分别讲述了我国在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

整个电影投资超过1亿元,从对革命人物的采访,到演员选角的确认,以及具体拍摄的展开,耗费的人力物力都非常巨大。

这部影片高度还原了我国战争的原貌,将涉及到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都刻画得十分饱满而生动。

图丨大决战

《大决战》系列电影,一经上映就受到了良好的反响,甚至时至今日,它也是很多影迷心目中,无法超越的战争影片。

邓小平同志曾经特意去观看过这部影片,然后予以了高度评价:“拍的太好了,我以后要每年都看一遍!”

但是,在拍这部影片的时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有人提出,要不要把林彪拍出来?杨尚昆得知此事后表态:仗是谁打的?

图丨邓小平

将三大战役搬上银幕

早在建国初期,八一制片厂就曾经想要将三大战役,拍成一部宏伟的影片,展现给全国的民众。

可是,由于技术条件限制,加上当时我国的物质生活,尚且不丰裕,电影事业就更是没有受到普遍的关注,这件事情也就搁置了下来。

随着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到来,人民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提升,文化领域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民众对于精神文化有了更高的需求。

于是,80年代,迎来了我国电影事业的春天,很多影片都在电影院相继上映,人们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新潮的生活和娱乐方式。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我国电影技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很多原先无法展示的画面,能够在技术的支持下被呈上荧幕,也引起了观众的兴趣。

图丨八一制片厂

此时,一部关于三大战役的影片,就被纳入了拍摄的考虑之中,因为,这场战役,对于我国的建设与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价值。

为了展现我国革命战士的英勇形象,也反映人民在战争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经过中央商议,决定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来进行这一部电影的拍摄。

之所以决定,要如此大规模地拍摄这部电影,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好的电影作品,我国的电影则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因而,很有必要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好的电影首先需要一个好的剧本,因而一个优秀的主创团队十分重要。经过慎重的考虑,最终由王军、史超、李平分负责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淮海战役的剧本创作。

图丨大决战

他们三人都曾经亲自参与过三大战役,对战争的原貌,有着确实可信的了解。同时,他们都是八一电影制片厂的骨干人员,在电影拍摄方面很有经验。

中央方面也对这部电影的拍摄十分重视,由中央领导杨尚昆,一直负责电影拍摄的跟进,并与主创团队,多次一同进行研究与讨论。

知道这部影片将要被拍摄,我国很多参与过三大战役的革命老将们,都非常关心,希望能够在荧幕上,看到当年解放军们是如何万众一心,打败敌人的场面。

因而,面对剧本创作人员的采访,大家都十分热心,很乐意讲述当年三大战役发生的实际状况,以及各种细节信息。

其中,聂荣臻元帅就多次向导演一行人,介绍了当年平津战役的具体情况,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者,他的讲述,使得剧本更具有了历史的可靠性与说服力。

图丨聂荣臻

整个剧本的创作,是在很多亲历者的帮助下,共同完成的,这样坚实的基础,就决定了这部影片具备了,后来电影所不能达到的高度。

除了战争的亲历者以外,为确保各种史实与具体信息的准确性,主创人员广泛搜集了各种与三大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将其进行精心的汇总与吸收。

并且还受到了专业人员的指导,整个过程简直比得上一门专业的历史研究,电影的主创人员精心竭力,仅仅是文字资料,就收集了多达6000多万字。

而关于剧本的创作环境,主创人员亲自考察了,当时战争发生的多个战场遗址,并在实地进行了简单的模拟,以求对细节的说明,尽可能地准确、恰当。

从而,在众人的齐心努力以及长久付出之中,这部精良的电影剧本,终于被打磨了出来。

图丨战场

剧本遇见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但在同时,主创人员也确实遇到了不少问题,而其中最拿不定主意的,就是林彪这一形象,应该如何加以塑造。

在解放战争中,尤其是三大战役里面,林彪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前后一共指挥了大大小小多场战役,而且立下赫赫战功。

例如,在1954年,林彪曾指挥解放军在秀水河子大破国民党,此场战役发生之时,我放武器装备全面落后于国民党,处于非常明显的劣势。

但林彪还是凭借过人的指挥能力,扭转了战争局势,并且缴获了大量的战胜物资,尤其是军用机械装备,这使得后来的仗,有了更充足的准备。

这场战役是我军在东北取得的第一场胜仗,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在当时广为流传,具有非常大的战略意义。

