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日本是世界家庭电影的巅峰,而是枝裕和则是近代日本家庭电影的代表。而在华语电影市场上,善于此类作品的则当推许鞍华,以及早期的李安。
可能是因为已经许久没有看到过一部比较实实在在的华语家庭电影了,所以在看到《孤味》的时候,很是意外。更为意外的是,拍出这部电影的,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新导演许承杰。
不得不说,近年来的台湾电影已经成为优秀华语电影中的一支生力军,且不断有新生代的导演交出不错的答卷。许承杰的《孤味》更是耳目一新地拍出了不一样的家庭电影的感觉,配搭着台湾当地的语言对话,完全的融入生活。
看《孤味》的时候,会想到李安的《饮食男女》。同样是一加三的四口单亲家庭,同样都是以食物的形式开场,不同的是《饮食男女》情节上波澜起伏,特别是结尾的大反转,让人大跌眼镜。
而《孤味》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有剧情上的大开大合,没有情绪上的大悲大喜,而用一种娓娓道来的表达,如涓涓细流般将这一母三女的家庭日常细腻刻画,欢笑、泪水、争吵、和解,用一个传统家庭的温情脉脉,便足以慰藉人心。
《孤味》的主线并不复杂。母亲林秀英在自己七十大寿之日,却收到了多年前抛弃妻女的丈夫去世的消息,生日变成了忌日,丈夫在弥留之际陪伴身边还是女友蔡美林。但即便如此,李秀英依然以妻子的身份,将丈夫风光大葬。
短短数日的丧事筹备,数十年前的尘封回忆重又打开,陈年的纠葛,旧日的伤心,不经意间都会被没来由地牵动。不仅是林秀英,连同三个女儿一起都在回忆中重新认识父母、梳理过去,和反观自己。
影片所有的镜头都聚焦于这四个母女的生活,看她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这样的夫妻关系、母女情感,以及各自在自己生活中的种种。这样一部群像电影,只有凭着细腻的观察和入微的刻画,才能做到雨露均沾,并相互交错,同时还能感受到生活下的暗流涌动。
在传统观念上,林秀英的丈夫陈伯昌是个十足的渣男。妻子摆摊赚钱拉扯女儿长大,他却游手好闲拈花惹草,还毅然决然地抛妻弃女,并要妻子签下离婚协议。
然而,似乎这样的鄙夷并没有在影片中得到渲染。丈夫的去世更不是所谓因果报应。陈伯昌的镜头少得可怜,但无论是晚年陈伯昌的病入膏肓,还是年轻陈伯昌的恬不知耻,都用十分中性的镜头去表达,而且在昔日合家幸福的画面中,更有一种慈父贤夫的形象。
而作为小三的蔡美林,更是一种贤良淑德的表现,相比于林秀英的强势,反倒会让人产生对蔡美林的同情心。多年无名无分的陪伴厮守,这似乎才是人间真情的典范,所谓法律上的证明,在实际的感情面前,竟显得无足轻重。
这部电影就是用这样客观而平和的镜头,去叙述这样的故事和人物,没有好恶之感,没有道德宣判,只是让观众静静地看着,然后用自己的内心去体会生活本身的感受。
孤味是什么?拆解下来,是孤独的味道,是属于自己内心的一份不被人理解又无法言说的滋味。在这部女性电影中,四个女人对外展现的姿态虽然各自精彩,但各自的内心却都有自己的苦闷。
母亲林秀英含辛茹苦把孩子们拉扯长大,但在如何面对昔日丈夫这件事情上,女儿们却都有自己的立场,特别小女儿陈宛佳似乎始终都不在自己的战线上。如何面对自己的家人,如何面对丈夫的情人,这位年届古稀的老人依旧在寻求参悟的出口。
大女儿陈宛青放荡自我却逃不脱病痛的审判,二女儿陈宛瑜看似幸福的婚姻下也有着隐隐的裂缝,小女儿陈宛佳受缚于母亲的管理无法独立长大。三位女儿分别代表着三种不同的生活选择和生活态度,她们在各自的生活中支付着各自的代价,也品尝着各自的味道。他人,却无法体会。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样一场经历倒是一个契机,一个让这个家庭里的每个人去打开心扉的契机,在与他人分享自己生活味道的同时,也获取自身的解脱。
特别喜欢那场丧礼法事的戏,佛教与道教的仪式斗法,喧闹的场面像是两个女人各自的阵地,是坚守,也是执念。多年的积怨最终在寺院的香火气中得到化解,当林秀英最终签下了当年那份离婚协议书,连同旧日收藏的所有丈夫的物件一并交到葬礼上付之一炬的时候,对于这位老人来说,其实是一种解脱。放下昔日仇怨的执着,宽恕他人,也放过了自己。
《孤味》就是这样一部平铺地展示生活的电影,把生活里的各种喜悦与忧伤、哀愁与情爱,全都熨平了伸展开来,用包容和理解,去接纳自身的局限和他人的无奈。生活如歌,哺之以曲,不必华丽或是优雅,和谐自是极好的乐章。