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影片情节推进的过程极端乏味,该深化的人没深化,多余的人太多

这影片情节推进的过程极端乏味,该深化的人没深化,多余的人太多

首先,兰心大剧院里,尼采在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里这样批注“期待爱的回报,不是爱的要求,而是一种虚荣”。或许只有这样,才能成为自由的、爱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客体。又或者,不爱也能成为自由的、个人的主体。如果真的能做到批注中说的那样,那么又该如何区分爱与不爱呢?

在电影的结尾中,于瑾与谭呐相约在坞船酒吧。负伤的于瑾,分明看见了莫之名拿着枪顶着谭呐,推搡着往酒吧走。很多人觉得,看到了这样的一幕于瑾还下车赴约,实在不是明智之举。观影的时候,我听见于瑾解开安全带的咔哒声,也觉得十分惋惜。但后来,回想起尼采的批注,我完全释然了。

她对谭呐的爱确实是勇敢的、不求回报的、具有英雄主义色彩的。她不在意谭呐的懦弱,不在意谭呐没有让自己离开,也许她甚至不在意谭呐是否真的爱自己。能够这样选择的于瑾,是自由的、是主宰了自己的世界的。这片人物塑造彻底的扁平,原来围绕数量有限的人物进行的精心塑造消失不见。白人的戏份完全是多余的,完全不知道设计这么几个人有什么用处,养父的设计也是非常没有必要。

日本角色的设计也是极度的乏味,表演也可谓毫无特色可言。国内的角色,小姑娘和王传君算是可圈可点,巩俐算是真的进了角色——毕竟真正仔细设计的角色就她一个,张颂文则优秀的过分了。演员是有能量的,强的要支配弱的,这也是赵又廷,小姑娘这些角色和巩俐搭戏时最需要表现的那种被支配感。小姑娘和王传君算是碰撞,赵又廷不管和谁搭戏都是在被支配——就像他的角色本身一样,一个随风飘荡的文弱知识分子。

娄烨华丽且让观众不明所以的剪辑一如既往,他的几部片一直配合上,演员互换之类的魔幻手法,来让电影一直徘徊在梦幻的世界。兰心大剧院就是梦幻的象征,直到故事的最后持枪者闯进剧院摧毁梦幻,主人公二人死于“现实”中的酒馆。导演想表达在这里的就是一种美好被倾碾的一种失望,所以人们跳的舞实际上更类似于挽歌。时代和环境仅仅只是演员背后,精心绘制好的背景板而已。

但背景板是大的,现实的,它终归是不像电影里的取景那般狭隘,任何希望把故事的引申含义扩大的行为,都是多余的。但这部影片情节推进的过程极端乏味,该深化的人没深化,多余的人又太多。在单色片的运用下,竟然还有人叫这部电影是类型片...翻了一圈评论,要么是在吹,要么是在骂。真的没意思。单色片为什么用倒不是很重要,原因完全看看官您的个人理解。但优点是您必须知道的,且看剧院枪战里的灯光效果,酒馆/舞台上的白桌布,女工工作房间的蒸汽(效果极像纪实摄影)。

电影资讯巩俐赵又廷王传君兰心大剧青玉撩小娱乐

有用 (646)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