图丨剧照

而且这也是解放军打的第一场歼灭仗,此前国民党一直仗着自己有美军的装备,认为解放军不可能打败他们,这次战役就极大的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就算这场战役略去不提,但是三大战役中十分重要的辽沈战役,则不能不好好展现吧,这场战役,也是完全在林彪的指挥下打成的。

当时,林彪指挥东北人民解放军,一共花了50多天的时间,歼灭了47万余人的敌军,极大打击了敌人力量。

这使得我军在东北地区的形势,获得了极大扭转,对于我国战争全局,更是具有转折性的意义。

本来,毛主席对于战争的预判,是五年左右的时间,此场战役获得胜利,连毛主席都亲自肯定,我们只需要再用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完全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了。

图丨林彪

由此可知,这场战役在整个解放战争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而作为这场战争的总指挥,林彪更是不容忽视的存在。

但是,在解放时期,林彪却也犯下了一些错误,这些错误也绝对不容忽视。

在大决战前夕,千钧一发的关键时刻,林彪曾经借口粮食问题,没有得到中央解决,迟迟不肯南下攻打锦州。

这对于我国战争全局,以及整个革命的进程,都具有很大的影响,可林彪却坚决不肯南下,甚至在与毛主席通讯的电报之中,展开了争论。

当时主管东北经济的是陈云同志,他清楚地知道,林彪所说的粮食问题,其实是能够得到解决的。

图丨林彪

林彪之所以不愿南下,真正原因是怕自己打不下锦州,因为不想打败仗,所以找了一个借口罢了。

曾经在军史的书写过程中,面对林彪这一人物的塑造问题,陈云就主张如实呈现,不管是历史功绩,还是个人错误,都要如实记叙。

可历史的书写与电影的塑造必然还是不一样,电影面向的是更广泛的全国群众,其中人物形象是如何,将很影响大家对待相关事件的认知。

在主创团队中,针对这一问题,大家也展开了争论,并最终形成了两派主要意见:

一些人主张,这部影片最重要的是要还原历史,那么对待历史人物,也自然应该采取同样的态度,林彪是怎样的,就如实表现这个人即可,对于他的功绩也是一样的呈现出来。

图丨陈云

另一些人则反对这一看法,并且主张不要描写林彪,实在要提的地方,也不要有太多细节,直接一笔带过就行了。

双方的争执久久没有一个定论,从而关于林彪的荧幕形象应该如何呈现,实际上一直都没有被确定下来。

但剧本的创作不能停止下来,于是,只要是涉及林彪的剧情与内容,大家都还是存在犹豫与分歧,每次到这里都会耽误很多的时间。

就这个问题,最终没有人敢拍板决定,大家各有想法,谁也说服不了谁,眼看这个问题无法决定,将极大影响剧本的创作与推进。

图丨剧照

于是,这个问题被上报给了中央的杨尚昆同志,并请他作出最终的判断与决策。

杨尚昆在了解情况以后,很快就直接指示:“剧中当然要有林彪,不然的话,在东北的战场,那仗是谁打的?”

不仅明确了要写林彪,而且,要如实地写他,不要否定他在之前战役中的功绩。

杨尚昆认为,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应该贯彻到电影创作的过程当中,毕竟林彪是一个历史人物,对待他的态度,也应该是历史的、客观的。

而后来的民众看到电影,也应该知道林彪这样一个人的存在,他曾经参与了中国多场革命与战争,从土地革命时期,到后来的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都发挥了很多重要的作用。

图丨杨尚昆

虽然在后期,林彪确实有一些错误,但如果因此,而忽视他之前的功绩,那则是以偏概全,不能让民众得到信服的。

在听到杨尚昆的表态以后,主创人员终于敢放心地投入创作了,这下剧本有了具体的方向,他们在历史有关事实的塑造上,也就更有底气。

杨尚昆的这一态度十分重要,正因如此,后来有关林彪的情节才会那样生动,而整部影片也更是因为坚持了这样一种精神,才会如此引人入胜。

之后遇到的种种问题,主创人员也一一解决掉了,在1987年年底,一部优秀的电影剧本终于完成了。

图丨杨尚昆

后来,在电影的拍摄过程中,也得到了杨尚昆等中央领导人的大力支持。

一部好的影片,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资金支持,而这些所需要的条件,在中央领导人的帮助下,都一一得到了解决。

为了最真实地呈现战争的真实面貌,让观众获得最好的观影体验,电影拍摄动用了很多真实的坦克、飞机等重型装备。

这还是历史上第一次,在一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涉及到了如此多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

正是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这部影片最终才没有让众人失望,各方面都十分优秀,甚至称得上是完美的水平,呈现给了全国的民众。

图丨剧照

影片对于历史的实事求是

除了关于林彪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外,整部影片在多个方面都呈现出了,它对于历史实事求是的态度。

当年,扮演蒋介石有一个很出名的演员,叫做孙飞虎。他模仿蒋介石惟妙惟肖,演出了蒋介石本人的神韵,因而在多个影片中,都由他来出演这一角色。

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扮演的蒋介石,具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缺陷和问题,那就是,对蒋介石本人进行刻意丑化。

其实,这与孙飞虎本人的演技没有关系,而只是由于当时人们的固有认知,认为蒋介石就是一个独裁者,是我们的敌人,所以他的形象就应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负面形象。

但如果这样去呈现,实际是不应该的,蒋介石本身绝不是一无是处的人,要不然,他也不能够成为国民党的领袖,而且还让我们这场战争打了这么久。

图丨孙飞虎

但在当时,这种观念几乎已经是根深蒂固了,观众也普遍喜欢看,蒋介石在荧幕上各种出丑,不太聪明的表现。

但在大决战系列的刻画过程中,主创人员却对这种历史观,进行了重新审视,并决心加以改变,塑造一个真实的蒋介石。

从而,他们没有像通常电影那样,找孙飞虎进行饰演,而是找了一个叫做赵恒多的演员,由他塑造一个真实的蒋介石形象。

最终,他的呈现也十分动人,让观众了解到了不同层面的蒋介石,甚至很多国民党人士在看了这部影片以后,都对赵恒多的扮演表示认同。

正是由于这种对于历史本身的尊重与还原,并将其贯彻到了对文艺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才使得这部影片一鸣惊人,令人啧啧称赞。

图丨赵恒多

相比于后世的很多影片,甚至一些制作更加精良,在科技运用上也更加先进的电影,大决战系列依然无法超越,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如果大家观看过后来翻拍的系列,或者其他相同类型的电影,就会发现,这部大决战系列,将当时革命先辈们的坚定决心,刻画得栩栩如生。

这部影片从创作之初,就是秉持着对历史的怀念,以及对人民的赞美,而在创作与选角的过程中,更是落实了这样的一种信念。

这种对于战争与革命的坚定信念,强烈地流淌在整部影片当中,观众能够为之所感动,产生强烈的历史感与责任感。

因而,一部好的影片,一定要有好的信念与价值观的支撑,影片不仅仅只是文艺作品,它的背后,涉及到主创人员的历史感,价值观等多项重要内容。

图丨剧照

观众在进行观影的过程,也不仅仅是接收一个个精良的电影画面,更是对于影片内容的感受,对影片精神的学习。

正因如此,一个好的影片可以有多种呈现方式,但就其创作过程和设定而言,它必然是严肃而深沉的,其中的逻辑决不能够是含糊的。

当作为一个观众,不仅仅是欣赏电影精良的画面,而更是要学习一种人生观与价值观,让自己获得精神上的享受与提升。

因而,好的影片内容往往能够引人深思,这就是它对人在思想与精神上的深度提升,影片发挥的作用,往往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但它的力量也确实不容小觑。

实事求是作为一种价值观念,确实也应该是文艺作品创作的首要原则,任何时候,一部影片都应该具有历史担当,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功能。

图丨大决战

大决战系列电影作为一部经典,值得我们如今的人静下心来好好观看,更是成为了今后我国电影创作的标杆与榜样,其创作全程都值得后来的电影界学习。

如今我国有一批又一批的电影上映,随着观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断丰富,影片类别也在不断地更新。

但无论如何,影片的创作都不能够脱离民众的生活,更不应该是毫无内容和意义的,精神内核与价值追求是一部影片最重要,也永远最动人的地方。

在众多类型的影片当中,战争与革命主题的电影,仍然受到民众的广泛欢迎,这就是由于,我们对于过去那个先辈筚路蓝缕、辛苦打拼的年代,充满了最高的信念!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影视动态电影大决战林彪杨尚昆谈史说资综合

有用 (8)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